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是唐朝最繁盛、最强大的时期。但是这样的繁华毁灭得如此之快,以至于积重难返,是导致唐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许多后来时代的政治隐患都在这时已经形成。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唐玄宗时期的宰相,看看唐玄宗走过的政治路程。
先讲一讲唐朝的宰相制度。易中天教授称之为“国务委员制度”,颇为恰当。宰相不是丞相,不能大权独揽。唐朝的宰相制度来源于隋文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尚书省下属六部,分别为工、礼、吏、兵、户、刑部。
尚书省更像今天的******,负责管理国家政府,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但是隋唐两代少有设置尚书令,可以说是基本不设。实际上的长官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官阶三品,是真正的宰相,但也很少设立。
中书省起源于三国时期,目的是挟制尚书省的政务权力,加强皇权统治,拥有起草诏令的职责,负责制定国家政策,长官为中书令,正三品,是真正的宰相。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从三品,下属中书舍人若干,以及许多小官,不细谈。在武则天当政时期被改名为凤台,在唐玄宗前期被改名为紫薇省,唐玄宗中期恢复。
门下省,起源于三国时期,也是挟制尚书省,监督中书省,拥有审核诏令、监察诏令实行情况的权利。长官为门下侍中,正三品,是真正的宰相;副长官门下侍郎,从三品,下属给事中若干,以及许多小官,不细谈。武则天时期层改名为鸾台,唐玄宗前期改名为黄门,长官更名为黄门监,中期恢复为门下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此官位,即为宰相,但多半是兼职,此为正三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相互牵制,中书省制定政策,尚书省负责实行政策,门下省负责监督,各有职责。
唐朝政府内最高级别官员为正三品,就是宰相。再往上的二品、一品,皆为荣誉职务,没有实权。例如“开府仪同三司”,为官位之极,玄宗一朝,仅封寥寥数人。
玄宗一朝共有正牌宰相26人,这26任宰相中,也有不少能力不强、在宰相任上乏善可陈者。
下面是一些比较著名的玄宗时期宰相的介绍。
首先,在先天元年到开元元年这一年内任命的宰相,多半都是先天政变的功臣,帮助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此时的宰相,大多是玄宗的赏赐,没有特别的意义。这期间任命的宰相,基本上都被很快换掉。
开元元年,姚崇出任宰相。这是开元第一名相,也是玄宗真正最钦佩的宰相。姚崇办事能力极强,善于变通,处理事情又快又好,是玄宗理想中,开拓事业的好帮手。这段时间,唐玄宗本人善于纳谏,积极进取,心态向上。国家整体上发展非常好。唐玄宗在此期间,选择了卢怀慎与姚崇同为宰相。虽然在体制上,中书令姚崇与门下侍中卢怀慎,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正副”一说,但是在唐玄宗心里,是希望姚崇领导卢怀慎的。卢怀慎也很清楚这一点,也很明白姚崇的强势,所以他万事不与姚崇相争,只是偶尔出言提醒,最后却被后人讥讽为“伴食宰相”——陪吃饭的。
在开元四年,玄宗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政治路线也开始改变,同时他也看到,姚崇独断专行太久,他也不会允许宰相任期太长。所以,在改变政治路线的同时,他也顺便将姚崇换下。他指认了宋璟为第二任宰相。宋璟为人谨慎,这是唐玄宗的国家政策,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农业,开始转向保守,从开拓变为守成的一种变化。在这个背景下,宋璟的性格正好合适这样的政策转变。不仅如此,唐玄宗还为宋璟选了一位“副”宰相,苏颋。苏颋是很识大体的人,虽然他私底下与宋璟观念不同,但是在面对皇帝时,他总是与宋璟共进退,两人配合默契,没有在政治上发生争吵。这也是这一段时间难得的平稳。政治平稳,国家也平稳。
