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十道河三天抵达瓜州
出肃州(今酒泉)三四天来,艳阳高照,气温陡升。玄奘一行昼伏夜行,隐姓埋名,心中惶惶不安。只有在无人烟的旷野上,才敢放心前行。炎热的戈壁荒滩上,有时连一棵遮荫的树也没有,不得不躲在芨芨草后面或者马肚子下面乘一会凉。好在有两位徒弟相伴,一,起谈笑风生,不觉得独单。玄奘打心底里感谢凉州(今武威)的慧威法师,他在凉州都督李大亮严禁自己西行,逼令返回长安后,依然悄悄派出弟子惠琳和道整,连夜陪同自己出城西进。
那天早上,玄奘一行从沙头县动身,沙头县是汉代设置的,在现在的玉门镇东南。当玄奘一进入到绿洲里,只觉得浓荫蔽日,袭来一股湿润的气息。他环视四周,发现这里不仅有着和凉州、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一样的片片绿洲,还有着那些地方没有的一股股泉水好学的玄奘从路人那里打听得知,这都源于南边雪山上流下来的河水,叫冥水。冥水也就是今天的疏勒河。此水出山后,一部分渗入荒野之中,之后又从各处冒了出来,形成很多泉水,其中大的就有十道河沟,于是浇灌出了这一片沃野良田、阡陌林莽的绿洲。
一路上,28岁的玄奘总是像兄长一样关照着两个弟子,鼓励他们不要畏惧艰险。但他有时也不免地嘀咕:自己不顾朝廷的禁令,私自从长安来到凉州。又没有听从凉州都督李大亮的好意劝阻,返回长安,反而执意冒死西行。李大亮若要知晓,会不会派人追来?想到这里,玄奘不由得掠过一丝忧虑和惶恐。他又鼓励自己:事已至此,一定要咬紧牙关!切不可放弃,再坚持数日便可到达瓜州。只要一出玉门关,到天竺寻取佛教真经的梦想就可以实现。
午后时分,他们来到三道沟城。玄奘没敢大白天到城里停留,紧接着过了城壕湾子和四道沟,于傍晚来到四道沟北岸的干齐县城。按说这座汉代的县城在这一带还是比较兴隆的。玄奘本想在这里看看街景,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但他感到离边关越来越近,总觉得后面有追兵似的,就不事声张地住到一所偏僻的小旅馆里。玄奘对惠琳、道整说:“两位兄弟,我们师徒三人到这县城,十分显眼。你们最好不要上街,免得节外生枝。还是早点歇息吧,明天我们还要过六条河沟,还有60里的行程。”玄裝查阅了所带的古籍,做完当日的笔记,洗漱人睡。这天他们走了85里。
次日,玄奘一行出城西门,径直进人了绿洲的中心,这里的河网更加密集,人烟多了起来。玄奘顺道来到“草圣”张芝的故居。四道沟村是张芝的家乡。他是东汉时的大书法家。张芝出身豪门,他的爷爷张惇曾任过汉阳(今天水)太守。父亲张奂也任过武威太守、大司农等职,战绩显赫。张芝幼年时就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广泛涉猎书法大家名作,张芝从章草大师杜度、崔瑗那里汲取营养,并在家门前的一潭池水中苦心练字,经常把水池变成一池的黑水。他独创出了“一笔飞白”的大草,还写下了书法理论《笔心论》,在当时的书法界孚有盛名,就连唐太宗也很推崇他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玄奘少年时有幸在别人家里看到过张芝的墨宝拓片,非常敬仰这位东汉的书法先驱。现在有幸来到了“草圣”的家门口,怎能不去拜谒一番?玄奘几经询问,悄悄地来到张芝小时候曾经练过字的“墨池”旁,在池前辗转许久,然后默默地离开。也许就在池前,玄奘又一次受到激励: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像张芝一样,持之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废。