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不自欺才能不被人欺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526年),正是金风送爽、稻谷飘香的季节,一艘硕大的远洋巨轮徐徐驶入珠江口。一位深目高鼻、赤须虬髯的僧人,迎着猎猎江风,如山般矗立船头。他深邃的目光,透过淡淡的薄雾,久久凝望着中国这块与他的家乡一样古老、神奇的土地。
这艘大船来自遥远的天竺。那位赤足站立在甲板上的僧人,就是注定要改变中国佛教发展方向,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灵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达摩。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他原是古印度南天竺香至王的三王子。当时,正是这个国家繁荣强盛的时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达摩的两位兄长为了争夺王位,尔虞我诈,斗得你死我活。一直冷眼旁观的香至王,对此十分厌恶,便欲将王位传给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达摩。香至国有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宝珠,它不但是财富、荣耀的象征,也是掌握国家权力、继承国王之位的“凭证”。
于是,香至王郑重地将摩尼宝珠交给了达摩。两位兄长大为意外,进而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正当他俩暗施诡计,要置达摩于死地时,他却来自投罗网了。达摩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光耀乾坤的摩尼宝珠,这就是人善良、纯洁的心灵。它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而世间的荣华富贵、权力财富,在我看来,犹如砖石瓦砾。”
说完,达摩留下宝珠,轻轻地走了,如同他轻轻来到。达摩抛下王位,剃度出家,光头赤脚,去寻找人生的真谛。也许是宿具善根,他无意当人王,却意外地成了法王--得到般若多罗尊者的衣钵传承,成为第二十八代禅宗祖师。
师父临终告诉他,中国有大乘佛法气象。于是,达摩怀着传法的热望,经过三年海上漂泊,九死一生,迈着一双赤脚,踏上中国南海(今广州)坚实的土地。从此,禅,这最神奇、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精灵,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我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瞒的人。”上岸后的达摩说。这时候,中国正是南北朝时期,统治南方的是梁武帝萧衍。作为开国皇帝,他当然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不会被人欺瞒的人。不是吗?他自称是以智谋著称的汉丞相萧何的二十五代孙,通过种种机缘与争斗,登上帝王宝座。作为一朝天才,权威赫赫,有什么人敢到苍龙头上折角,去故意欺瞒他?
说起来,梁武帝马上得天下,却杀中有仁,笃信佛教,非常虔诚。在他的国度里,有大型佛寺两千八百余所,僧尼八万两千多人。而且,他不像一般帝王烧香拜佛是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江山永固,或者干脆就是装装样子。他是真心崇佛,深入经藏,精研教理,深得其中三昧。因此,在他登坛宣讲《般若经》时,据说身放五色瑞光,感动得大地成金。
他曾经三次到同泰寺舍身出家。
迫使皇太后与满朝文武赶紧掏腰包,为他赎身。可以说,他是中国历代帝王中信佛懂佛的第一人。
于是,达摩与梁武帝的历史性会面,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达摩在梁武帝派遣的特使陪同下,驷马高车,风驰电掣,从南海来到梁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在台城(皇城)太极殿,一番寒暄后,两个人开始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对话。
梁武帝说:“朕自即位以来,一心向佛,修建寺庙,广抄佛经,度僧出家更是不计其数。大师,你是从佛陀故乡来的高僧,对佛教教理极为精通,请你说说,朕这么做,都有哪些功德呀?”
说完,梁武帝眼巴巴地看着达摩,就像做过好事等待老师表扬的小学生。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一点功德都没有!”达摩将一瓢冷水兜头泼向梁武帝。不,不是冷水,简直就是比冷水还冷还要命的冰水,梁武帝被浇了个透心凉。他百思不得其解,佛经上明明说,建造寺院,刻印佛经,供养出家人衣服饮食,有无上功德,必得大福报。但这个达摩为什么说没有功德呢?难道,佛经还会骗人?
