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6900000014

第14章 白细胞疾病(6)

(2)免疫学检查:T-LGLL常有体液免疫异常,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多克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可以阳性。这些患者也可存在细胞免疫缺陷,大多数NK-LGLL患者免疫功能增强。

3.检查注意事项外周血和骨髓见到大颗粒淋巴细胞,是诊断本病的关键,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很仔细地检查血片细胞形态。

其形态学特点:胞质丰富,浅蓝色,含有数个或粗或细的嗜天青颗粒,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块状,核仁不易见到。酸性磷酸酶(ACP)染色强阳性,特异性脂酶(CE)阳性,非特异性脂酶(ANAE)染色弱阳性或阴性。对怀疑为T-LGLL的患者都应作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和TCR基因重排检测。

诊断标准

国内诊断标准如下。

(一)临床表现

1.T-LGL型反复感染,脾轻度增大,可有全身B症状,部分患者症状类似风湿性关节炎。

2.NK-LGL型B症状明显,肝、脾增大,淋巴结及胃肠道易受累。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数>5x109/L,其中大颗粒淋巴细胞占50%~90%,持续6个月以上。

2.骨髓象可见红系细胞增生低下,髓系细胞成熟障碍,大颗粒淋巴细胞呈间质性浸润、散在成团。

3.免疫表型

(1)T-LGL:CD3+、CD8+、CD16+、CD57+、HLA-DR+、TCRα毬+;CD4-,CD56-。

(2)NK-LGL:CD2+、CD10+、CD56+;CD3-、CD4-、CD57-。

当患者反复感染伴有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时,应考虑本病,若细胞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符合上述标准,可作出诊断。

治疗要点

(一)治疗原则

提升中性粒细胞,预防感染;以支持治疗为主,联合化疗。

(二)具体治疗方法

大多数T-LGLL患者的病程较慢,中位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多数患者需要治疗。NK-LGLL对大多数联合化疗无效,很少能取得长生存。LGLL并发症的出现和死亡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合适治疗尚有争议。

1.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

(1)糖皮质激素:1mg/(kg·d),可暂时性改善症状,但有高血压、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一般不单独应用。

(2)甲氨蝶呤:10mg/m2,口服,每周1次,有效率可达60%。

(3)伴反复感染者,可用环孢素(环孢素A)12mg/(kg·d),皮下注射,但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应用G-CSF/GM-CSF,剂量为5μg/(kg·d),提升白细胞至正常。

2.伴有输血依赖的贫血或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环孢素A)12mg/(kg·d),1个月。待血红蛋白逐渐上升,淋巴细胞下降后,以150mg,每日2次维持。

3.脾大伴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溶血性贫血,可行脾切除。

4.晚期病例可选用嘌呤类似物。

疗效标准

由于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甚为少见,尚无公认的疗效标准,如果给予治疗,可参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标准。

1.完全缓解(CR)无临床症状及脾大。血象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4x109/L。

2.部分缓解(PR)脾缩小≥50%以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1.5x109/L或较疗效前增加50%以上,淋巴细胞绝对值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

3.稳定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4.恶化症状加重,脾增大50%以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加50%以上。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指并非由白血病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显著增多和(或)出现幼稚的血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类似,但随后的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本病最多见于细菌和病毒的严重感染,亦常出现于恶性肿瘤广泛播散、急性溶血、组织损伤及某些药物反应。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其分型较多,包括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型、浆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型最多见。其治疗和预后取决于引起该反应的基本疾病,如果这些基础病是可以治愈的,则类白血病反应也会消失。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取决于该病本身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其症状、体征因原发病不同而异。

1.主要表现最常见继发于重症感染而出现发热,多见高热,常有明确的感染灶。或肿瘤患者无感染迹象而出现不明原因的白细胞计数增多等。部分患者因合并DIC出现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出血点、瘀斑、鼻出血、齿龈出血、女性患者月经过多,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部分患者有肝脾、淋巴结增大,但多与原发病同时出现。

2.次要表现偶可因高白细胞产生淤滞症状,如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等。因过敏所致的类白血病反应还可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