换下宋璟后,唐玄宗一直在苦思下一任宰相的人选。有一天夜里,他想着想着一直睡不着,直到半夜三点多,他叫来中书侍郎韦抗,问道:“我记得有一个人,姓张,在北方,我想请他来当宰相,只是想不起来是谁。”韦抗问“是不是张齐丘?”玄宗迷迷糊糊,模棱两可道:“好像是吧。”于是韦抗就离开,去中书省起草诏书。此时天刚蒙蒙亮,唐玄宗一看也准备上朝了,于是就不打算睡了,就随意翻起奏章来。翻着翻着,忽然,他看到了一个名字,“张嘉贞”。他恍然大悟,立刻就诏来了韦抗,让他把写好的诏令改名。就这样,张嘉贞官拜宰相。
同时,玄宗再次把曾经的宰相源乾曜领出来,让他第二次担任宰相。源乾曜为人圆滑,此后任职9年内,从不与人争斗。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立场,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个贤人。
张嘉贞任宰相一年后,唐玄宗发觉他并不合适。其中原因,和唐玄宗后来任命的一些宰相的问题是一致的,后面再一起讲。
唐玄宗审视了国家的需要,认为如今的国家,文治已经很不错了,国家的政治、经济都搞上去了。但是国家强大,不仅仅是政治、经济,还有军事,还有文化。就在这个期间,注意到了这点的人,除了唐玄宗,还有张说(说读如“月”)。他本身就是超级大文豪,与苏颋二人并成为唐朝“燕许大手笔”。张说作为先天政变的功臣,后来被迁,心情很郁闷,但是他从没放弃,他不停的推销自己,通过各种手法,甚至有一次见到唐玄宗时,他一身戎装,让唐玄宗眼前一亮。况且,他在北方,以高明的手法压服了边境的少数民族,立下了功劳。唐玄宗一想,就想到了这位当初祝自己登位的老伙伴,文采飞扬,还能打仗,又在地方历练过,正是宰相的最佳人选。
于是,一纸诏命,飞到了远方的张说手中。张说接到任命,激动得大哭大笑,甚至跑过去,抓着来宣读圣谕的王毛仲,亲吻他的鞋子,可以说是如痴如狂。
就任后的张悦,可以说的确很有本事。他改革了许多政治和军事制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是开元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宰相。但是他与姚崇一样,两人都不是道德先生,为人极为强势,专权。
比如他的女婿,还因此出了典故。唐玄宗与张说齐心协力,终于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华之貌。张说十分得意,认为自己的功绩应该表彰,于是上表,请唐玄宗封禅泰山。封禅大典在那个时代是极为重要的,只有极为自信的皇帝才敢封禅,在唐玄宗以前,搞过封禅大典的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其实是武则天主持的)四位皇帝(说五位也不过分吧)。
唐玄宗确实也有些志得意满,于是就答应了。在封禅大典后,按照惯例,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可以升一级。张悦却借此机会,把自己的女婿郑镒从九品的微末小吏(比现在科长要小),一下升到了五品(省部级)。后来宴会时,唐玄宗注意到了郑镒,因为升官了,官服变了,玄宗问他:“你怎么升官这么快?”郑镒不能答,旁边一个演戏的艺人讥讽道:“都是泰山的功劳啊。”一语双关。从此,以“泰山”指代岳父的典故,就广为流传了。
张说下台的原因,和姚崇是一样的。两人都有能力,两人都有污点,两人都有野心,唐玄宗不放心。不管你是不是忠诚,皇帝永远要防着你一手。
在张说下台后的7年,唐玄宗选出来的宰相,不仅庸庸碌碌,甚至有些混账。
宰相彼此之间纷争不断,也拿不出可以称道的政绩。李元紘和杜暹,两人经常吵架,都是些鸡毛蒜皮、史书不屑记载的小事,甚至有一次还在堂上大打出手。唐玄宗没办法,只能一下子把他们两个罢免了。
后来,唐玄宗启用了一位经济学家,宇文融作为继任者。宇文融是很会搞经济的,把当时的经济状况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他也有些小人得志,引得全体馆员群起而攻之,仅仅上任不足百日,就被罢免。
