最后,盖茨做了一定妥协,赞同与IBM共同开发DOS的扩展版本,并定名为OS/2。在IBM看来,这是将用户吸引到自己的主机上的一项很好的手段。盖茨也认为,OS/2将取代MS-DOS。不过,他心里同样很清楚,仅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在更为成熟、更有威力的芯片80386基础上推出自己的新产品,如果这种新产品不具备很好的图形用户界面,那显然将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为喜欢追求新事物的人们所抛弃。
何况不久,OS/2开发中出现了巨大的技术难题。80286微处理器的致命缺陷,导致它很难容纳那些以旧的MS-DOS操作系统为基础的应用软件。OS/2必须作重大修改才能纠正80286芯片的不足。盖茨才不愿意为这种注定要被淘汰的短命芯片浪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盖茨坚信自己是对的。不过,他并没有为此同IBM撕破脸皮,而是虚与委蛇地派出人员参与OS/2的开发。另一方面,他又调集精兵强将悄悄地开发自己的“视窗”2.2。
就在这个时候,康柏公司推出了英特尔80386芯片的PC机,在与IBM公司的竞争中遥遥领先。同时,苹果公司推出了自己的“麦金托什”电脑,以其卓越的用户图形处理界面,再次给予IBM当头一棒,并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应。
IBM这一下如梦初醒,想到盖茨曾提醒过OS/2需有图形处理部分的忠告。于是,IBM向微软求援。IBM公司的人对盖茨说,IBM也希望OS/2能在80386芯片下运行,不过首要的还是要能在80286芯片上运用。因为IBM已经为此投入太多,并已收下许多订单,不能失约于这些客户。
更重要的是,IBM公司也赞同允许窗口软件在新操作系统下存在,不过软件名要改为PM。不仅如此,微软此前所开发的“视窗”将不再与OS/2的窗口兼容。这意味着MS-DOS退出IBMPC领域,对微软来说将失去独占地位。微软最终还是决定参与开发IBM的OS/2,表面看来,这显然是不智之举。可是,谁又能摸清比尔·盖茨的真实用意呢?
盖茨认为,微软已足够壮大,可以同时从事既同IBM合作开发叫作PM的新操作系统,也可独自开发自己命名为“视窗”的新操作系统。而对盖茨而言,前者不妨虚张声势,后者倒可以韬光养晦,待时机成熟再说。在他心目中,这种软件已有雏形,将不是已开发出的“视窗”1.0的扩展,而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因此,他宁愿暂时答应与IBM合作。
事情定了下来,微软“视窗”的开发工作被放在较次要的地位,以便集中力量开发PM。微软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放弃“视窗”继续开发的不当之处,向盖茨据理力争。盖茨总是面带微笑地听着,为能有这样卓识的下属而欢心不已。
但是,盖茨的真正想法、他胸中的百万甲兵岂能轻易泄露?他只能不动声色地表示,他可不想与OS/2绑在一起而忽略微软的长盛不衰。事实上,盖茨在不动声色之余已开始动作。大量精兵强将被派从事视窗软件的开发。不久,只有很少的人还在为IBM的OS/2与PM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在为新版的视窗软件工作。
IBM公司计划在1987年4月与微软一道推出OS/2项目,不过,直到1987年底,OS/2仍然没有多大反响。而一年之后,开发中的PM也未见上市。这种情况是显然的。
微软公司投入的代价当然收到了巨大的回报。“视窗”3.0以每月10万套以上的速度向全球发售,1990年创下累计100万套的纪录,雄踞世界软件排行榜之首,“窗含微软几多苦,不尽财源滚滚来”。。
盖茨卧薪尝胆的“视窗”终于一炮向全世界打开,他如愿以偿。他让人们看到了光明的“新世界”。
的确如此,OS/2将与MS-DOS迥异,这将威胁到微软的系统软件市场,但这在盖茨的算计之中。盖茨将不等OS/2来淘汰MS-DOS,他自己将开发新产品来淘汰它。这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不能让OS/2之后的PM成为一种新的操作系统的标准。那样的话,微软将失去目前对系统软件的绝对支配的地位,而成为IBM旗下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
