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与关东联军对峙期间,京城内也暗潮涌动,董卓非常清楚京城里的某些官员巴不得他永远无法回去。
确保后方稳定,是董卓不得不考虑的紧要问题。
董卓首先想到的就是兵权,他非常清楚军队的重要性,所以兵权不能掌握在任何一个不信任的人手中,这是他征战多年得出来的经验。
他想起了战功赫赫的皇甫嵩,其实,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人。而皇甫嵩此时正统兵三万驻扎于扶风郡。
董卓非常清楚的记得,189年,他拒绝灵帝命令将军队交皇甫嵩统领,皇甫嵩马上将此事上奏朝廷。他非常愤恨,但他却不敢对皇甫嵩有任何表示。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权,还没来得及对皇甫嵩动手,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就开始了针对他的军事行动。董卓只能全力应付关东联军的进攻。
现在,关东联军开始内斗,董卓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应付后方的对手。
董卓非常清楚:皇甫嵩能力出众,征战沙场多年,指挥作战的能力远在他之上。但皇甫嵩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愚忠。如果朝廷要他喝毒药,他决不会上吊。
董卓觉得他必须除掉皇甫嵩这个潜在的威胁,于是还没返回长安就以朝廷的名义调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同时征同样掌握兵权的京兆尹盖勋为议郎。
董卓紧张地注视着皇甫嵩的行动,如果皇甫嵩拒不奉诏,并举兵呼应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他的日子将更加艰难。
好在皇甫嵩来了。他拒绝了部下长史梁衍的建议,只身回到了长安。董卓提着了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不会心慈手软。皇甫嵩一到,董卓立刻指使官员上奏朝廷,历数皇甫嵩的“罪状”,将皇甫嵩关进了牢房。
董卓的目的就是杀掉皇甫嵩。
长安城的官员都知道鼎鼎大名的皇甫嵩离死不远了,只要董卓一回到长安,皇甫嵩必死无疑。
现在,长安城里的官员早已变得麻木,他们看到了太多的熟人被杀害,就算你功高盖世,在董相国的眼里也和一只小蚂蚁差不多,所以就算皇帝身边的人被抓或被杀,估计也没人敢求情。
但这次出现了意外,因为皇甫嵩有个好儿子,而且这个儿子还和董卓有交情。为了救出父亲,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马上从西安跑到洛阳,投奔董卓。
皇甫坚寿赶到的时候,董卓正和宾朋在酒宴上喝得兴高彩烈,皇甫坚寿快步跑到董卓的面前叩头落泪,并大胆地与董卓辨理。在座的宾客深受感动,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董卓这才离席而起,亲切地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并立刻派人释放皇甫嵩,还任命皇甫嵩为议郎。后又升任御史中丞。
董卓非常清楚,他已经达到了目的,其实只要让皇甫嵩“残废”就行了。
皇甫嵩的苦日子还没有熬到头。关东军形不成威胁之后,董卓率部浩浩荡荡地回到了长安。面对密密麻麻拜迎的百官,董卓很满意,但他并不满足。他要让这些官员明白,谁才是长安城的主人。
董卓暗示御史中丞以下官吏都得下拜,这对比董卓年长的老臣而言,完全是一种羞侮,但为了活命,就算找不到一根黑发的老者也只能弯下永远伸不直的脊梁。
董卓看到了皇甫嵩,他要让这个人彻底屈服。董卓走到皇甫嵩面前,待皇甫嵩拜完之后,董卓拉着皇甫嵩的手故意问:“义真(皇甫嵩的字),你害怕了吗?”皇甫嵩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之后,完全变成了软骨头,再次挤出笑脸不停陪罪,董卓才满意而去。(《后汉书·皇甫嵩传》李贤注引《献帝春秋》及《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山阳公载记》的说法是:皇甫嵩拜服在董卓车下时,董卓问:“可以服我了吗?”皇甫嵩说:“怎么知道明公您会到这地步?”董卓说:“鸿鹄自然有远大的志向,只是燕雀自己不知道而已。”皇甫嵩说:“当初与明公您都是鸿鹄,没想到明公您今天变成凤凰啊!”董卓说:“你早服我,今天就不用拜了。”《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张璠《后汉纪》记载则是:董卓拉着皇甫嵩的手问:“义真,你害怕了没有?”皇甫嵩回答:“倘若您用盛德辅佐朝廷,大的祥庆正将到来,有什么可害怕的?倘若您滥用刑罚,逞其私志,那么天下都要恐惧,而不单是我一个人!”)