他们相继经过了五、六、七、八道沟,中午时分来到了肖家地城,在这里匆匆用过午饭后继续上路。出城不久,玄奘看到眼前一片开阔的草原,雪峰镶嵌在远山的顶部,大片飞渡的白云下是无边无际的一人高的茅草,把广袤的原野装扮得分外妩媚。当过了九、十两条沟后,人烟愈加稀少,好不容易找到路人一问,才知到了布隆吉尔草原,意思是泉水很多的地方。路人说,你们沿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便可以抵达渊泉县,也叫旱湖脑城。今晚上你们只有在那里投宿了。玄奘一看时间不早,便呼唤弟子加快脚步,继续赶路。当他们经过了扎花营时,已近黄昏,晚上便住宿在渊泉城里。
第三天大清早,玄奘师徒三人继续向西南行进,大约走了40多里路程。玄奘看到眼前一片荒野,没有了人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玄奘觉得安全,遂与两位弟子在河边草丛里歇息下来,吃了一点干粮。面对南面的雪山,玄奘十分好奇。他感慨道:久居中原的人,哪会知晓,瓜州人通过疏浚治理,竟能用雪山之水来滋润和灌溉土地,把这几千里外的遥远边塞变得如此丰美动人。玄奘全然没有料到,这就是后来他半夜偷渡的瓠庐河。不知不觉,玄奘三人进入到一片片与小沙丘相间的绿洲里。其实,此处已经到了都河绿洲的北部边缘。原来冥水出山后,经过汉代的人工疏浚,向西北方向引出了一支河流,浇灌着瓜州西部的大片绿洲。人们把这条河称为瓜州都河,因为在冥安县,也叫冥安都河,这块绿洲也叫瓜州绿洲。今天,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很大风蚀地带和荒漠。这是因为在元代,都河改道北流后,遂使这里的河床干涸荒废,绿洲湮灭。又经过几百年大风的强劲切割,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午后,玄奘师徒沿着这条道过了上井坑树窝、紫泥井子。渠道密了,农户也逐渐多了起来。又过了一个叫乱泉子的地方后,沿着吴家沙窝东侧行进,于傍晚到达了瓜州城。这一天,他们整整走了90里。玄奘在兴奋与激动中夹杂着紧张与不安,因为自己毕竟到了有重兵防范,统辖着冥安县和常乐县的郡一级边境城市瓜州,下一步自己该如何应对呢?(《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原文:“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切。有人报亮云:‘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亮惧,追法师问来由。法师报云:‘欲西求法。’亮闻之,逼还京。彼有慧威法师,河西之领袖,神悟聪哲,既重法师辞理,复闻求法之志,深生随喜,密健二弟子,一曰慧琳,二曰道整,窃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
卫星照片惊现“巨大扇面”
今天说的“疏勒河”字。古代则叫“籍端水”图上我们会发现,它是中国内地上少有的一条自东向西的内陆河。它发源于祁连山山脉西段的疏勒南山和托来南山之间的茫茫雪山,向北穿过肃北县的高山草地和托来南山间的峡谷,将山地切割成近百米深的峡谷,然后从海拔2000多米高的昌马峡谷奔涌而出。
湍急的河水出山后,分为了东西两支。西支的河水掉头向西进人海拔800多米的平原,成为主流。当河水经过玉门镇、饮马农场折向西流,穿越瓜州县到达敦煌县,沿途接纳踏实河、宕昌河和党河,最后流入敦煌西北的哈拉湖。这种间歇性的河流,在洪水暴涨季节,曾经还经过汉代玉门关流入新疆境内的罗布泊,全长550公里。
它养育滋润了两岸4万多平方公里的十几覼块绿洲,年平均径流量在10亿立方米。近几十年来,随着土地的扩展和大量移民,特别是双塔水库、昌马水库的兴建,疏勒河水被拦腰截流,只能残流到敦煌西湖一带。