3.误诊分析

(1)对有发热或出血的患者伴淋巴结肿大、脾大时,与白血病的鉴别较困难,应注意寻找是否有原发病;有无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有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病等)及肿瘤性疾病(肾肿瘤、白血病等)。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药物。有无严重烧伤、挤压伤、电击伤;有无中毒、急性溶血或大量失血;是否处于骨髓抑制恢复期等。

(2)恶性肿瘤发生骨髓转移,甚至以骨髓转移为首发症状时应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又应与原发白血病相鉴别,应寻找原发病灶。临床多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骨髓片可提示有癌细胞。尽管类白反应的血液学改变多种多样,绝大多数病例骨髓无明显异常,且血象只限于白细胞系列,一般不涉及红细胞系列和巨核细胞系列(除失血、溶血所致者外)。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白细胞计数一般为(50~100)x109/L。白细胞分类可见少量幼稚细胞,但以较近成熟阶段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很少低于15%,无Auer小体。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常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

(2)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可有核左移,但原始粒细胞极少超过20%,一般无Auer小体。红系和巨核系一般正常。

骨髓转移癌所致类白血病反应还可见数量不等的癌细胞。

2.次要检查

(1)X线或胸部CT:可提示有无肺结核、肺部感染。

(2)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升高,四氮唑蓝染色在感染性类白血病反应时显著增高。

(3)B超:白血病患者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4)骨髓活检:窦状血管正常或轻度增多,常有假戈谢细胞,肥大细胞易见,含铁颗粒巨噬细胞可显著增多,脂肪细胞分布异常,大部分分布在骨小梁旁。

(5)遗传学检查:无Ph1染色体。

3.检查注意事项

(1)结核病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20x109/L,应注意与白血病鉴别。

(2)血象检查是诊断的关键,原发病缓解好转后血象随之恢复正常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骨髓检查的主要意义在于排除白血病的存在。

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病因如较为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服药史等。

2.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测定值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2)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x109/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往往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骨髓象除有增生、左移和中毒性改变现象外,没有白血病的细胞形态畸形(如细胞核与细胞浆的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畸形、核仁多或特别大等),没有染色体异常,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3)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细胞出现。

(4)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x109/L以上,单核细胞>30%,并可有幼稚单核细胞出现。

(5)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以成熟型为主,骨髓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等。

(6)浆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增高,外周血中的浆细胞分类计数增高,常高于5%,可见幼稚浆细胞。同时中性粒细胞左移,单核细胞相应增多。骨髓象示浆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一般低于20%,可见少量的幼浆细胞,甚至原浆细胞。

(7)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中除红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粒细胞系增生,但无红白血病中的细胞畸形。此外,还需排除其他骨髓疾病(如结核、纤维化、恶性肿瘤转移等)所致的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

(8)白细胞计数不增多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不升高,但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

其原发病去除后,血象变化可恢复正常。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去除病因,加强支持治疗。

2.具体治疗方法

(1)原发病的治疗:如有重症感染的患者,应重点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部位经验性加用抗生素,如有病原微生物药敏实验,则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有脓肿需及早手术切开引流。恶性肿瘤需要化疗或放疗等。

(2)支持、对症治疗:对严重贫血患者应及时输成分血;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还应根据其分期积极纠正DIC。

3.治疗注意事项类白血病反应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很少超过100x109/L,且不治疗原发病该病很难控制,临床基本不采用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关键是必须首先通过骨髓穿刺除外原发血液系统疾病,明确原发病后才能针对病因治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常具自限性。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多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15~30岁青年人,35岁以上患者少见,男女之比为3:2,但20岁以下女性略多。在青年学生中多以晚秋至初冬发病。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偶可经输血或飞沫传播。一次得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不常见。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多样,近半数患者有头痛、头昏、畏寒、鼻塞、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或表现为轻症咽炎或上呼吸道炎。