达摩见梁武帝一头雾水,就耐心解释:从大乘佛法来讲,如果一个人为了得到善报而去做一些好事,并且做过后念念不忘,说明他是在刻意求功德。那么,这种有意为之的做法就是“有为法”。《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建寺、抄经、度僧之类的功德,如物体的影子,看似虽有,却无实质。试想,依附在虚假幻象上的东西,又能存续多久呢?况且,佛教是需要以自己的心身去实际体验的。真修实悟,明心见性,才是真正的无上功德。
梁武帝听了这番与传统佛学理念截然不同的话语后,更加迷惑了,如坠五里雾中,满眼都是迷惘。但他毕竟是一代豪杰,自有过人之处。虽然他对达摩的理论极为不满,且不以为然,可表面上丝毫没显露出来。他想起自己曾经与娄约法师、傅大士以及自己的儿子昭明太子一同研究、讨论过真谛、俗谛的问题,他本人对此很有心得,于是就将话题转移到这上面,投石问路地说:“达摩大师,什么是圣谛第一义呀?”
所谓圣谛第一义,是佛教最为高深、最为玄奥的理论之一。真谛用以阐明万法非有、本质皆空(空,并非无,而是不停变易)的道理;而俗谛则在说明万法续存,流注妙有的现象。真空妙有,真俗通融不二,就是圣谛第一义。例如,我们看一道瀑布,它的本质是由无数流动的水滴组成,离开水滴,也就没有瀑布。瀑布的本质是水滴,但水滴并不是瀑布。水滴只有从上向下流动起来,才能形成瀑布。瀑布,只能存在于水滴的不断流动变化中。
若是从研究佛教理论的角度,梁武帝的问题可谓问得很妙,恰到好处。但是,达摩的禅法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他回答梁武帝的是:
“廓然无圣!”廓然,像宇宙空间一样辽阔,一样湛然。宇宙存在的这个无限空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动不摇,清虚灵明,包容一切。在这里,所有的存在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绝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神圣平凡之别。
达摩就这样将大好禅机和盘呈献在了梁武帝面前。当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是小草,你就忘我地绿;是鲜花,你则尽情地艳;是大树,你挺拔,你伟岸,你高大参天,你荫庇大地……若是一块石头呢?梁武帝真像石头一样冥顽不化,达摩煞费苦心为他而设置的契机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这样错过了。他,仍然在凡与圣的分别、对立上动心思、费思量。他想:你达摩口中说无圣,难道佛陀不是圣人?还有,人家都说你是与释迦牟尼佛一脉相承的大祖师,已经得道成圣。你又如何解释?
梁武帝问:“朕面对的是什么人哪?”“不认识!”
恐怕连神鬼都想不到达摩会这样回答。他为什么这样回答?他是说不认识自己吗?他如此回答所传达的禅意又是怎样的呢?可惜,这最后的禅机又一次被梁武帝当面错过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与来时的前呼后拥、骏马华车大相径庭,达摩孤自一人默默走出高大雄伟的太极殿,走过建康繁华热闹的大街,穿过北城门,一直向北走去。正北,就是滚滚长江。江边,就是著名的朱雀航。
〔1〕这里是建康的水上门户,逆流而上,可达巴蜀;顺江而下,扬帆大海;渡江北去,便是中原。历史上,几多英雄豪杰扬帆而来,又有几多失意者败兴而去。自从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建邑,这座旧时被称作“金陵”的古都,埋葬着多少末代帝王破碎的美梦,又成全了多少开国皇帝的千秋霸业。二十多年前,梁武帝的精兵强将顺江而来,就是在这朱雀航打败了南齐的最后一支军队,从而建立了大梁帝国。二十多年后,侯景。
〔2〕的叛军也是由这水上门户攻入古城。当梁武帝被侯景囚禁在太极东堂,饥无食,渴无饮,求生不得,想死不能时,是否会想起与达摩会面的一幕?
