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坐实;左脚提起收于右踝内侧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点步;同时腰右转30°;左手随转腰臂内旋由掌变拳随弧形收于胸前,拳心向下,拳眼朝里,高与肩平;右手同时也随转腰臂外旋由掌变为剑指随弧形向右上侧搠,手心向上,剑指朝前,高与胸平;眼神顾及左拳向前平视。
动作二:重心不变;左脚提起向左前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腰左转90°;左拳随转腰随由右下侧弧形向左上侧击出,拳心向前,拳眼朝下,高与肩平;右剑指同时仍按住左脉门随左拳向左上侧刺,手心向上,剑指朝前,高与右腕平;眼神顾及左拳向前平视。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坐实;右腿提起向右前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侧弓步;腰微右转;左拳随转腰随弧形向左前冲,拳心向前,拳眼朝下,高与胸平;同时右手也随转腰臂内旋由剑指变为拳随弧形向右上侧掤,拳心向下,拳眼朝内,高与耳齐;眼神顾及两拳向前平视。
要领:
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坐实后微下蹲,左腿才能随转腰随提于右踝内侧,以脚尖点地,这样才能保持下盘的稳固和灵活。左臂同时也随转腰随沉肩坠肘,劲点在小臂内侧,注意手向胸前运动时,要走弧形,不可走直线。
左腿向左前侧迈出时,要有腾挪闪战之意。右剑指向左上侧弧形点刺时要随转腰随与右拳同时完成,不可出现左手到位而右手没有到位,也不能手到位而腰还没有转,同时也不能先转腰再动手。:要做到周身一家,上下相随。
弯弓射雁的定势时,要防止右肘上仰、肩部上耸、身体前俯:,两拳要随转腰随向前击出。同时也要注意两拳向前击出时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八式进步搬拦捶“进步搬拦捶”是由“搬”、“拦”、“捶”三势组成。
(一)搬
动作一:重心移于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右虚步;腰右转;左手随转腰臂外旋随弧形向回收,拳心向上,拳眼朝左,高与胸平;右拳同时也随转腰臂外旋随弧形向前击出,拳心向下,拳眼向左,高与肩平;眼神顾及右拳向前平视。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坐实;右脚提于左踝内侧,脚尖自然下垂;同时腰微左转;左拳随转腰臂内旋随由拳变掌从左下侧向上抄,掌心向前,指尖朝上,高与耳齐;同时右拳也随转腰随弧形向下移动,拳心向下,拳眼朝内,高与小腹齐;眼神顾及右拳下移随即向前平视。
动作三:重心不变,腰微右转;右脚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微翘,成有虚步;右拳随转腰臂外旋随向前搬出,拳心向上,拳眼朝右,高与胸平;同时左掌也随转腰随向前推,掌心向右,指尖朝上,高与肩平;眼神顾及两手向前平视。
(二)拦
动作: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坐实;同时腰微右转;左脚随转腰随提起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微翘,成左虚步;左掌随转腰随向前拦,掌心朝右前方,指尖向上,高与肩平;同时右拳也随转腰随弧形向回抽,拳心向上,拳眼朝右,高与腰平;眼神顾及左掌向前平视捶
动作:重心移于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腰微左转;左掌随转腰随屈臂微收,掌心向右,指尖朝上,高与肩平;右拳同时也随转腰臂内旋随弧形向前击出,拳心向左,拳眼向上。高与胸平;眼神顾及两手向前平视。
要领:
搬拦捶是太极拳“五捶”的第一捶,由“搬”、“拦”、“捶”三势组成。“搬”在技击意义上含有横肘搬拿、护中反打、贴身近靠等;“拦”在技击意义上含有拦截进击等;“捶”在技击意义上含有击打等。在“一时短打”中分阴手和阳手两种练法。
