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罗开玉先生的《“攻心”联再研究》)
CD武侯祠门口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其实这幅对联,不是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是夸诸葛亮的:他们觉得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诸葛亮攻心孟获,不以武力降服南蛮,诸葛亮宽严有度,治蜀有方。
百度百科有这么一条资料:毛主席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毛嘱咐当时来SC任职的梁兴初,要到CD武侯祠观读“攻心联”。一时间,“攻心联”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研读赵藩对联的热潮。邓老人也曾经称赞说赵藩写得好,富有哲理。**(和谐)民也多次高度评价赵藩,称他是YN少数民族中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那么这幅对联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呢?我们得先讲讲诸葛亮。
诸葛亮当时的生活状况,和《三国演义》讲的差不多,种田,读书,唱歌,呼啸,但是他不是像三国演义里一样的假仙,毕竟高中我们都学过《隆中对》,他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一个自比为管仲乐毅的人,怎么可能甘心种田呢?所以他也是很希望有人找他的,所以他认识的人也很多,估计给当时军阀推销诸葛亮的人也不少。
刘备去了,去了三次,虽然这一点有争议,但是姑且就按大家耳熟能详的讲吧,他就是三顾茅庐了,但是很有意思,我们看刘备一开始,讲的是什么?“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比他祖宗刘邦有点文化,毕竟刘邦只会一句“为之奈何?”,但是还是看得出,都是假大空的套话,什么汉室、奸臣、皇上、大义,漂亮话连篇,诸葛亮才不跟你讲套话,马上直奔主题。也就是此时,诸葛亮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蓝图。这份蓝图订的很有水准,和当年毛阶荀彧为曹操订制、鲁肃为孙权订制的一样的高水准,这就证明了在政治才能、战略眼光上,诸葛亮的确不逊于当时的名士。
接着刘备跟诸葛亮好了一阵子,后来刘备被曹操追着屁股打,败逃到夏口,诸葛亮挺身而出,与鲁肃一同前往东吴,力主促成“孙刘联盟”。
当然,我们看《三国演义》,这一段诸葛亮的表现很精彩,虽然说真正的历史上,没有这么夸张,但是也相当精彩,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极富辩才。但这个联盟的促成,功劳不能算在诸葛亮头上,因为刘备当时是战败,手上才有一万多人马,是刘弱孙强,孙刘联盟是一个强弱联盟,孙权又不傻,怎么可能因为你吹一下牛逼,就被你骗了呢?因为鲁肃早在七年前,就已经为孙权也订下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当是时,曹操刚刚打赢官渡之战,鲁肃对孙权提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同时,为孙权做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蓝图,当然,刘备那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鲁肃是想曹操、孙权、刘表,三分天下,然后孙权要夺取刘表的地盘,才能与曹操抗衡。而孙权早在曹操来之时,就已经准备好要和曹操决一死战,所以周瑜一来,孙权就对他说“士兵三万,我给你准备好了,粮草、物资,也全部准备好了”,可见孙权早就要打这一仗了。所以,如果粗略的算,赤壁之战的功劳,诸葛亮只有一分,他除了在这个联盟建立之初漏了一下脸,其他的都没他什么事,整个战争过程完全是周瑜“挥斥方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诸葛亮都是在后方做后勤工作,如果刘备不是死的这么早,可能诸葛亮就像某些昙花一现的谋臣一样,销声匿迹了。前面讲过了,诸葛亮这个人还是像荀彧一样正派的,他和刘备是有理想的冲突的,所以刘备身边常带着的谋臣是法正和庞统。夷陵猇亭之战过后,诸葛亮说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必不至此。这从侧面说明了,刘备根本不听诸葛亮的。
但此时刘备还是托孤给了诸葛亮,因为蜀国已经没有人了,而且诸葛亮的确值得信任,他知道诸葛亮是真君子,必不负人之托。所以刘备还是有趣,用人用小人,方便;托孤找君子,放心。我们从结果来看,的确如此,诸葛亮在蜀国独揽大权,蜀国丞相,领益州牧,武乡候;曹操之前是汉丞相,领茺州牧,武平侯,但是后来做了魏公、魏王。诸葛亮想做,也可以做公、王,甚至称帝,但是他没有。这让后世无数死读书的人无法解释,于是只能做两种解释:刘禅弱智或诸葛亮虚伪。但是还是有明眼人明白,刘禅是不是弱智,我们可以讨论,但是就算刘禅是弱智,却也无法掩盖一点:诸葛亮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但也正因为刘备的去世,才到了诸葛亮真正发光发亮的时代。在这之前,他是籍籍无名的,以至于他第一次出祁山时,魏国收到信报,说诸葛亮率蜀军来袭,吓得魏国君臣面面相觑,请问,诸葛亮是谁?