于是,盖茨正在处心积虑的准备。
在微软,“视窗”新版本已在作第二次的修改。这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视窗”将成为OS/2的附属品,整个行业都明白IBM并不真正支持“视窗”,所谓PM才是他们的战略王牌。这真是个微妙的时刻:虽然尚未正式揭幕,但“视窗”与PM之间已经硝烟弥漫了。
就连微软公司的高层要员之间也出现了分歧。鲍默尔认为PM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东西,整个微软公司都得围绕它而行动;总裁谢利坚决反对这种资敌行为。“视窗”与PM之争本身就是一场豪赌,为什么不把赌注全部投在一边呢?他坚持这么一个最高原则:“视窗”第一,PM第二!换句话说,微软必须从IBM的树荫下走出来,这就是正确的做法。
1987年10月6日,“视窗”2.0版和一个“视窗”386版正式推出,微软公司内部坚持与IBM分庭抗礼的力量还是占了上风。
1989年,盖茨反倒成为“颂扬”OS/2的孤军了,这正中盖茨下怀。但他并不为此而得意忘形。他只是对开发新一代“视窗”充满信心,同时意识到与OS/2分手的前景越来越清晰了。
盖茨意识到,不必过于在意OS/2的悲哀表现。他说:“我们要有足够的忍耐力,进步来自正确的决策。”现在得依靠“视窗”了,这是微软公司的背水一战。电脑界慢慢流言四起,说“视窗”的出现会危及PM,微软与IBM两个公司的“婚姻”出了麻烦。
不过,亲密合作的戏仍要继续演下去。背地里的剑拔弩张并没有变为表面上的真枪实弹。就在1989年11月的展示会上,微软与IBM两家共同发表宣言,说OS/2是“90年代的电脑平台”。盖茨的“高姿态”使IBM的人大感放心。
但盖茨深谋远虑,已开始突破自己的诺言。不久,他就进一步充实了开发“视窗”的力量,当然也就减少了OS/2的项目人员,他已不在乎这将会如何地激怒IBM了。
1990年5月22日,无疑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微软推出了“视窗”3.0,IBM个人电脑及其兼容机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5.迎接挑战而创新
在不断地创新中,比尔·盖茨依然冲劲十足,执意要当软件领袖,毫不在乎树大招风的俗见。
许多年前,全球的IT业还在惊呼:“哪里有软件,哪里就有微软”,意思是说微软太欺行霸世,它主宰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更令所有的软件企业残喘苟活、奄奄待毙。
站在悬崖边上的盖茨,正在心怀叵测地唱着醉意醺醺的“双簧”戏。他的醉翁之意,在于笑里藏刀、顺水推舟地巧导一场与“老伴儿”IBM叫板擂台的决绝战役。他心知肚明这是一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背水之战——成功了,微软将在计算机业称“无冕之王”;失败了,鸡飞蛋打、名利尽葬,微软很可能从此臭名远扬、优势俱丧。
为了万无一失地一鸣惊人、“起义”成功,盖茨老谋深算地不准备打草惊蛇。他与IBM的“夫妻合作”戏一直演到OS/2项目“分娩落地”,只不过在后期研制开发中,盖茨心怀另一“私生鬼胎”,他一点一点地撤兵归营。到后来,只有很少数的微软设计师还在按兵不动地为IBM的OS/2效劳,而内部管理在实际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为自己公司新版的视窗软件工作。聪慧而富有卓识的微软员工都心同明镜一般,只是不敢多问。这架势,像是盖茨董事长在微软内部公演好的一出哑剧中的“行动语言”;他前摇后摆着身子,眨巴眨巴狡黠的眼睛摊手一示:“微软公司已经将所有的赌注都压在‘视窗’2.0版上了!”
但是在市面上,在电脑行业中,还没有多少“猎犬”之鼻能够嗅到这场世纪大战的看不见的烽火硝烟。IBM的市场如此根深蒂固,一般人岂能料想,得了“巨人”多少年荫庇托靠而飞黄腾达的微软小子,却有福不享、偏找罪受地要揭竿起义自封为王呢?在世人眼中,未来的微电脑操作系统只能由IBM树标立竿,它是权威呀!是硬件呀!怎么说也是“骨”呗!就好比MS-DOS虽是由微软开发出来的,可在市场风雨中把它抚养长大成人的不也是IBM吗?“软件小子”盖茨和他的产品都是肥得流油儿的肉,哪有肉骨脱壳的理呢?再说,与IBM合作开发OS/2,微软不是稳收红利吗?
