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几乎在众官及使者山呼万岁,参拜陈朝皇帝陈叔宝、欢庆元旦大朝会的同一时间,隋朝吴州总管贺若弼,在陈朝将士酒足饭饱的鼾声伴奏下,率军从广陵渡过长江。曾被陈朝君臣视为不可逾越的长江天堑,全然形同虚设。
贺若弼,复姓贺若,字辅伯,洛阳人,544年出生,这年正好45岁。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为北周名将,官至金州刺史,曾多次率兵与南陈作战,皆有不俗战绩,尤其以武猛著称当时。得父亲言传身教,兼受当时环境风气的影响,贺若弼自幼博闻强识,志向远大,特别是善于骑射,骁勇异常,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得到北周齐王宇文宪的赏识,被任用为记室。不久,封当亭县公,擢升为小内史。
不幸的是,565年,也就是贺若弼二十一岁那年,贺若敦因为不满自己立功却得不到封赏,口出怨言。当时执掌北周朝政的晋王宇文护,原本就对贺若敦心怀猜忌,此时又抓住贺若敦不满朝廷的把柄,于是勒令贺若敦自尽。
临死之前,父亲告诫贺若弼说:“我是因为管不住自己的舌头,说话不注意招致的大祸。你可要引以为戒啊!”并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
最后,贺若敦又语重心长地对贺若弼说:“平定江南,是我毕生最大的心愿。现在我不得不因此抱憾终生。你可要秉承我的遗志,实现我的遗愿!”
贺若弼谨遵父亲的教训和临终遗愿,小心谨慎,不懈努力。至579年,贺若弼随上柱国、行军元帅韦孝宽攻克淮南、寿阳等数十城,使北周据有长江以北全部疆土。贺若弼在这一系列战斗中功勋最著,被拜为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而在此之前,周武帝宇文邕在位,立宇文赟为太子。周武帝对太子要求十分严格,太子德行不端,害怕周武帝知晓,矫情掩饰。上柱国乌丸轨曾私下对贺若弼说:“太子一定不能担当大任。”贺若弼也有同感,劝乌丸轨去告诉武帝。乌丸轨于是对周武帝说:“太子不是帝王的恰当人选,我也曾和贺若弼讨论过这件事。”
周武帝召问贺若弼。贺若弼谨记父亲临终教训,特别是断定太子的地位难以动摇,于是回答说:“太子的德行操守每天都在进步,我看不出他有什么缺点。”
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首尾两端,出卖了自己。
贺若弼说:“帝王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臣服于自己的大臣;大臣若不有所隐藏,就会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我不敢轻率发表对太子的评议。”
果然,后来太子宇文赟继位,乌丸轨被诛杀,贺若弼却得以幸免。
贺若弼出任寿州刺史的第二年,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总揽朝政,众心不服。周武帝外甥、相州总管尉迟迥于邺城起兵造反,曾派使者联络贺若弼共同起事。尉迟迥的声势一度很盛,但贺若弼觉得形势并不明朗,迟迟没有响应。结果,尉迟迥的反叛最终被杨坚平定,贺若弼虽然因此被人诟病,但终究有惊无险,幸免于大难。
杨坚受禅为隋文帝,有吞并江南、一统天下之志,简拔合适的人戍镇江淮。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说:“现今朝臣之中,论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杨坚认为言之有理,于是拜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坐镇广陵,经略一方。并委以平陈重任。贺若弼念及父亲遗愿,欣然从命。并作诗一首,送给同僚、寿州总管源雄:
交河骠骑幕,
合浦伏波营,
勿使麒麟上,
无我二人名。
587年,杨坚安定西北边陲,认为灭陈的时机日渐成熟,多次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左仆射高颎、清河公杨素、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竞相建言献策。贺若弼献取陈十策,获隋文帝赞赏,赐赠宝刀一把。
588年十月,隋文帝杨坚于寿春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总揽灭陈之事。以左仆射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晋王元帅司马,辅佐杨广。隋朝并吞江南、一统天下的计划正式启动。
十一月初二,隋文帝杨坚亲自为出征将士饯行;初十,在定城举行誓师大会,隋朝灭陈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贺若弼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建功立业、实现父亲遗愿的机会已经到来。他强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激动,认真地谋划着。
贺若弼卖掉军中老迈的马匹,大量购买战船,并将它们藏匿起来。又买了五六十艘破旧的船只,停泊在小河道里。陈军过江侦察,带回去的是贺若弼没有战船的情报。
贺若弼又要求所有沿江防务的军队在办理换防时,一定要先在历阳聚集。于是,每到换防之际,贺若弼的士兵广列旗帜,营幕遍野,声势极大。陈国方面以为隋军要大举进攻,调动大量兵马准备迎战。
结果,隋军仅仅只是换防而已。陈国集聚的兵马只好撤回。
如此反复,陈军习以为常,不再加以防备。
贺若弼还经常带着军队沿长江岸边打猎,人欢马叫,热闹非凡。陈国军队对此一开始还比较警惕,后来逐渐习以为常。
杨广和高颎、王韶决定,趁陈军庆祝新年、警惕放松,各路大军在除夕之夜发动攻击。
贺若弼得到军令,集合部众,高举壮行酒,发誓说:“我亲承皇上旨意,远振国威,讨伐罪人,慰问百姓,翦除残暴。悠悠苍天,浩浩长江,请为我作证:如果扬善抑祸,大军就能顺利过江;如果事与愿违,就葬身鱼腹之中,死而无怨!”
随即按照作战计划挥师渡江。
不出贺若弼所料,陈军完全没有防备。贺若弼率领员明、来护儿等部众,轻松渡过了被誉为天堑的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