董卓回归又让京城里的百官开始失眠。人人自危,不能自保,唯一例外的是名士蔡邕。
董卓的宾客、部属曾向董卓建议比太公,称尚父。董卓就问蔡邕的意见,蔡邕说:“太公辅周,奉命灭商,故特号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然比之尚父,我以为不可。等到关东平定,皇上返还旧京,然后再议不迟。”董卓没有吭声,但听了他的话。
初平二年(191)六月,地震,董卓又问蔡邕。蔡邕又说“:地动,阴盛侵阳,是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前春天郊祀,公奉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箱,远近的人都认为不合适。”蔡邕的话明显是批抨董卓。但董卓并没有在意,还改乘皂盖车。
董卓是个聪明人,他对蔡邕客气,是因为蔡邕对他没有半点威胁。而且蔡邕声望高,撑门面非常合适。但董卓从来就没有重视蔡邕的意见,在他心中蔡邕就是一个花瓶,一个供着好看的摆设。
不久,董卓就逼皇帝封自已为太师,号称尚父。另外周毖、伍琼的事让董卓明白,这些所谓的名士是不会同自已一条心的,所以他不断地杀人立威,原来的太尉张温当时是卫尉,向来和董卓关系不好,董卓心中怨恨他,就找了个天象有异的理由派人说张温和袁术勾结,于是打死了他。
为了显示自已的地位,董卓令公卿拜见自已的时候,先通名,然后跪拜在车下,董卓不用还礼,并令三台、尚书以下官吏自已到董卓的府里汇报事务,形同皇帝。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很多官员的不满,但大多迫于董卓的淫威,不敢有所表示,其中有个叫伍孚的校尉,是个例外,他决心以死相拼,除掉董卓。
伍孚选了个日子,在朝服里藏了一把刀拜见董卓。见到董卓后,伍孚边说话边观察,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只能告辞离开。
董卓当天心情很好,破天荒地放下架子起身送伍孚出门,两人走到阁楼中的时候,董卓不想走了,就友好地伸手拍了一下伍孚的后背,伍孚知道再不动手,很难再有机会,乘董卓转身的瞬间,猛地抽出藏刀回刺董卓,但伍孚并不是专业的刺客(就是专业的刺客也可能失手,比如荆轲),太过紧张,没有刺中。董卓大惊,边跑边喊府中的侍卫,大批侍卫闻讯赶到后,很快杀死了伍孚。
这件事对董卓影响很大,他明白这些年得罪的人多,必须有所准备。他不再住在长安城里,而是在长安城东扎寨居住。另外加紧建设郿坞,郿坞高厚各七丈,称为“万岁坞”,储蓄了三十年的粮食。为防暗算,他特意命勇猛的吕布紧随左右,以防不测。
董卓觉得有一群贴身护卫保护,他不会再有危险。
他不知道,危险早就潜伏在身边。
在董卓作威作福的时候,众多的官员之中,有个人一直在观察,努力寻找除掉董卓的机会,此人就是司徒王允。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另一个官员士孙瑞,但两人面对手握重兵又处处防范的董卓,一直毫无办法。
当然只要用心,机会总会出现。董卓的贴身侍卫吕布引起了王允的注意,一来吕布和他同郡,二来吕布勇猛又和董卓关系紧密,所以王允想着法的和吕布结交、亲近。
其实吕布的确有苦恼之处,两人熟络之后,有一次在王允的府地,吕布就随口吐出了自已的烦恼,原来,董卓虽非常钟爱他,视他如子,却因一次小的不如意,就拿手戟投过来刺他。要不是吕布敏捷,闪开了,可能就丢了性命,吕布只得向董卓认错、谢罪,董卓的怒气是消了,但吕布心里却有了阴影。
还有件事更为严重,董卓经常派吕布守卫自已的寝宫,吕布却乘便与董卓的侍俾私通,以董卓的个性,如果发觉,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吕布心中一直非常不安。
王允听了吕布的话,心知机会来了,就大胆告之了自已的阴谋,希望吕布作内应。
吕布有些犹豫:“我与他就像父子,怎么办?”估计是考虑到传出去名声不好听。
王允劝道:“你原来姓吕,和他本不是亲骨肉,现在担扰的是能否活命,哪有时间顾及什么父子的名声?”
