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之死,高允之活》
作者:王泽仁
崔浩,清河郡东武城人(今山东武城县)。北魏时期的著名大臣,官至司徒(三公之位),辅佐拓跋氏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人臣做到如此级别,也算是人生巅峰了。
可就在此时,崔浩兄有些飘飘然了,仗着自己的功劳以及领导太武帝拓跋焘(魏世祖)的信任,总览朝政,大量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各州郡要职,并因此在人事任命上,与太子拓跋晃发生冲突。(他们的矛盾冲突不仅于此)
高允,渤海蓨( tiáo )县人(今河北景县),也是北魏时期的著名大臣,与崔浩同朝为官,且身为太子拓跋晃的老师。当听闻崔浩任人为私、与太子拓跋晃公然撕破关系,对同僚管恬说道:“崔公估计要有灾祸了吧,自己存有非法私心却要和上级对抗,他将如何保全自己呢!”
不多久,崔浩、高允共同接受了一项重要工作:编修《国史》,太武帝拓跋焘反复叮嘱:“我们家族的事情,无论好坏,一定要实事求是的撰写。”
崔浩平日非常宠信两位部属,一个叫闵湛,另一个叫郗标。这两位兄台别的本事没有,PMP(拍马屁)不要脸的功夫一流。崔浩曾经注解过《易经》、《论语》、《诗经》、《书经》,闵湛,郗标读罢,啧啧称奇,向皇帝上书:“崔公之作,精微奥妙,历代注解名家都不值一提,我们恳请陛下没收国内其它所有注解版本,从此天下通行崔公版本,并请陛下下令让崔公注解《礼记》,令后人得观正义。”崔浩此时美的很,心想平日里没白疼这俩兔崽子!
《国史》修成后,闵湛,郗标继续发扬PMP(拍马屁)的优良传统,此时两位兄台已经进化到IPMP(国际化拍马屁)的水准了。他们竟然建议将《国史》刻在石碑上,立在郊坛东(皇帝祭祀的神坛东侧),好让天下人都知道崔浩兄的丰功伟绩!此时的崔浩,被这两位猪队友的迷魂汤灌得头晕脑胀,分不清东西南北,他竟然答应了这项提议!并动用三百万次劳动力镌刻石碑,占地百步见方!
高允得知此事后,对另外一位同事宗钦说道:“闵湛,郗标这两个家伙的馊主意,估计将陷崔家于万世之祸!并殃及到我们这些参与编修的人士!”果不其然,北魏的老百姓看到石碑上,关于北魏先祖的记载,无论好坏,事皆详实,毫不避讳。于是乎,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是这些事情。鲜卑贵族们(北魏乃鲜卑政权)闻知,咬牙切齿,愤怒不已,他们认为崔浩刻史于碑,立于道路,这是故意暴扬国恶,有辱先祖,心存不敬!遂纷纷上书太武帝拓跋焘参奏崔浩。太武帝大怒,下令逮捕入狱,待罪议审!
崔浩入狱,太子拓跋晃满心欢喜,但其老师高允也受到牵连,太子欲救高允,并想借此良机搬倒崔浩,遂想尽办法将一切责任归罪于崔浩。便在父亲拓跋焘面前说道:“高允乃小心谨慎之人,编史的工作,他地位卑下,人微言轻,一切都是由崔浩做主,请赦免高允的死罪!”太武帝拓跋焘召问高允:“《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高允道:“《太祖记》,邓渊所写;《先帝记》及《今记》,我和崔浩共同写的。但崔浩事务繁杂,总览而已,具体的撰写工作,大多还是我做的。”拓跋焘大怒:“高允之罪胜过崔浩,不能赦免!”太子立马又求情道:“陛下盛威之下,高允小臣,吓的惊慌失措,语无伦次了,我以前问过他这件事,他都说是崔浩一人所为。”太武帝再次问高允:“是太子说的那样吗?”高允正色道:“自己罪当灭族,不敢欺瞒陛下,太子因为我是他的老师,哀怜在下,想救我一命。但我怎么能避罪呢!”太武帝听后,对太子拓跋晃说道:“这个人正直啊,这在人情上是很难做到的,而高允却做到了!到死都不改变他的言辞,这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君主,这是忠贞啊。应该免除他的罪过,并大大的表彰他!”于是,高允得以赦免!
太武帝拓跋焘亲自审理崔浩,崔浩惶恐忧惧,迷乱不知所言,全无往日风采。太武帝命高允写诏定罪,诛崔浩及其部属宗钦、段承根等人,共一百二十八口,皆夷五族!高允不忍下笔,欲救崔浩,向太武帝进言,认为崔浩如果仅仅是冒犯皇族,不至于处死!太武帝大怒,命武士执高允,太子又赶紧替老师求情,太武帝说道:“没有这个人,就该有几千人被处死!”
行刑时,数十卫兵在崔浩头上撒尿娱乐,崔浩呼声震天,惨叫彻地,全无三公风范!太武帝同时下诏诛杀崔氏宗族,无论亲疏远近,概无例外!并连及崔浩姻亲家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夷其族!北方望族经此一劫,殄灭大半!
宗钦临刑时叹道:“高允近乎圣人了!”
他日,太子拓跋晃和高允聊天,责备高允道:“你这个人啊,不识时务,我替你开脱求情,你却宁死不从,三番五次的激怒陛下,现在想来,还心有余悸啊!”高允对曰:“历史是记录人主善恶的,为将来劝戒,所以人主有所畏忌,谨言慎行。崔浩辜负圣恩,以私欲没其廉洁,以爱憎蔽其公直,这是崔浩的罪责啊。但历史乃是书写朝廷起居、记录国家得失,这是史官的重要任务,不能说有什么大的罪过!我与崔浩共同修史,生死荣辱,别无不同。我接受太子您的再造之恩,如果违背良心以求苟活,这不是我所愿的!”
拓跋晃听后,动容称叹!
泽仁曰:崔浩之诛,死于恃宠,骄矜失体,轻信谗慝,终酿灾咎。微末之罪,铸万世之祸;失足晚节,前功尽消矣!高允之活,在于忠贞,心存正义,以诚奉主,为人明睿,从政精察,此其化险为夷、转祸为福之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