15岁以上青少年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为1:(2~4)。

1.主要表现

(1)发热:体温38.5~40℃,可呈弛张热、不规则热或稽留热,热程数日至数周,甚至长达2~4个月。可伴有畏寒、寒战,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2)淋巴结肿大: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胸廓、纵隔、肠系膜淋巴结偶亦可累及。直径为1~4cm,呈中等硬度,分散而不粘连,无明显压痛,不化脓。肿大淋巴结消退缓慢,通常在3周之内,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3)咽峡炎:半数患者有咽、腭垂、腭扁桃体等充血、水肿或肿大,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患者咽痛,腭部可见小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溃疡。

(4)肝脾大:脾大多在肋缘下2~3cm。少数病例有肝大,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及黄疸。

(5)皮疹:比较典型者为黏膜疹,表现为多发性针尖样瘀点,见于软、硬腭的交界处。躯干部位多形性皮疹,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荨麻疹等,偶呈出血性。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3~7日消退,不留痕迹,无脱屑。

2.次要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并发症是早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死亡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急性脑膜炎、神经根炎、脑干脑炎等,发生率为1%,通常发生于起病后1~3周。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惊厥、昏迷、偏瘫、脑膜刺激征等。偶可出现急性小脑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表现为言语不清、眼球震颤、步态蹒跚、共济失调、截瘫等。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且很少留后遗症。

(2)呼吸系统:主要为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部出现斑点状阴影,少数伴胸腔积液。患者可出现干咳,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病理变化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相似,一般在1~4周内自行消退。

(3)心血管系统:并发心肌炎时心电图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间期延长,并可致猝死,尸检发现心肌纤维呈严重坏死性炎症改变。

(4)肾:急性肾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3%,临床表现为迅速出现的水肿、尿中出现蛋白、颗粒管型和细胞管型,尚可引起一过性尿素氮、肌酐升高,但急性肾衰竭罕见,肾病变一般可逆,预后良好。

(5)腮腺肿大:多见于病程1周左右,为双侧性,伴中度压痛,不化脓,约1周消退。

(6)其他并发症:胃肠道出血、心包炎、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继发感染、脾破裂等。

3.误诊分析

(1)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与本病相似,可出现发热、肝脾大等,但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

(2)儿童尚需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大;白细胞计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常规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

(3)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还需要除外风疹、流行性感冒、伤寒、布鲁菌病、斑疹伤寒、淋巴结结核、猩红热、病毒性脑膜脑炎、白喉、大叶性肺炎等鉴别,依据咽拭子、血培养、病毒分离、血常规、骨髓检查、X线胸部摄片、各种血清免疫试验等,一般不难作出诊断,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

(4)本病因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升高,也需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鉴别,骨髓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

(1)血常规:疾病初期时白细胞计数正常,发病后10~12日白细胞计数常升高,可达60x109/L,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日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其占外周血有核细胞数的比例可达10%~30%,在10%以上或绝对值大于1x109/L时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大多见于病程的第1个月内,可能与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病程中并不消失,在恢复期常见增多。

(2)骨髓象:骨髓中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并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但此现象亦有可能为外周血液稀释所致。骨髓偶可发现肉芽肿病变。

(3)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嗜异性抗体,可与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嗜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

同类推荐
  • 实用内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实用内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用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算得上称职的医务工作者,也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 医说孙子兵法

    医说孙子兵法

    本书从一个医生和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解读兵学名著,令人耳目一新,对临床医学、医院管理和医学教学科研有一定裨益。战略思想不仅受到军事战略家的重视,现已扩展到包括医学在内的其他领域。从指导思想、行动准则和理念上来看,医学与兵学有许多共同之处。防病如防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治未病之病”、“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的思想与孙子“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的理念是一致的。
  • 糖尿病调养宜忌

    糖尿病调养宜忌

    本书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营养、起居、运动、娱乐、自疗、就医等各个方面的宜忌以及康复宜忌等都做以细致的介绍。
  • 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

    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

    医务工作者不能不看的职业精神准则!服务意识、细节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感恩心态、执行力,一个都不能少!以病人的生命为重,做医学的仆人;高尚的人文品格和人文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虚怀若谷的胸襟;超越世俗的爱人之心……这是医务工作者修炼自身的超级法宝!
  • 张院士趣谈整形与美容

