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面以“魏”为国号的国家,有下面几个:战国中期(从前344年开始算起)的魏国、曹丕建立的魏国、冉闵建立的魏国政权、拓跋珪建立的魏国(这是我们本系列要讲的第一个国家)、元善见建立的魏国政权、元宝炬建立的魏国政权。
前面三个王国在《先秦》、《大秦帝国》、《汉末曹魏》、《十六国野人》四本书中已经详细的讲述出来,接下来要讲述的就是这个支持长达一百四十六年的魏国政权。当五十七岁的拓跋什翼犍被自己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杀死之后,苻坚趁此机会一举灭亡了代国。
代国灭亡的原因可以用康雍交接时代来解释,按照这种思想,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以下几条:
1.拓跋什翼犍没有指定继承人。一个王朝无论是开拓君主还是守成君主,政权的交接不可能没有继承人的指定。所谓继承人,用中原语言来说,就是“太子”或者“世子”。拓跋什翼犍一生没有立太子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嫡长子拓跋寔的去世伤了这位老人家的心,而自己的其他儿子又是“是嫡子的不是长子,是长子的不是嫡子”的情况,所以立谁都不好,立谁为继承人都会引起随后的兵变。
2.鲜卑族的汉化接近完成,但是还是有一小撮的不法分子在扰乱汉化的进程。拓跋寔君愚昧透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按照他的思想,还是停留在部落原始民主的阶段,可是杀了一个“主心骨”,却灭亡了国家,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没保住,要知道秦国政权经过王猛的改革已经比较中原化了,像儒家思想一类的东西,苻坚遵守的很好。
3.拓跋什翼犍一生的大多数时间还是在马背上面度过的,所以穷兵黩武的游牧民族天性让他“只识弯弓射大雕”,外面的功绩远高于内部的政治经济建设,国力怎能不被拖垮?
就在上一讲之中,我曾经提到过一个人,这个人是拓跋什翼犍的嫡长孙,是拓跋寔的遗腹子,也是拓跋什翼犍想立而又不敢立的继承人,在拓跋什翼犍薨逝(因为拓跋什翼健好歹也是个“国王”)的时候,年才五岁。他的名字叫做拓跋珪,生于371年8月4日。
刚刚满五岁,国都被攻破,自己的祖父建立的代国仅仅经历了三十九年宣告灭亡,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情。苻坚攻破代国国都的时候曾经想将这位王族后裔迁徙到自己的都城长安严加看管和监视。
不过此刻在他旁边有一位非常有才的代国遗臣说话了,这个遗臣便是间接为拓跋什翼犍报仇的燕凤,这个人原来出使秦国,与秦国国王苻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苻坚有的时候还是愿意听这位使者的话的。
燕凤并不是降将,所以他并没有反叛代国的心思。看到苻坚想要将拓跋珪迁徙到长安,他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将拓跋珪留下,复兴代国还有希望,毕竟拓跋珪是“嫡”也是“长”,对于汉化的部落来说,这就是一杆大旗。
考虑到拓跋珪年幼,燕凤向苻坚再三的恳求(毕竟燕凤是遗臣,不是降将。到了苻坚那儿,求一次哪算够呀。)说:“代主初崩,臣子们或离或叛,遗下的孙子年轻,没有得力的人来辅佐。其国中的别部大人刘库仁(为了防止大家认错了远祖,所以以下称之谓“独孤库仁”)有勇有谋,铁弗卫辰(他儿子大家很熟悉,胡夏开国君主赫连勃勃。当然他和刘渊一样,流着匈奴血)狡猾多端,都不能让他们执掌大权。应当把部属分为两部分,让他们分别统领。这两个人一向有深仇大恨,这一来势力均衡,谁也不敢首先发难,可以说这是防御边患的上策啊!等到代王的孙子长大后,再保存代国并立他为国君,这便是陛下对亡国复立的大恩大德啊!”
这样的说法很绝,因为当时作为胜利者的苻坚已经飘飘然了。当时的秦国也在蒸蒸日上,可是在这“盛世”之中,也隐藏着危机,这些危机成为燕凤成功的因素。因为苻坚对待外来的民族显得十分的宽松,而对于国内的同族人又显得苛刻,燕凤的成功因素之一莫过于秦国的政策,王猛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听到燕凤的建议,苻坚立刻落实,将兵权交给独孤库仁和铁弗卫辰分别掌握,拓跋珪的母亲贺氏本身就是鲜卑独孤部的人,是东部大人贺野干的女儿,相比于匈奴人,贺氏还是亲近自己同族的独孤库仁。
独孤库仁的身份也很显赫,他是拓跋郁律的外孙,拓跋什翼犍的外甥,拓跋珪的表叔,由于和贺氏同族(不同姓),所以相比于铁弗卫辰来说,独孤库仁的安全度要高得多。基于如此的因素,公元376年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带着拓跋珪、拓跋仪、拓跋觚从贺兰部迁徙到了独孤部,与南部大人长孙嵩等人同属于独孤库仁统领。独孤库仁本来也是南部大人,但是苻坚将南部大人的官位交给了长孙嵩。
虽然独孤库仁经历了代国灭亡、前秦授官一系列的变故,但是对于对于拓跋珪等人的侍奉一如从前,并无任何的差池和怠慢。除了对原先的主子有颇多的照顾之外,独孤库仁还招抚接纳离散的部众,对他们很是信任。
不过,未完全汉化的游牧民族的国王是不会受已经成功汉化的游牧民族长期压迫的。不久之后的一件事情,最终导致了鲜卑族拓跋部的完全解放,这件事情是什么呢?
请看下集:咸鱼翻身仅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