在达摩走向朱雀航,准备乘船渡江北上时,另一位中国僧人--同泰寺住持志公(梁武帝最崇敬的法师),听说达摩到达了京城,匆匆进城来,赶到太极殿。谁知,他来迟一步,达摩已经与梁武帝不欢而散。他听了梁武帝的讲述,不无惋惜地连连叹气,说:“陛下,您认识达摩吗?”
志公之所以如此问,自有用意。可梁武帝正在气头上,没有仔细品味,顺口来了句:“不认识!”
梁武帝的“不认识”真的与达摩所说的一模一样吗?志公苦笑,道:“果真不识达摩。您可知道,其实,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3〕特地来中土传授佛的心印。”
梁武帝一听,大为后悔。他急忙传令下去,让朝中几个德高望重的大臣,速速去请达摩回宫。
志公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陛下虽贵为一国之主,说一不二,可是,你能拽回远去的琴声吗?能留住闪电的光明吗?别说几位大臣请不回达摩,你就是发动全国的人,恐怕都无济于事。”
梁武帝才不信呢。他是马上皇帝,行事极为果断,最懂得兵贵神速。他在派遣大臣的同时,早已下令禁军,以烟为号,全面封锁了都城的道路、港口,除非达摩长出翅膀,否则,他根本无法离开!这样一来,他还不乖乖回来?
梁武帝胸有成竹,所以自信满满。他笑眯眯地看着志公,心想,一会儿给你老和尚一个惊喜,叫你也见识一下皇帝的手段。
此时,达摩正伫立在长江岸边。左近的路口有重兵把守,右侧的朱雀航码头早已封航,后面一大群文武大臣连同众多禁军飞奔追来。他的前面,横着浩浩荡荡、浊浪排空的长江!禁军高手们训练有素,呈半月形散开,远远警戒着,似乎是在防备达摩逃离。
而大臣们边呼喊,边追赶过来。前行无路,后有追兵,达摩却不慌不忙。他随手折下一根芦苇,抛进长江。
小小芦苇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逐浪沉浮,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被浪头吞噬。达摩回头对着已经追到身后的梁朝重臣们微微一笑,身体腾空而起,宛若一只蜻蜓,轻轻地落在那根芦苇上。芦苇不但没有下沉,反而像是有了主宰,劈风斩浪,快速向北岸滑去……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典故“一苇渡江”。但芦苇一根,真的可以载人吗?像一个神话。但实际上是不是神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现实与传说间,达摩北去的身影更为动人。
“嗟乎,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怨之恨之。”这是梁武帝在达摩北渡之后写下的一段懊恼的文字。
原来,帝王也买不到后悔药。
景深
传说萧衍是因为以前的三世行善,累积了极大的福报,得以投生到江南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兰陵萧氏。成人后的萧衍凭借着他的雄才大略和智谋过人,加上那么一点运气,才推翻南齐,成为梁的开国皇帝。
当时,与梁对峙的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三足鼎立,梁武帝暗有统一中原之心。
却说在两魏之中,国力稍强的东魏权臣高欢手下有名大将,姓侯名景。这侯景不长刀枪,也未谙弓马,甚至左足有些残疾,连走路都一踮一踮的。但是,此人极工心计,其谋算诸将莫及。他骗得高欢信任,东魏十万大军尽归他指挥,淮河以南广大地区都属他节制。侯景拥兵自重,俨然成了独立王国。高欢一命呜呼,其子高澄早就对侯景不满,正欲除之。但侯景先下手为强,遂叛魏降梁,并称要把淮河以南一十三州献于梁。
梁朝众臣都说侯景是个反复小人,阴险狡诈,不可相信。但梁武帝自以为智力过人,不会被侯景欺瞒。再说,他怎么肯放弃这一举削弱东魏进而一统中原的大好机会?梁武帝不顾众人反对,坚持纳降侯景,封他为河南王,并发兵、运粮助之。
侯景手握梁、魏两国大军,兵强马壮,粮多将广,怎会甘于人下?他联络因极度腐败而受到梁武帝处罚的临贺王萧正德,里应外合,随即又举兵反梁。因为有萧正德的内部配合,侯景的大军如秋风扫落叶,攻克了建康。