“搬拦捶”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身体正直,不可歪斜和俯仰。做“搬”上右脚时要比一般步形更开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向前击出时要靠腰劲送出,并边打边臂内旋,使拳眼转朝上;右拳打出时要由中线向前打出,有“拳由心中发”之说。
第九式簸箕势
动作一:重心移于右腿;同时腰微右转;左手随转腰臂外旋随插入右小臂下,同时沿右小臂向前拨出,掌心向里,指尖朝右,高与胸平;同时右拳也随转腰随由拳变掌,边沉肩屈肘边弧形向回抽,掌心向里,指尖朝左,高与肩平;两腕相交,右臂在里,左臂在外;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坐实;左脚随移重心随向回撤半步,以脚尖着地,成左虚步;同时腰微右转;两掌随转腰臂内旋随向左右两侧分开,左掌心朝右前方,右掌心朝左前方,两掌心左右遥对,如抱球状,两掌指尖均向上,高与胸平,两掌距离稍窄于肩;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动作三:左脚提起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左腿,图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腰微左转;两掌同时随转腰臂内旋随弧形向前戳出,掌心向下,指尖朝前,高与肩平;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要领:
当身体重心向后移时,两胯骨与两肩同时向后抽,保持身体的中正安舒,不可形成重心似坐非坐,只是身体后仰。随着两手的抽回和分开,身体要注意不可故意向左或向右旋转,要使身体保持:朝正前方。当后腿坐实时,注意不可使身体单偏朝右,臀部应坐于与后脚跟齐。腰腿之间不可捆死。
两掌随重心后移而向回抽时,同时要松肩坠肘。两掌略沉,两肘略分,微含掤劲,两肘后撤时不可夹肋自缚其身。两臂无论是后撤还是前进总要随腰腿协调一致,不要做成腿已后坐手还没有收回或腿已弓到而手还没有戳出。在重心前移两掌戳出时,裆劲略下沉,过半路略向上,两掌随之划弧向前,但在外形上要做得含蓄。凡此皆是意而不在外。
此式为开合劲,见人则开,敌去则合。开有开展之意而须用腰腿之功,合时劲圆而紧凑须裆沉腰攻。开合联用,即一虚一实,一蓄一发。其式“意欲向上,必先寓下”,都在意气转换之间。
第十式十字手
动作一:重心不变;腰右转90°;左脚随转腰以脚跟为轴使脚尖内扣90°,成左侧弓步;两手同时随转腰随松腕使两掌放平;两肘也同时随弯曲向左右两侧分开使臂外旋带动两掌向上搠于额前(距额部两掌左右);两臂呈环形,两掌心向前,指尖相对,高略过于额,两掌距离略窄于肩;眼平视。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坐实;右腿提起向回收半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右移使全脚踏实,两腿渐渐立起,两膝微屈,成开立步;两掌随移重心臂外旋分别自左右两侧由下而上经腹前弧形交叉合抱于胸前,两掌心向内,左指尖朝右上侧,右指尖朝左上侧,高与肩平;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要领:
“十字手”的两肩、肘务必要松沉,不可耸肩亮肘。整个“十字手”双臂的运动,要做得松净圆活,不僵不硬,饱满柔韧。当两手合十上举时,有微前掤之意。
两膝屈蹲时,身体不可前俯,身体立起时,不可后仰。注意做到劲贯足跟,虚领顶劲,收住尾闾,松腰拔背,整个“十字手”动作,务必做得松净圆活,立身安舒,上下相随,柔中寓刚。
“十字手”式也是一开一合劲,劲点在臂腕、掌缘和五指间。划弧形一周时,意贯指尖,指关节务必要活。结成“十字手”式时,腰膝稍松下沉,似有千变万化之势尽由此式演出。
第十一式抱虎归山“抱虎归山”是由“右搂膝拗步”和“揽雀尾”组成。
(一)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重心移于左腿;左脚以脚跟为轴使脚尖内扣90°;同时腰微右转;两手保持原势不变;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坐实;腰微右转;右脚提起,脚尖自然下垂;左掌随转腰臂内旋随由胸前向左下侧抽,随即由左侧向上抄起,掌心向前,指尖朝上,高与肩平;同时右掌也随转腰臂内旋经胸前向下按,掌心向下,指尖朝左,高与腹齐;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动作三:重心不变;同时腰右转;右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右掌随转腰臂内旋由右膝前弧形向右下侧搂,掌心向下,指尖朝前,高与右胯齐;左掌同时也随转腰臂内旋随弧形经左耳旁向前按出,掌心向前,指尖朝上,高与肩平;眼神顾及右掌搂过右膝随即顾及左掌往前按出向前平视。