疏勒河出山后像脱缰的野马,在落差很大的地面上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洪水冲积扇。在这个扇面上二十多条大小河流和泉水,比较大的有十道沟,从航拍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网密集的河道和巨大的戈壁沙碛组合成了一幅白灰相间的扇面。瓜州正是这个扇面西边的绿洲。康熙征讨和围剿噶尔丹取得胜利,收复河西和新疆后,为表彰统一西域之武功,遂把瓜州改为安西,有“安定西域”之意,把冥水改为疏勒河。直到2006年,安西才恢复为瓜州。
瓜州隐藏三条“唐道”
河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脉,是维系生命的源泉。古代的道路同样也离不开水源。昔日几条通衢大道,如阳关道、玉门关道、土谷浑道、莫贺延碛道,全都沿着疏勒河流域和有潜流出露的地方穿过。其中从当时的玉门(今赤金堡)经沙头(今玉门镇南)到古代瓜州(今锁阳城)100多公里的道路,我们暂且把它叫做“玉瓜道”吧,在这条绿洲走廊里,南面是祁连山前沿的洪水冲积扇,北面是广袤的戈壁沙漠,只有夹在中间的狭长绿洲沃野里,水草丰盛,能够接济食宿,是行人最安全的路径。北京大学教授,敦煌学家荣新江谈到玄奘时说:“古代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他向西走的话,一定是傍着河水走,所以这些东西走向的河流,对于东西交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它’那就是死路一条。”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的瓜、沙史地学者李正宇先生认为:“从(汉代)玉门县向西只有通过渊泉县进入敦煌郡的驿道,并没有折向西北斜插伊吾(今哈密)的道路。”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河西走廊古城池专家李并成先生考察后说:当时瓜州与玉门之间的大道不是直线而行的,而是沿着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边缘泉水出露带作半弧状绕行。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王北辰在论述瓜州的交通时说,瓜州和肃州之间的道路“因为地面上还残留着‘唐道’,可知瓜州通往肃州的道路是从锁阳城向北行,沿兔葫芦河经双塔堡,人玉门关而东去的。”
令人惊喜的是,在瓜州县长期从事历史考古研究的原县博物馆副馆长李春元在实地考察中发现,至今在戈壁和草丛中还珍贵地残存着三条痕迹明显的唐代道路:一条是由三道沟东岸向西,沿疏勒河南岸直行,经四道沟汉渊泉县遗址、河东、布隆吉、月牙墩、葫芦河至双塔附近的唐玉门关,尔后折向西南一直到敦煌,全长236公里。其中月牙墩西有一段6.5公里长的路面,路槽宽2.5米至5米之间,路槽深1.1至1.4米。另一条道从唐玉门关向南,沿葫芦河经双塔村、兔葫芦青铜时代遗址、鹰窝树新石器晚期遗址、汉鹰窝树城、羊圈湾子遗址、旱湖脑城、草城、过冥水,便可到古瓜州北门,其中兔葫芦遗址沙丘北缘草滩上的路面还有2.5米宽,路槽有1米多深。当地人至今还叫它为“唐道”,说是“唐家手里先人走过的路”。还有一条道,是从双塔的唐玉门关向西南沿乱山子东麓,经青山子牧场、胡杨林带、乱泉子湖、吴家沙窝北桥子村、桥子乡政府、石头泉子,至瓜州,长27公里。其中青山子胡杨林至吴家沙窝有一段长14公里的道,至今还有宽2.5至3.5米,深1.1至1.6米的明显路槽。