    张院士趣谈整形与美容

    本书由德高望重的整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张涤生教授亲笔撰写。张院士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以轻松、活泼、通俗、风趣的笔调,介绍了现代整形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叙述了多种常见畸形的原因和整形矫治的手术方法,展示了珍藏多年典型的整形病例图片。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作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现代整形与美容医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亦可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相信,不论您以何种心态阅读这本书,透过书中的文字和图片,它都能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热门推荐
  • 美人如歌卿何在

    美人如歌卿何在

    青青子吟,悠悠我心。何时归来,再续前缘。且看今生,是否有缘!姻缘三生定,有缘自相聚!
  • 傲娇萌兽废材二公主

    傲娇萌兽废材二公主

    她的穿越,让全天下的炼丹师欲哭无泪,热泪盈眶,只想大声的狼嗷一句:“你这炼丹术哪里会是天才,你这分明就是炼丹界鬼才中的鬼才啊!”倾尽天下,都找不出跟她一样的女子了,自己炼制的顶级丹药就这么当糖豆吃。自己炼制的神器一把把的人家千金难求,她到好还在那乱丢乱放,在她的空间里简直就是随处可见一把神器啊。这怎么能这样!众人心中草泥马跑啊跑的。某只妖孽的美男挑挑眉:“我家的染柒就喜欢这样?怎么?不服?憋着吧。”众人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 仙剑路

    仙剑路

    武炼大陆,武炼乾坤,武炼巅峰,没有炫丽的魔法,只有强大本身,才能生存,这个大陆强者至上,弱者只能在强者的威严下苟活,拥有强者之心才敢于挑战强者..............
  • 天殇战歌

    天殇战歌

    他,身怀远古秘辛,应劫而出,磕绊成长,命运多舛似轮回,这是血与泪的开端,亦是战与乱的前奏;心中有泪,男儿长笑,举旗嘶吼,战!战!战!狼嚎吟动九天月,天殇舞动寰宇乱,纵横捭阖,谱写出一曲不朽战歌……等级:灵者灵士灵师宗级尊级将级王级皇级……
  • 死亡循环

    死亡循环

    当我逃过一次劫难后,却发现又陷进了另一个生死之局,循环往复,仿佛没有尽头,亡魂追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终点的死亡之旅……看似偶然,却又事成必然,我不知不觉踏上了一条未知的死亡之路。
  • 冰凝霜

    冰凝霜

    你的魂魄更加可怕,你的力量更加强大,在这个奇特的世界里,我们都在息怒悲哀。
  • 月影神刀

    月影神刀

    张三穿越到异世一个武道没落的天恒大陆,在这里功法和武技大都已经失传,留下的不过是黄级和一些不上品级的功法武技,一个门派大宗最多也只有玄级下品功法武技。然而张三却偶然发现了一套天级功法《无极真气》和一套天级武技《月影刀法》,世间武道,唯快不破,这套天级武技正是以速度为宗旨的《月影刀法》,凭借天级功法和这套刀法,张三横扫大陆,成就霸世之名。
  • 浅雪之森

    浅雪之森

    如果BAAL不曾出现,一切都会是另一个模样,没有九圣使,没有战争,没有友情,没有爱情,人们有着坚定的信仰,世界和平,那也许叫做世人的天堂。但世上没有如果,总要拥有各种感情,总有人会离去,当天堂鸟开遍世界的时候,天堂才真正到来。
  • 大国情怀

    大国情怀

    谷川烟雨起波澜,光怪陆离飚窜。漫道雄关埋白骨,绿水青山呜咽。悲愤连连,命运多蹇,凄楚人寰漫。山河焦土,祈求经纶羁岸。乱世多有仁人,抛头歃血,弥路烽火灿。年少兴师轻试手,魍魉魅魑魂散。霹雳惊雷,气吞区宇,湛湛长空炫。江山多丽,歌舞升平一片。——《念奴娇川谷烟雨》
  • 天使,与你相遇

    天使,与你相遇

    她被打下凡间,消失了记忆,在人间,与他相爱,但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