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聆听作家报告会
通过写剧本,教书这个职业就很难以正常坚持了,送了几个毕业班,很难与学生和影毕业照。因为那时文化会议特别多,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议。参加县文化组领队的地区落实文化政策会议 文化政策宣传会议。参加文化馆会议最多,有地区文学创作会,地区文艺演出观摩会 ,还有外地来地区作家报告会。县里还定期召开文化工作会议,文化创作会议,文化培训会议,这些会议加起来,一年就占去了不少的时间,这也看出那个时期,会议在工作中的比重。这些会议记忆最深的是中国作家报告会。
地区文联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邓友梅联系,由邓友梅组织中国著名作家来地区作报告,请来的作家有,汪曾琪、从维熙、邓友梅等:汪曾祺是参加样板戏的编辑之一,介绍个人经历后,接着又介绍了在编样板戏中一段唱词:垒砌七星灶,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创作经过。丛维熙介绍了他在二十岁左右就写文学作品,简单谈了个人经历后。接着讲述写中篇小说《大墙内外》,在全国书刊评奖大会上,荣获一等奖情况。很快转入谈创作的经验。他说写作品要注意细节,在生活中挖掘提炼素材。他举了一例,在生活困难时期,一个孩子拿着一个地瓜面窝头,看见一个卖香油的,馋的尽流口水,但又无钱买,这个小孩老是围着香油桶子转,转着转着竟想出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办法,趁人们不注意把窝头扔进香油桶里,还表现出着急大惊的样子,卖香油的虽不满意,但看他的表情,完全是不小心掉进去的,何况又是个孩子,也无可奈何,只好给他捞出来。小孩拿着沾满香油的窝头蜜口香甜的吃起来。说这样细节,不在生活中体验,是想象不出来的。但在生活中提炼出来,写在文章中,就耐人寻味。他还讲了一个平常生活小节、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观察一个人的素质。他也是举一个例子,看见一个人点烟,个人吸烟划着火柴,总是等烧过了火柴头再点烟。丛维熙从这细节发现,火柴头上有硫磺,划着就点烟有毒气,燃烧一段烧到火柴棍上,毒气就少了。但他给别人敬烟,就不这样了,划着就给人家点着,看似热情实际表现出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发现这个小节,就把人的素质体现出来了。他讲的都是深入生活、注意细节、善于发现提炼素材,才能从事创作。
邓友梅也是简单讲了个人的经历后。开始讲创作的经验。他也强调搜集素材及创作要注重细节。他举了一个生活细节的例子,在生活困难时期,一个小孩到瓜园偷瓜,到了瓜地,看到满地是瓜,看这个瓜好,那个瓜好,满眼都是好瓜,竟一时拿不定注意要哪一个,他为瓜地转了一圈,发现了一个最大的西瓜,高兴得不得了。没想到搬搬不动,推也推不动,又急又喜的站在那里望瓜兴叹,没办法又不甘罢休,就贪婪的趴在西瓜上想办法,办法没想出来,趴在瓜上睡着了。看瓜的转过来把他叫醒,他大吃一惊,两眼还看着那个大西瓜。看瓜得见是个孩子,趴在瓜上睡着是想吃西瓜,就切开西瓜让他吃,他三下五除二吃饱了,说:“我要是抱动这个瓜,全家能吃一顿,我个人吃饱了,父母还没尝着呢”。闹得看瓜人啼笑皆非。他也总结说:“:这样的生活细节,凭想象是得不到的。只有在生活的现实中,才能挖掘提炼出来。有的作家到农村生活几个月,就能写出反映农村生活气息作品,有的常年在农村,却觉得无素材可写,关键就是观察角度,只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写出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优秀作品。”。他还举例,一个老胡同、一条老街、一个老茶馆、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关键是你从哪个角度观察,怎么在现实中挖掘提炼,采取什么素材来表达,才能写出好作品。
作家报告会,已过去近四十年了,好多事都忘了,但这几件事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次会议对地区专业作者及业余作者影响很大,促进了地区文学创作事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