到了离我们现在最近的清代,基本的路线也没有太大的变更。清末民初,出生浙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陶葆廉,于1891年随着曾任甘肃文县知县、皋兰知县、甘州知府、陕西布政使、巡抚、甘肃新疆巡抚及陕甘总督等职的父亲陶模,进京述职和赴新疆任职途中,精心考察,撰写了《辛卯侍行记》,记载了他们路经玉门至安西的情景:十一月初七那天,是大雪节气,他们早发玉门县。行三里过俗称“城河”的苏赖河支渠,二十三里经小墩五处。二里孤杨特立,行人称一棵树,也称西井子。再过二道沟墩、玉门安西间的界碑和二道沟,共行五十里,住在三道沟军塘,也就是今天的三道沟村。初八,由三道沟西行,计行八十五里,下榻到布隆吉尔。期间越过了疏勒河的分支四道沟、五道沟、六道沟、七道沟、八道沟、九道沟和十道沟。初九日,他们从布隆吉出发,经过布隆吉水,六里过月牙湖,十四里过窟窿河(即葫芦河)。共行一百五十里,到达安西州。二百多里路走了整整三天。
还有从东洋归来的江南青年林竞(公元1894年-1962年),抱着“为人类辟一新领域,为国人筹一新出路”的远大抱负,于1916年、1918年和192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西北之行。1918年,他第二次乘着马车从北京出发,走了四个月时间,1919年3月,来到玉门,他西去瓜州的路线和陶保廉先生基本一致3第一日“早发玉门县,晚宿三道沟”。次日“早发三道沟,晚宿布隆吉”。第三日,“早发布隆吉,晚宿小宛驿”。第四日,“早发小宛驿,晚宿安西县”。由于他到布隆吉后又北上到小宛,于是就多走了一天。
后来,因这里地下水位高,翻浆问题严重。“冬天白茫茫,村头水汪汪”。房屋经常是“夏修,秋补,春倒塌”。大约是在1866年,当时左宗棠进军新疆,几十万大军和辎重在这条小道上无法通过,于是改道到绿洲以北的风蚀地带。这也成了上世纪30年代甘新公路的基础。著名历史考古学者夏鼐先生1944年到河西走廊进行考古考察时,在他的,《敦煌考古漫记》中记载这一段路时说:“未筑公路以前,从玉门到安西的大车路,是在疏勒河以南。因为这河以南,沟渠很多,泥土又松,所以改线筑在河以北的戈壁滩上。我们在车上隔着河向南望,仍可以看见许多林木苍蔚的农村。”在河北岸“是不生草木的戈壁滩,车子折向西行,沿着疏勒河的北岸,一直向西奔驶。右首是北山,左首是河岸,车轮碾着戈壁上的石砾,嗒嗒作响。”后来的312国道又在甘新公路路基上加宽铺上柏油。到2004年,又在此基础上的部分路段修了玉门至瓜州的高速公路。
由此可以断言,古往今来,玉门至瓜州之间,人们基本都是沿着疏勒河养育的这片绿洲走廊过往,一般的车马或步行,至少要走三天。第一天的行程是85里。从现在的玉门镇南(汉代的沙头县)经头道沟、二道沟、柳河、三道沟,到四道沟古城(汉代的干齐县)。第二天过五、六、七、八道沟、肖家地城,到旱湖脑(汉代的渊泉县),全程为84里。第三天,往南沿着土葫芦脑、上井坑树窝、紫泥井子、乱泉子到瓜州(现在的锁阳城),全程90里。
伟大而脆弱的“疏勒河文明”人类初期的一切活动都是沿着河流进行的。圣洁雪水消融形成的河、泉、涧、池汇聚的疏勒河,滋润了瓜、沙绿洲,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敦煌、瓜州文化,也造就了今天的疏勒河文明。
伟大的汉长城,基本上是在疏勒河流域沿岸修建的,如果没有遍布流域湿地水泊的支撑,没有湿地上的芦苇、红柳、罗布麻做材料,細觀不可能完成的。辉煌的佛教石窟也都建在冥水流域内的山崖石壁上,昌马石窟、大坝石窟、东千佛洞、榆林窟、莫高窟、西千佛洞、五个庙和几十座规模不等的古代城堡无不如此。
瓜州出土的西夏文字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