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月十四日,天气变得更加地阴霾闷热,仿佛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天刚蒙蒙亮,李隆基就开始督促众人,迅速预备饮水,做好继续前行的准备。
匆匆地喝了一点热水,吃了一点热饭之后,李隆基就急忙下旨,催促大家速速地向南行进。
昨晚一夜都没有休息好,衰老体弱的李隆基,觉得自己的头脑,一直有些昏昏沉沉,精神萎靡不振。
加之天气更加闷热,李隆基越发感到浑身不舒服,烦闷至极,心情更加糟糕。
随从皇帝圣驾的皇家人众,都十分害怕自己会掉下大队,落入叛军或乱民之手。
他们大多来不及充分准备,也来不及喝水,吃饭,就急急忙忙地收拾好自己简陋的行李,栖栖遑遑地随驾南去。
由于大家都饱受饥饿与疲惫的折磨,有气无力,队伍只能够缓缓地前行,一直走了大半天,才走了二十多里。
李隆基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突然的危机,很快就将降临,即将考验自己的应变力。
未时(下午二点左右),李隆基一行,终于抵达了马嵬驿(今SX兴平西)。
马嵬驿是前往西蜀的一处有名的驿站,距离京师长安,约一百一十三里,距离金城县驿站,大约二十八里。
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尽。李隆基下旨,命令大家下马休息,喝水吃饭。
左相韦见素,御史大夫魏方进,高力士,贵妃姐妹,张姝姝等人,都坐在驿站里面,陪侍着皇帝李隆基休息。
儿子寿王李瑁,与孙儿广平王,建宁王兄弟,带领侍从禁军在驿站外守卫,护卫着皇帝以及皇家眷属。
2
当初,天宝十三年(754年)秋季时,京城长安及其周围郡县,接连下了六十多天的淋雨。
长安郡县官民的庐舍垣墉,差不多颓毁殆尽。
京城长安城里,受灾也是十分严重。总计有一十九个坊,遭受淋雨的肆虐、侵袭。
李隆基眼见此情,心里十分愤怒:
“这难道不是是上天的震怒吗?这些天灾人祸,难道不是因为宰辅****烈等当朝的文武大臣,不够称职,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造成的吗?不然,为什么上天才会降下如此的灾难,来降罪于官民百姓呢?”
“朕一定要想方设法,化解化解上天的愤怒,重归国泰民安的盛世!”
于是,李隆基准备下旨,撤换宰相****烈,以示惩罚。他下旨给国舅杨国忠,命令道:
“国忠啊,朕发现,最近的灾难,都是宰辅们没有恪尽职守所造成。麻烦你赶快帮朕去精求端士,辅弼朝政,以化解上天的愤怒,恢复天下太平。
国忠帮朕考察考察,看吉温如何呢?”
兵部侍郎吉温,是安禄山的亲信,那时正承受着李隆基的宠遇。李隆基认为吉温听话,善解人意,十分信任他。
所以,李隆基心里其实早已经有了打算,就是准备任用吉温,去担任宰相一职,以接替宰辅****烈,逼****烈引咎辞职。
杨国忠听了,有些不悦:
“本相与安禄山矛盾重重,很不投机,而吉温又是安禄山的宾佐和亲信,如果吉温做了朝廷的宰相,不是会对本相更加不利吗?
吉温不仅会分割本相的权力,还会掣肘本相的行动。这不是制约本相的手足吗?
安禄山的威望和权势,早就已经令朝廷十分畏惧和忌惮了,本相为什么要重树强敌呢?
本相一定要排除吉温,阻止他担任宰相一职,不让安禄山的阴谋得逞。”
“陛下,宰相一职,事务繁多,是百官之首,关系朝廷大局,不可不慎之又慎。容臣思考一下,再做决定如何?”杨国忠请求道。
“爱卿慎重,朕很欣赏!爱卿啊,你速速考虑,尽快上报!”李隆基也深以为然。
晚上,杨国忠再进皇宫,向皇帝秘密地上奏道:
“陛下,宰相一职,身系洗天下安危,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选拔敦厚博达,胸襟开阔,公正无私,不结党营私的大臣担任。吉温一向与安禄山亲近,臣恐怕会让天下人议论,有伤陛下大公无私,知人善任的英明,不宜任用为相。”
“爱卿的进谏有理。朕也知道吉温与安禄山的关系。宰相一职,的确身系国家安危,必须要无党无私的大臣担任。请爱卿速速为朕物色人选,接替****烈。”
杨国忠见李隆基的主意改变,大喜,急忙答应道:
“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大公无私地为帝国推举有用之才。”
2
朝见李隆基之后,杨国忠顾不上回家,就急急忙忙去拜访中书舍人窦华、宋昱等人,征求他们的意见,以选拔对自己有利的人,来担任宰相。
窦华、宋昱等人,明白杨国忠的意思,一致向杨国忠推荐道:
“宰相大人,属下等以为,韦见素大人方正儒雅,博学多才,为陛下所喜爱。他不喜欢争执,性格柔和,容易控制,非常适宜推荐为相,来与大人搭配。”
杨国忠深以为然,大喜:“两位大人果然见识高明,所说十分有理。本相立即进宫,向陛下说明,早做决定!”