宰相萧嵩,也有一个比较可爱的故事。他是南朝皇族萧梁后人,传说这人长得很帅,当世无双,唐朝做官,第一个看的就是长相,以他绝世之姿,自然当官了。但他文化水平不高,他在开元4年担任中书舍人时,唐玄宗让他起草任命苏颋为宰相的诏书。他得令,回到了中书省,照着中书省内留下的诏书模板就写了起来,写成之后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到其中有一句话,“国之瓌宝”,于是便提醒他,苏颋的父亲叫苏瓌,要避讳,这个字得改。萧嵩得令,就要回中书省。唐玄宗道,改一个字的事,何必回去,就在这里改,我就在这里等。萧嵩到了屏风后,写了老半天不出来,唐玄宗心道,莫非,改一个字的事,怎么用了这么久?萧大人莫非把整篇文章都改了,写了一篇大作?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唐玄宗,摄手摄脚的就跑过去看。一看,可把他气坏了,萧嵩满头大汗,手拿着毛笔,颤抖不已,纸上滴满了汗水和墨水,唐玄宗一看,原文没有变化,仅仅是把“国之瓌宝”改成了“国之珍宝”,气得唐玄宗破口大骂,让萧嵩滚蛋。然后抓起那诏书,就往地上摔,然后还踩上一脚,骂道:“正是虚有其表。”随后不久,萧嵩就被赶出了长安。
但是萧嵩在边境,却治理得非常好,立下军功无数,大破吐蕃军队,唐玄宗也对他大为改观,终于让他官拜宰相,甚至兼领河西节度使,既是宰相,又是军官,换句话说,既是******总理,又是大军区司令,这个地位,可以想象。唐玄宗还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萧嵩的儿子,两人成了亲家。
但是萧嵩和裴光庭也不对付,两人也还是吵架。实在吵得不行了,唐玄宗还是向着自己的亲家,对萧嵩说,你选个宰相跟你搭班子吧。萧嵩起初选的是王丘,但是王丘有自知之明(这也是这群宰相干不好的原因),不当,但是王丘向萧嵩推荐了一个人,叫韩休。萧嵩也就应了。于是,韩休因此拜相。
没想到,韩休官位不高时,看起来像个忠厚长着,当起了宰相,脾气就来了。他是玄宗一朝最为固执的人,屡屡顶撞唐玄宗,甚至监督唐玄宗的一言一行,搞得唐玄宗都害怕的程度。活脱脱一个道学先生,有一次穿衣服时,随从看着唐玄宗,说道:“陛下都瘦了。”唐玄宗道,都是被韩休整天盯着,搞得精神衰弱,吃不香睡不好,随从道,为何不罢免他?唐玄宗叹道,我虽然瘦了,可是天下却肥了啊。从这里可以看到,唐玄宗还是有仁君之心的。
韩休对皇帝尚且不客气,他会对萧嵩客气吗?当然不。韩休是处处跟萧嵩作对,搞得萧嵩也精神衰弱。万般无奈之下,萧嵩想了一个办法,最终,他与韩休两人“同归于尽”,都被罢免了。
以上这些宰相,其实都不能算庸人,他们在自己之前的岗位,或是边关,或是经济,或是某部门,或是地方,都做得有声有色的,为什么到了中央,就一团糟?因为,宰相实际上是跟人打交道的,跟官员,跟皇帝,而且是统筹全局的。他们的眼光都不够大,心胸不够广,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应如是也。他们总觉得自己说的才是对的,自己负责的领域才应该,他们总是谋求片面利益,不能够纵览全局,是他们失败、争吵的原因。
到了开元21年,这种宰相迅速轮换的局面终于被改变了。这时,最后一位开元贤相登场,他就是GD韶关人,张九龄。张九龄很有书生气,文章也写得很好,在政治上的建树也很多。刚开始,唐玄宗对他简直是崇拜的。但后来,玄宗发现,偶像也凡人啊。而且,张九龄经常顶撞唐玄宗,不分场合,让唐玄宗十分没面子。
恰好,开元22年,李林甫升任宰相。李林甫是一个很懂得玩弄人心和权术的人,但是他也很实干,很有才能,这不能否认。他的道德水准很低,业务水平很好。李林甫文化程度也不高,张九龄这样的大文豪自然看不起他,两人的关系也不好。但是李林甫看得出,张九龄正得宠,于是他假装对张九龄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在张九龄因为各种原因顶撞皇帝的时候,李林甫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皇帝,让唐玄宗感到了鲜明的对比,他心中的天平也就慢慢倾斜。最终,李林甫察觉了这些变化,顺水推舟,一下子就把张九龄给扳道了。还一石二鸟,连门下侍中裴耀卿都被他拿下。这标志着,玄宗开始听不进意见,开始喜欢听漂亮话了。也正是从此,玄宗真的再也听不到真心话。