要领:
由“十字手”开始,重心先移于左腿,同时左脚尖内扣、转腰、两手分开等动作,身体务必要“同”,不固身必散乱,散乱则不周身一家;不周身一家则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则会顾此失彼。
(二)揽雀尾。
动作一:重心不变;左掌随松腕沉肘随臂外旋,掌心向上,指尖朝右前方,高与胸平;同时右掌随由右下侧弧形向上抄随臂内旋,掌心向下,指尖朝前,高与肩平;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动作二:与第三式“揽雀尾”(三)“势”动作二相同,唯方向不同。
要领:
与第三式“揽雀尾”(三)“势”要领相同。
挤势
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四)“挤势”动作相同,唯方向不同。
要领:
与第三式“揽雀尾”(四)“挤势”要领相同。
按势
动作一:与第三式“揽雀尾”(五)“按势”动作一相同,唯方向不同。
动作二:与第三式“揽雀尾”(五)“按势”动作二相同,唯方向不同。
要领:
与第三式“揽雀尾”(五)“按势”要领相同。
第十二式斜单鞭(勾手势)
动作一:重心移于左腿;同时腰左转;右脚尖随转腰随内扣135。;左掌随转腰松腕屈臂随弧形收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朝右,高与胸平;同时右掌也随转腰松腕随向左平抹,掌心向下,指尖朝左前方,高与肩平;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动作二:重心移于右腿;同时腰右转;右掌随转腰屈臂随弧形收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朝左,高与胸平;同时左掌也随转腰随向右平抹,掌心向下,指尖朝右前方,高与肩平;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坐实;同时腰左转;左脚提起,脚尖自然下垂;右掌随转腰随向右前方伸出随将五指捏拢在一起,指尖下垂,成勾手状,高与肩平;左掌随转腰随臂外旋,掌心向里,指尖朝右,高与肩平;眼神顾及右勾手向前平视。
动作四:腰继续左转;同时左脚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右勾手随转腰随向右后侧伸,指尖朝下,高与肩平;同时左掌也随转腰随臂内旋随向前劈按,掌心向前,指尖朝上,高与肩平;眼神顾及左掌向前平视。
要领:
重心向左腿移的同时,腰要左转;两掌同时要松腕放平,注意掌心向下,指尖朝前;同时右脚趾也要轻轻领起,使手与脚尖随转腰随向左旋转。脚尖左旋时,不得有太明显的上翘现象,脚腕部不得紧张,紧张则不能轻灵。
两手由按势放平,腰左转时,左掌随转腰随屈臂收于胸前,右掌向左平抹,名称为“左拦”;腰右转时,右掌随转腰随屈臂收于胸前,左掌向右平抹为“右拦”。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做“左拦”和“右拦”时要移重心,“左拦”时重心要移于左腿,“右拦”时重心要移于右腿。
身体往复旋转时,要保持尾闾中正,即要使身体不“前俯后仰”,又要注意身势的平稳,不可忽高忽低。
“斜单鞭”定势时,左手尖、鼻尖、左足尖方向一致,三点相对。右勾手五指捏拢,腕关节弯曲下垂,注意左右两肩相平。这个动作很容易出现左肩底,右肩高的现象。同时,对整体的要求是,要做到“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第十三式提手上势
动作: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坐实;腰微左转;右腿提起,落予左脚前一步,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微翘,右膝微弓,成右虚步:左掌随转腰随臂外旋随坠肘弧形向内合,掌心向右,指尖朝前上方,高与胸齐;右手同时也随转腰由勾手变掌随臂外旋随坠肘弧形向内合,掌心向左,指尖朝前上方,高与肩平;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要领:
