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个古道热肠的人,虽然说他提倡的“义”,有些东西是和孔子相悖的,但是正是他提倡的“正义”,才让我们国家出过这么多舍生取义的英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孟子为什么要谈义呢?这和他的性善论有关。因为人生而善,所以他把义定为天生的,前一篇我说他无缘无故劝人去就义,其实是说他把义说成是一个人天生的,所以就义那是人本来的面目,他这样的说法不是很靠得住。他如果不主张人性本善,那么他对于义的演讲,就站不住。而且,性本善这样的论调在他验证的过程中,是有缺陷的,况且后世的科学家们研究,人之初,不是性本善。那是什么呢?
性,就是本性。这话大概是废话,性就是人的本性,他不是善也不是恶,他就是一种生物的本性。这也就是荀子所说的、被后世理解为“性本恶”的。荀子他只是举例了,人性,就是生物的本性。好比老虎吃兔子,这就是“性”,没有什么善恶之分的。但是人做事,却又有了善恶之分,这就是荀子说的“伪”,并不是虚伪,而是叫做后天获得的;或者说是后天学习,来隐藏、压制“性”的。所以老虎吃兔子,人的观念,就看见以大欺小、残忍凶狠,谓之曰“恶”
所以人的本性,是没有什么性质可言的,而我们后天受到教育所得的,那就是“伪”,这个“伪”就很多了,道德也可以叫做“伪”,这也是荀子说所的人与禽兽区别的重要因素,他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不仅仅是生物性上的区别,禽兽只有“性”,人类有“性”,还有“伪”。
所以荀子认为,这个“伪”很重要,所以荀子主要谈论的,是礼乐。荀子主张,礼乐作为制度,来压制人的“性”;他把道德的实现方式,寄托在了“礼制”上,道德不再成了争论,而是成为了一种制度,坚持这种制度,你就是有道德的人。但是,我们很容易得出的结论,就是所谓“礼制”,其实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因为礼制它管不了人的内心问题,只能让人表面上看起来是道德的。所以,这点就被道家的人狠狠地讥讽了,《老子》里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哈哈,这可真有趣,《老子》说的上德,即是道,因为上德是不德的,符合这个定义的,只有那最高级的“道”了,《老子》更是对礼讥讽道“礼是做了却没人跟你做,你却还要拉着别人让别人强行学着你做”,《老子》说,这个社会,就是没了道,然后讲德,没了德,然后讲仁,没了仁,讲义,没了义,开始讲礼了。我们看看儒家的发展史,不由得惊叹,孔子讲德与仁,后来的孟子讲义,再后来的荀子讲礼,老子可真是讲的准,而那个时代,确实是在逐步滑坡,从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开始,那个时代的人开始了《老子》所说的滑坡,战国时期国家之间背信弃义,战国末期礼坏乐崩,等到了秦朝,什么礼义廉耻全都不讲了,比礼还降了一级,讲法。所以,如果《老子》的作者,真的是那位周王室的图书馆长的话,他可真是天上的神仙,料事如神啊,几百年后天下的大势,竟然被他说得分毫不差。当然,《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存疑的,现在的学术界普遍认同这书成于战国末期,他很可能不是传说中的李耳或者老聃的作品。
有人奇怪,荀子这么一个儒学大师,为何却教出了两个法家的大师,一个是李斯,一个是韩非子。因为实际上,礼制,与法制,只有一步之遥。法家是主张以法为制度,来压制人的“性”。而且,荀子只是认为人的本性,以道德观念观之,叫做“人性有恶”,而韩非子,则是认为“人性本恶”,礼乐制度之能引人向善,法律制度却可以让人不敢作恶,还能够惩罚人做恶,因为礼乐制度内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只是说了礼乐制度让国家有秩序,让人快乐。韩非子因此觉得礼乐制度没用,要快乐干什么?国家发展只要农民和战士,每天只知道为君主奉献,有秩序就够了,他们不听话就罚,听话就奖励。
荀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儒学大师,他之所以能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不仅仅是他的理论比孟子更科学,观点更先进,还有他更加全面。荀子明白,人心不可靠,道德不可靠,制度最可靠。他在继承孔子的基础上,不仅发扬了自己的观点,还把孔子的理论盲区给补充全了。如果看过孔、孟、荀三人的相关作品,没有一个人不发出这样的惊叹:荀子实在是高!
但是荀子的弟子,李斯与韩非认为,礼制也不够可靠,法制最可靠。我们看我们现在的法制,里面其实是所有人类约定的底线,越过这个底线,就是人类社会应该对之零容忍的。韩非和李斯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只不过,我们现在的法律,是全人类的底线,韩非与李斯的法律,那是君主的底线,是帝王之法,不是我们的人民约法。所以,韩非和李斯的法,不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
可是我们也能够从李斯与韩非中,学到一些东西。法制的确是最可靠的,他是人的底线,其实反而是做人的最低要求。如果一个人,连人类的底线都做不到,你怎么能去跟他讲礼义廉耻呢?礼义廉耻可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比如中国古代,遵纪守法的只能叫良民,遵循礼义廉耻的却能叫君子,良民是不如君子的,所以当良民的要求就比当君子的要求低。但是我们现在有些人,不遵纪守法,嘴上却是仁义道德,也许他们认为,只要遵守仁义道德,就是君子了?不,君子他首先,得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否则,只能叫“伪君子”。
我么现在,更需要的是讲法律,而不是讲仁义。并不是说,现在的中国真的如《老子》所说,是最坏的时代了,而是因为,中国人讲了几千年的仁义道德,对于法律,那都是不屑谈论,或者是畏于谈论的,中国古代皇权的王法,甚至只能在上层中间流传,百姓们基本上是“法盲”,进了公堂只能两眼发懵。
当然,荀子的价值并不止于子。孔子不谈的东西很多,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还不讲天道、不讲死亡、不讲人性,荀子讲,我们知道的,虽然《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是没有讲清楚,人为什么要自强?荀子讲了,这也是荀子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先秦诸子里,对天道,孔子回避,孟子讲不清楚,墨子畏惧,庄子和老子则是以哲学眼光看待,法家则不关心,只有荀子,对天道采取了科学的态度。他说人为什么要自强呢?因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道自己有自己的规律,不是你想求神下雨他就下雨,求了不下还以为老天爷生气了,我们应该掌握而且顺应天道的发展规律。所以,怨天由人,是没有用的。
所以你整天坐着想等天上掉馅饼,不可能的,老天不会特别的去眷顾一个人,所以人活着,就是要自强,就是永远的要增强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一个人只有自强,才能像追求正义,讲仁爱,追求自由,建立法治,敬业奉献,团结友善,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复兴。
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是一种“文化哲学”,天道是属于天的,人去干扰、去思考、去追求,没意思;人要顺应天道,要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而不是去逆天而行,庸人自扰;天道自为(道家说无为,荀子则说自为),所以人也自为;天行健,则人以自强不息;天有天道,人有文化、文明、道德,以及顺应天道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谓之“科学”)。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吧!荀子在百家争鸣的末期,为这一长达三百年的大辩论,画上了一个闪光的惊叹号!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鲁迅先生严重的中国脊梁,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他们是自强。
仅仅是自信有什么用呢?自强才是每一个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以脸谱化论善恶,我们仅仅看看看他对历史是起了怎样的一种作用,有些人是正面的,有些人是负面的,而其实所有的人,都是正面与负面兼而有之的。这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甚至是缺点,但是我们都不难看到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