王允这句话切中了吕布的要害,与一钱不值的名声相比,性命更重要。吕布动了心,开始和王允谋划怎样行刺董卓。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天子因患病刚刚痊愈,心情大好,于是在未央殿大宴群臣。董卓也在吕布及众部下的护卫下趋车而来,当他刚进宫殿大门的时候,宫殿侧门突然冲出来十几名身着宫廷卫士服装的士兵,领头的是和吕布同郡的都尉李肃,还没等董卓搞明白怎么回事,这些人就像疯子一样拿着长戟猛刺过来,董卓大惊,幸好穿着铁甲,李肃的长戟没有刺透,只是受惊从车上摔下来手臂受了轻伤。
董卓急忙起身、退步、回头大呼:“吕布何在?”
紧跟在后面的吕布并没有冲到前面护驾,而是从怀里拿出了一个诏书,冰冷地说:“有诏书讨贼臣!”
董卓一下明白了,怒骂:“你个庸狗也敢这样做!”。
董卓话音刚落,吕布手中的长矛就刺中了他的胸膛,血从董卓肥硕的身体里不断往外涌,随董卓一起的主簿田景和另一个奴仆往前奔向董卓的身体,试图抢回董卓。
吕布岂会让他等得逞,拔矛急速刺向田景,横扫奴仆,又将田景和奴仆刺倒于董卓身旁,余下的再没有敢动弹的,凶横一世的董卓,在控制朝政近四年后,终于被杀。
制服董卓的随从后,吕布立即命人带着赦免的诏书,骑马奔走于宫廷内外,告之董卓已亡,余党赦免不究。
董卓的死大得人心,王允、吕布一杀董卓就控制了局势,可能也出乎他们的意料。
听说作恶多端的董卓被杀的消息后,长安士人、平民都互相庆祝,购酒肉相庆者,填满街市,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了最为重要的春节。
王允和吕布很快掌控了朝政,董卓部下徐荣、胡轸、张辽全部顺势投靠王允。
王允恨极了董卓,将那些阿谀依附董卓的人全都入狱处死。一直被董卓欺压的皇甫嵩再次得到重用,朝廷命他率兵进攻臧于郿坞的董卓之弟董旻及董卓的母亲、妻、子、亲族,攻破后将董卓三族内的所有成员全部处死,董卓的母亲已年近九十,乞求免于一死,也被斩首。在郿坞中,朝廷也搜到了无数的珍玩及珠宝。
董卓的尸体被抛在闹市中,由于天气炎热,董卓又身体肥硕,守尸的小吏就在董卓的肚脐上点火,火光可以照到第二天天亮。这样连续烧了几天。还有被董卓迫害的袁氏门生故吏,把董卓烧下的灰都撒到路上。(《后汉书》和〈英雄记〉的描写虽有些夸张,但董卓之不得人心却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