由“斜单鞭”过渡到“提手上势”,左右手是一个合劲,两手不要收于胸前再向前送,两手要直接向内合。在这里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右脚直接移于左脚前。应该将右脚收于左踝内侧,再向前迈出。
第十四式肘底看捶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坐实;同时腰左转;右腿随转腰提起向右前方横跨一步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右移使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侧弓步;左掌随转腰臂外旋随由左侧弧形向中线抄起,掌心向右,指尖朝上,高与胸齐;同时右掌也随转腰臂外旋随向下采,掌心向左下侧,指尖朝前上侧,高与胸平;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坐实;同时腰左转;左脚随转腰提起随向前迈出,以脚跟着地,脚尖微翘,成左虚步;左掌随转腰臂外旋随沿中线向前上穿出,掌心向右,指尖朝前上侧,食指高与眉齐;同时右掌也随转腰臂外旋随沿左臂外侧向下采,边向下采边由掌变拳,拳心向内,拳眼朝上,高与腹齐;眼神顾及两手向前平视。
要领:
由“提手上势”过渡到“肘底看捶”往来牵动的运动过程,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勿使有凸凹处,勿须有断续处”的要求进行,要做得圆满、协调、绵绵不断。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像跷跷板一样。
“肘底看捶”定势时,前腿膝要微屈,松腰胯,两肩不要上耸,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五式左右倒撵猴“左右倒撵猴”是由“右倒撵猴”、“左倒撵猴”、“右倒撵猴”三势组成。
(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重心不变;腰微右转;左脚尖随转腰放平着地,成左虚步;左掌随转腰臂微外旋随向下落,同时向前微伸,掌心向前侧右,指尖朝前侧上,高与肩平;同时右拳也随转腰臂外旋随变掌弧形向右下侧抽,掌心向上,指尖朝前,高与腰平;眼神顾及左掌向前平视。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坐实;腰继续右转;左脚随转腰随提起向回收于右踝内侧,脚尖自然下垂;左掌随转腰臂外旋随向前微伸,掌心向上,指尖朝左前侧,高与肩平;同时右掌也随转腰臂外旋随弧形向右后侧上抄,掌心向上,指尖朝右后侧,高与肩平;眼神顾及右掌向上抄。
动作三:重心不变;腰左转;左脚随转腰随向后退一步,稍偏左落下,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后移使全脚踏实,成右虚步;左掌随转腰随弧形向左下抽,掌心向上,指尖朝前,高与腰平;同时右掌也随转腰臂内旋经右耳旁向前按出,掌心向前,指尖朝上,高与肩平,眼神顾及右掌向前平视。
要领:
退步时必须将一腿坐实控制重心后,再将另一腿提起后退。后脚落步时先以脚尖轻轻着地,似有先探虚实之意,虚了即能收回,实了渐次落下。所支撑的腿要始终保持原来的高度,速度也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收步退步之间,要收住尾闾,虚领顶劲,避免身体的“前俯后仰”,这样久而久之就增加了腿部的力量和腰部的柔韧性,就可做到“迈步如猫行”。
退步时脚尖先着地,要注意脚尖要保持外撇45°,同时要注意保持两脚间距与肩同宽,不可太窄或太宽,初学者经常出现退步时使两脚间距太小的现象,两脚间距太小,就会出现身体站不稳和自觉姿势别扭的现象。
掌臂后抽时,须经胯旁,而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那样手臂就成了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不宽舒和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