然而,盖茨却不这样想,他要在软件产业中对绝对统治地位发动残酷无情的追逐,在卧薪尝胆中铸塑自己的产品王牌,以图不远的将来,雄霸天下。
1986年10月6日,微软的“视窗”2.0版和一个“视窗”386版正式推上市。较之“视窗”1.0,其最大的长处在于容纳了Excel2.0版。这当然明确意味着,盖茨是真想与他的“巨人老伴儿”分庭抗礼,彻底决战了。
市面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人心惶惶,人心兴奋,人心叵测,人心跃跃欲试,人心隔肚皮,人心勾结人心,战争的格局迅速繁衍壮大成气候了。
先说盖茨这边。他因蓄意反搏一击、倒戈巨人江山而导演的战争魔术,刚一戴着“视窗”新版面具公然亮相,立刻就有IBM的老仇家们前来拍掌加盟起义阵营了。
例如另一个计算机业的硬件生产巨头康柏公司,一向以来早就不满IBM的老大派头,恨死“巨人”的动辄发号施威,凭什么呢?大家都是吃这碗饭的,谁比谁差多少呀!因而羽翼渐丰的康柏“伙计”,老是斗鸡一样地时常在某项产品上与“巨人”死咬活争,从不服软。况且他手里紧掐着386机型的电脑领先王牌,也跃跃欲试地鼓足腮帮,等待“黎明”时分吹响军号,向“巨人”发起冲锋了。1987年,康柏在桌上型个人计算机销售上所占份额由16.5%窜升到33.8%,而老“巨人”的地盘却由44.3%缩至39。2%,今非昔比的市场格局,怎能不令鸟枪换炮的康柏“伙计”军心大振呢?
现在,康柏“伙计”眼睛一亮,微软的“视窗”新版和IBM的OS/2正在张弓拉锯的展开市场争夺,既然康柏和微软都同仇敌忾,那就手拉手、肩并肩地同盟作战,一齐向老“巨人”开炮吧!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软件开发商,例如微图公司,颇具慧眼地愿为“视窗”开发应用软件,并且效果良好。它的总裁格雷逊一点都不老朽也不市侩地举荐力推说:“人人都以为老‘巨人’一推出它的OS/2,那‘视窗’就永远别想再开户了。可惜,当IBM真的推出OS/2后,情况恰恰刚好相反,“视窗”不仅没关闭,在一个月内的销量还反增长了一倍呢!”
6.闪电般的推陈出新
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车轮,创新是托着人类理想飞翔的翅膀。没有创新,便没有世界。
微软公司通过大胆的采用快速的产品淘汰策略、认清市场趋势、知时地引进新产品及淘汰旧产品,始终保持着对市场控制的主导权,这也是微软成功的关键。
(1)不断进行产品革新
首先,微软公司不断进行产品革新,并不时有重大的突破。尽管这通常不过是将许多渐进的革新进行包装,但这种重大变化使老产品已显陈旧。渐进的、有时是重大的革新形成一种不断的新陈代谢机制,使竞争对手们很少有机会能对市场的主导者构成威胁。它还遵循着某种不同寻常的战略原则:主导性企业一般不愿因引进新产品而使其现有的产品销售量减少。
其次,微软公司在不断的整合、嫁接、重组并简化其产品。这样做的主要目标,就是以同时拥有多种过去一度是相互分离的功能的产品进入新的市场,并使产品更广泛地走向广大用户。这种竞争和革新模式,使微软公司的影响力扩展到包括电脑初学者及家庭消费者的规模巨大的市场上来。
然而,这一战略也并非微软公司所独创。VCR生产商已经使其产品结合了电视机的功能,并使VCR和摄像、放像机特别易于使用。微软公司现在的做法也类似苹果公司十年前开始的做法:苹果公司在其麦金托什电脑中集成了不同的应用软件,使其特别易于使用,并且它还不断提供新的软件产品,甚至是联机服务。任天堂、世嘉、索尼和其他家用电子企业也正在扩展他们录像机、游戏机的功能。电话、有线电视和无线电通讯公司都在为其网络开发新的用途,从而使其影响力扩展到新的市场上。微软公司正在做同样的事情:维持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又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显示出非凡的能力。它正在通过创造产品间的相互联系和利用广大消费者网络来进入新的而又相互关联的大规模的市场。
(2)产品淘汰策略
微软公司产品创新策略的成功特色便是:方便易用,并且在功能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常用微软公司软件的用户都有这样的体会,微软公司的软件产品,“版本更新、速度更快,而且,通常旧版本的文件也能够在更新之后的新版本之中使用”,这样,用户就无需重新学习如何使用新软件,当然会觉得微软公司的产品比别家的简便、好用。
比如,微软公司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无论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还是在麦金托什电脑上,都是采用相同的使用者界面,而且微软公司推出的程序语言工具,都具有方便好用的特点和优异的纠错能力。
在功能方面,微软公司通过对产品的不断扩充,提供各种各样的新功能。像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便是从当初的仅仅只是为了取代DOS操作系统,提供好用的界面工具,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支持多媒体、网络、游戏等功能的超级软件平台;而微软公司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现在甚至还加入了对互联网络的支持功能,用户可以利用最新的Word软件,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网页。
微软公司通过大胆采用快速的产品淘汰策略,认清市场趋势,适时地引进新产品及淘汰旧产品,始终保持着对市场的主导控制权,这也是微软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
想当年,IBM公司与惠普公司便是因为放不下大中型商用电脑的市场,刻意延缓个人电脑事业部的软硬件发展,使得Intel与微软公司得以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