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力竭而殁,双目化日月,毛发成草木,手足变四极,血液为江河。
古人坐拥大地而上观天象,由日月自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轨迹如盖,得“天圆地方”一说。
又有东南西北四方星斗排列分布像龙、虎、雀、龟四兽形态,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天地阴阳分五行,五行五德分五色”,于是东方为青龙属木,西方为白虎属金,南方为朱雀属火,北方为玄武属水,即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由来。
除之四者,土属居中,颜色为黄,为大地之承载,故有“厚德载物”“面朝黄土背朝天”等谚语,象征着责任、权力和荣耀。
自混沌开化,久经阴阳元气滋养之下四极萌生神智,变为龙、麒麟、凤凰、龟四灵,分别掌管天地间各自属性运转。若执掌万物生发的东方灵兽未思其职,则粮产无收,四野饥民饿殍;若掌握祥瑞兵戈的西方灵兽擅离职守,则民生猜忌,遍布战乱杀伐;若把控冷热升腾的南方灵兽稍有差池,则燥热难捱,宇内积雪封盖;若管辖雨落润泽的北方灵兽办事不力,则洪涝干旱,天下水患四起。
而居中的土属大异与前,乃是承载万物吸纳各方生灵意志而生,变幻莫测,无有定形,喜怒哀乐惧爱恶欲等七情皆聚敛于心。四方灵兽任一出现问题皆会引起天下动荡,气温炎热,河流蒸发,植被枯死,最终万物饱受疾苦战火,众生陷入互相吞食的境地。
故土灵幻化神形,变成集麒麟头,青龙躯,凤凰尾,玄龟爪等四灵之长于一身,驾驭山川云雾,祥瑞异彩,张嘴便可喷水吐火的五爪金龙,投身有熊氏族,诞为姬少典次子。
他生而能走能言,伴有土德之瑞,自号轩辕,十五岁任部族酋长,斩蚩尤,灭三部,收复九黎,后败神农氏于坂泉之野,故称其为轩辕黄帝。
王学此刻犹如身处华山绝巅,探头向下观看,纵是鬼魂亦觉恐高。而冥月昏暗又无星斗,黑云浓瘴遮蔽视线,根本看不到地面是何情况,唯恐再度遭遇怪异凶厉之物,只好紧贴山壁,侧立慢行。
小道宽约半米,看起来不像是人工开凿,倒似虫蛀腐蚀而成,一条条像车辙压过的痕迹分外明显,外侧并无围栏铁索等防护设施,若脚下稍有闪失,必是深跌至底毫无阻碍,王学一想到当初亦步亦趋被招引可能也走过此路,就不由得喘气停歇。
由于山体直径过长,盘旋而下围绕一周便已看不见头顶旧路,因为没有参照物,走走停停不知多少圈,直到望见山下乱石岗,方知即将脱离此地。
沿着四周如根凸起的石丘跳落地面,王学终于松了口气,前方道路昏暗无比,以后可能还会遭遇冥日灾难,不过眼下这关总算是暂且度过了。
男人准备回头再看一眼算作告别,却突然发现环型山底部竟刻有一幅幅巨大的壁画,好奇之下走近细观,便再也止不住脚步。
王学虽不是专业考古工作者,但有些文化功底的他依旧很清楚壁画讲述的是什么。
话说轩辕黄帝为人一百一十八载,在位期间,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纵有水患人祸,亦极快安抚平定,使得国势强盛,政治安定。
土灵眼见天下和睦,四方归心便重回故地,在人间另择有德者治理国家,并以山岳脉络,黄道气运暗中影响辅佐,故其后又有尧、舜两位贤明帝君,使得宇内愈发安定团结。
然而到了大禹时代,北方玄武未尽其职,致使黄河之水泛滥成灾,决堤无数田冲四野,结果历经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的艰苦奋战,终于因势利导,变堵为疏,引流成功,此为大功绩,因而继任第三帝。
只是经此一事,土水之间渐生裂隙,沾染人性的它觉得有替人擦屁股之嫌,开始疏于管治辅佐。而后禹帝建王朝为夏,在位四十五年铸九鼎,分九州,并改德者称帝的禅让为世袭制,传位于子启,便有了持续近五百年,荒无人道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期间在位者多数生活糜烂,朝政松弛,导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时隔百年,土灵复出选“汤”为商国君主,欲灭夏朝统治。恰在此时玄武灵兽又出幺蛾子,未及降雨,引起百年不遇干旱,国内作物颗粒无收,艰难处境之下商汤强行进犯反被囚禁,幸而进献玩物美女无数,方被释放。
此事引得黄龙勃然大怒,助力汤帝历经二十年才将夏朝覆灭。
然水灵不知为何,又于商汤在位十九年爆发了连续五年的旱情,这次土属再也压制不住,与玄武爆发了灵兽大战,因五行土克水轻松获胜,不料玄武趁势拉其他三灵加入战团,合力应对黄龙怒火,最终落败。
黄龙败北,商汤亲自在国都旁的桑树林里叩拜祈祷,不多时大雨乃至。
随后千年,黄龙与四灵间矛盾愈发激烈,甚至多次于云雾间显露真身,故民间多有关于龙的传说,皇袍帝装皆以五爪金龙为饰。
朝代数度更迭,九州分分合合,山川龙脉,黄道瑞气在五德连番内战中,逐渐变更,走向消减。
直到一九零九年,久经万民朝拜,自恃傲物的黄龙再一次邀战四灵,民间疾苦,战争杀伐,水患旱灾,这些早已不在土德眼中,千年的矛盾仅余胜负二字,结果历时三年麒麟以断一臂的代价将其头颅斩下,此日为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史称“辛亥革命”,清朝结束。
可是天地间的灵兽皆具有不死之身,五年后七月中旬水灵以自保为由将黄龙剥鳞抽筋,并趁阴阳壁垒薄弱之际,联合其他三德,将土灵封印于冥界扶桑树断根之上,以雨水生发木气,克制其恢复逃脱。
当然,壁画上并未标注日期,时间皆为推测。至此已绕山一周,戛然而止,再无后续。
王学静默无语,一念顿生:
“水土不服”是打这儿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