与部属协商妥当,杨国忠连夜连晚,回到皇宫,就向李隆基建议,推荐任用韦见素为相。
李隆基平常亦十分看重韦见素。
“爱卿果然是一片公心,不偏不党!韦见素曾经在朕父皇的相王府里当过差,侍奉过父皇,对父皇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当初,他对朕还有一些旧恩,可以提拔任用。”李隆基当即同意。杨国忠默然大喜。
3
天宝十三年八月,朝廷下旨,拜韦见素,为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代替****烈的宰相之位。
韦见素既为杨国忠所推荐,而担任朝廷的宰相,他对杨国忠自然而然是感激涕零,死心塌地。
因而,身不由己中,韦见素就成为了杨国忠的死党。所有朝廷大事,韦见素都对杨国忠唯命是从,不敢反对。
那时,安禄山正与杨国忠争宠夺权,各不相让,两相猜嫌,势同水火。
韦见素亦从不谈论他俩的是非,明哲保身,只是在相府中署字画押而已。杨国忠十分满意。
乃至于最终纵容安禄山发动叛乱,危害社稷,韦见素也不发一言,也从不表示自己的一点反对意见,天下人称韦见素为“陪食宰相”,韦见素也不喜不悲,毫不在意。
4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二日,哥舒翰兵败桃林。潼关失守的消息,迅速传到了京师。
李隆基闻讯以后,立即召集亲信大臣商讨对策。最终皇帝决定,第二天早上,率领亲信大臣以及皇家眷属,逃离京师。
当时,皇帝李隆基苍皇出幸,也不知道究竟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躲避为是。
杨国忠因为身领剑南节度使旄钺的缘故,因而就请求李隆基临幸CD,到CD驻跸。
李隆基那时惊慌失措,也没有多少主见,就同意了国舅杨国忠的建议。
十三日逃亡的那天清晨,左相韦见素父子,早早地进宫,去朝见皇帝。
韦见素父子,还不知道皇帝准备西幸的消息。
韦见素父子恰好与右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相遇于皇宫延秋门。右相杨国忠急忙将消息告诉了韦见素。
左相韦见素这时才得知皇帝西行的消息。他来不及回家,通知自己的家属逃离京师,便带领儿子,扈从皇帝李隆基向咸阳西行。
李隆基大为感动:
“真是板荡识忠臣!韦爱卿啊,你们父子,对朕可谓忠心耿耿。国难当头,先公后私,真是令人敬佩。国忠啊,你就和韦爱卿父子一道,留在朕的身边,侍候朕,听从朕的旨意吧!”
事无大小,李隆基都喜欢与韦见素父子商议。韦见素父子,很受李隆基的亲近信任。
5
此时,禁军的情形却令人十分忧虑。
护驾的禁军将领和禁军士卒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有好几顿,都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沾上一粒米,喝上一口水了。
禁军将士们一个个都十分的饥饿焦渴,疲惫已极。他们的心里,本来就窝着一肚子的怒火与怨恨,饥渴疲惫,更加使他们愤怒如火,怒火攻心。
从昨天,六月十三日那天早上,禁军将士,接到皇帝的逃亡旨令后,他们就在匆忙中准备行装,随驾西行,撤离京师。
那时的禁卫军将士,粮草,饮水,被褥,马匹,甚至武器装备等,很多都需要禁卫军将士自备。
禁军将士,在惊慌失措中,接到皇帝的旨意以后,就开始随驾出发。
这些将士,甚至根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回家去准备他们的粮草饮水。
仓促间,他们甚至来不及通知在京师居住的亲人,告诉自己将随皇帝向何处去。
当然他们也来不及催促亲人们,尽快地逃离京师,去寻找避难之地。
此时,禁军将士听人纷纷传言说,京师长安已经被安禄山的部下崔乾祐叛贼的大军占领。
将士们对京师亲人们安危的担心,对朝廷的不满和怨恨,更加地强烈。
多日来的不满与怨恨化成怒火,刹那间迸发了出来。
一时,军怨沸腾,不逊的流言,愤怒的喧哗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