可怜梁武帝这位往日极尽荣华富贵的一代帝王,最后被侯景囚禁在了太极东堂,不但失去了行动自由,而且饥无饭食,渴无凉水,比丧家犬还要狼狈。此时,他最后一次想起二十多年前与达摩的会面。达摩说,他来中国就是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瞒的人;达摩还说,世间的功德如影随形,似有实无。
到这时,梁武帝回首往事,真正理解了达摩的每一句话。据说,八十多岁的梁武帝是被侯景活活饿死的。在临终前,梁武帝终于大彻大悟:“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
心语
当初,达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声称要找一个不受人欺瞒的人。古往今来,人的一生中,何人不被别人欺?有谁不曾欺别人?谁人从来不自欺?我们冷眼看世间百态,纷繁人生,虽然光怪陆离,丰富多彩,但重而复之,往往是这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尤其是当今时代,这三件事是我们一切痛苦、烦恼与种种人为灾难的根源。
在商业社会,在物质时代,这三件事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太聪明了。
但聪明不等同于智慧。聪明的人,往往总认为自己能欺瞒别人,同时又不被别人所骗。其实,这就是一种标准的自欺。所以,人们常说:上当受骗的都是聪明人。试想,人不自骗,有谁能骗了你?同样,人不自欺,不欺人,才能不被人欺。
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2.关于信仰的两个传说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后,来到位于中原的河南嵩山,在距今少林寺七里半的五乳峰太古洞面壁而坐。这一坐,他老人家就整整坐了九个年头。
达摩,就是禅宗在中土的初祖。但达摩为何要面壁?
当然是在等一个人,一个不被人欺瞒的人。这个人,就是慧可。慧可原名神光,长得方头大耳,聪慧异常。他先为儒生,在饱览儒家经典后,感叹道:“这些东西不过是礼仪、规矩而已。”他弃儒学道,发现老庄也未说透宇宙人生的真谛。再后来,他偶然读到几卷佛经,不禁拍案称奇,认为这才是生命的究竟。于是,他跟随河南香山的宝静和尚出了家。
神光为了悟道,奋勇精进,每天诵经打坐,修行不止。七八年下来,原来心中一团漆黑,现在仍然是漆黑一团,开悟只是梦中之事。他很是焦灼,恨不得将自己一颗蒙昧的心掏出来,在清清的山溪中清洗一番。
一日,在打坐入定后,恍惚中,有人向他提示:“想悟道,向南行。”南行,必到中岳嵩山少林寺。这时候,达摩面壁,早已震惊天下,为世人所知。
神光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向达摩这位来自佛陀故乡的祖师求法问道。神光兴冲冲来到嵩山,却在太古洞碰了一鼻子灰。那达摩整日面壁而坐,不言不语,不动不摇,任神光百般乞求,千遍诉说,他始终连眼皮都不抬一抬。莫非,你真的是一尊千年石佛?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达摩天天面壁,神光日日碰壁。但他锲而不舍,求道之心始终不渝。转眼到了寒冬腊月,神光照例坚持每天来请求达摩收他为徒,达摩依旧不理不睬。然而,这一天,神光为了求得无上大道,下定了决心:你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站在山洞之外永远不离去!
求道之人,必须有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之畔的菩提树下打坐,就曾经发誓说:“若不开悟,不离此座!”
这一天,是腊月初九。“腊七腊八,出门冻傻”。这几日,正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哈气凝霜,滴水成冰,朔风似刀,一下又一下,在神光脸颊上划出一道道小裂口;寒气像冰蛇,从脚底钻入骨缝,啮咬着他的神经……他也像达摩面壁那样,一动不动。入夜,鹅毛大雪从天而降。风卷雪糁,打在脸上,落进衣领里,神光冻得瑟瑟直抖。但他一任严寒刺骨,风雪狂虐,坚持站立在山洞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