新任的宰相牛仙客根本就是李林甫捧起来的。从此,玄宗一朝经历了李林甫担任中书令,把持朝政的十八年时间。这期间,国家经济正常,军事正常,但是政治混乱,李林甫不能算奸臣,也不能算佞臣,只能算是权臣。他的所作所为,大多是针对官吏,是在玩弄政治。
此后的李适之,因为反对李林甫,被李林甫弄下台后,杀死。****烈,上台后唯唯诺诺,不敢跟李林甫争分毫。
直到一位神人的出现,那就是杨贵妃。杨贵妃倒没和李林甫有矛盾,但是一样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却和李林甫两个人对上了眼。
可是显然,杨国忠这样的人,根本斗不过李林甫,被李林甫压得死死的,不能翻身。但杨国忠好在年轻,李林甫老了,终于撒手人寰。这个时候的杨国忠,终于登上了宰相之位。
此后,是昏暗漆黑的唐玄宗末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连续数次处置失败,杨国忠为了一己私利,居然置唐帝国于不顾,这样的行为,是前面所有宰相都做不出来的。杨国忠是无疑的奸臣,小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不是没有机会力挽狂澜,但是他连着犯下了三个大错,其中都有杨国忠的影子。这三个大错,促使大唐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唐玄宗最后,欺骗了长安城的官员和百姓,连夜偷偷摸摸地逃出了长安城。
在离开长安城两天之后,马嵬之变爆发。虽然,史书若有若无的把发动这次政变的矛头指向了三个人,太子李亨,宰相韦见素,禁军首领陈玄礼。可是史书也没有在此定性。在我看来,李亨装糊涂,韦见素唱红脸,陈玄礼唱黑脸,利用起身边的战士,发动了这次政变。杨国忠与杨贵妃身死于此。
在政变的第二天,一场好戏再次上演,出行的唐玄宗被一群百姓围住了,百姓力数国家之难,唐玄宗之责,唐玄宗泪如雨下,不敢反驳。但是玄宗执意要去SC百姓们大喊,让太子留下。太子李亨,立即借坡下驴,立刻就留了下来。唐玄宗看着儿子远去的身影,以他的聪明,早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只能抬起头,看着苍天,叹了一声:“天意啊。”
果然,在下一个月,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自封皇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此时的李隆基仍在赶往SC的路上,毫不知情。等他到了CD,才收到了消息。看到了这则圣旨的他,沉默了。
但是这一瞬间,李隆基做了他这一生,最后一个重大的,也是最后一个正确的决定。他接受了。在国家这个危难时刻,他不能冒这个险,为了自己当皇帝的私欲,再去与儿子争权夺利。他反而发文,支持新皇帝。从此以后,唐玄宗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太上皇了,以至于晚年被奸臣软禁,都毫无抵抗力,仅靠家奴高力士的保护,才能平安度过。
在CD期间,门下给事中裴士淹有一次与玄宗说起当下政治,新皇帝李亨任命的新宰相房琯,玄宗说道:“这人绝对不是能够打败敌人的人。唉,如果姚崇还活着,叛乱恐怕早就平定了吧?”接着两人就一一评判起玄宗历年来使用的宰相起来,玄宗居然出奇的客观和清楚。说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此人嫉贤妒能,心胸狭隘,当世无双。”裴士淹听到他这么一说,问道:“陛下既然知此,为何让他当了18年宰相?”唐玄宗默然。
是啊,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这位,一手开创了中华历史上最繁华时代的君王,却又一手把国家推向了衰败的深渊,他还有什么可说的?他不聪明吗?他不知道吗?
他知道,只是,他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