刘备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前面讲过,三国,其实是一部庶族和士族的抗争史,在三国灭亡数百年之后,庶族才在唐中期获得了这场长达数百年战役的胜利。刘备所在的汉中,这个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原本在这个地方就有本土势力,早在刘焉时期,刘焉就致力于打击本土豪强,巩固自身势力,刘焉死了,刘璋继承他爹的道路,但是这个时候,刘备杀来了,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势力,也就是刘备势力。所以,蜀汉这个地方,是一个益州土著、刘璋旧部、刘备亲信三股势力纽成的复杂地带,刘备早就看到曹操和本土士族争斗的下场,他订下的是一个拉拢刘璋旧部,对抗益州士族的一个策略,所以他的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刘璋旧部李严。(这一点我前面讲错了)
早在《隆中对》时期,诸葛亮就已经讲了,刘备成熟的条件,就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称帝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况?荆州没了,宛、洛没了。我们再看,为什么曹丕称帝了、刘备称帝了,孙权没称帝呢?直到八年后,孙权才称帝,为什么呢?这我们得先看曹丕为什么敢称帝。
前面讲了,曹操不敢称帝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处理好士族,在东汉末年,士族的地位已经大到一定境界了,宦官和外戚也就能在朝廷和他们政权,在各个地方,士族是和当地的皇族争权的,皇族往往还争不过。而他是打算要把士族连根拔起的,可惜他活得不够长,死了。曹丕即位,曹操刚死,尸骨未寒,那些反对曹操的士族,比如孔融、祢衡,早就被曹操杀了,那些跟随曹操,却反对他代汉的,比如荀彧、荀攸,被他赶走了,剩下的,就只能韬光养晦,比如司马懿、陈群。就在此时,陈群站出来,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就是保证士族世世代代的权力,在汉朝时,士族还只是宦官、外戚、士族三根支柱之一,现在,只要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整个国家就只能够依靠士族了。曹丕终究也是聪明的,一看就明白了,和陈群抛一个媚眼,一笔交易就达成了:我给你们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你们则要让我君临天下。“九品中正制”仅仅公布两个月,曹丕称帝。士族为什么想回复汉朝?因为在曹操这里、孙权这里、刘备这里,他们都是被打压的,汉朝多好啊,我们可是三大支柱之一呢!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已经是唯一的支柱了,现在的生活比汉朝还要好呢,谁还要去兴复汉室?所以他们拥戴了曹丕。
对曹操而言,真是悲剧,他毕生的理想,就这样破灭了,他的儿子终于还是顺着历史的潮流,与士族媾和在一起了,曹丕的魏国,已经不再是曹操的那个庶族法治国家了,贫困的、地位低下的人再无出头之日。想想看吧,普通人努力了一辈子,也就能当一个小官,王羲之刚出生还在吃奶,已经是“王右将军”(军委副主席或大军区司令)了。
而孙权为什么八年后才称帝呢?他也是在调和他的王权和本土士族的关系。他终于调和好了,满朝有一半的官员就是本土士族,他的大将军陆逊,就是本土士族的大代表,他的第二任丞相,也是本土士族的大代表。所以他才宣布称帝。
刘备干了什么?没有。他还在打压士族。
因此刘备仓促的称帝,其外,战略要地已经失去,其内,阶级矛盾越来越严重。所以说“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兵败地动山摇。”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你以为讲的是魏国、吴国吗?不是!要知道直到蜀汉被灭,魏国只主动进攻了蜀汉一次,就是这一次直接灭亡了蜀汉;而在夷陵之战以后,在诸葛亮力主之下,蜀汉与吴国恢复盟好,好到开会的时候一起商量怎么平分魏国的土地,再也没有动过刀兵。
可以说,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差一点就要灭亡的蜀汉。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像曹丕、孙权一样,对士族做出让步,而是继续执行刘备的既定路线,继续主要任用刘备的荆州集团,其次使用刘璋旧部,打压益州本土士族。而他也推出了一个策略,那就是依法治国。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曹操和诸葛亮的共同点,那就是打压士族,为平民争取机会,并且依法治国,但是诸葛亮的依法治国,比曹操要更讲法治精神,可以说,诸葛亮真正的做到了法治的三个要点:公平、公正、公开。
而且,蜀国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这就更加得罪了本土的士族,他们本身就要求要有士族的特权,你现在公平处理,他们没有特权,他们不满意。并且人就怕比,和东吴一比,他们觉得自己过的日子真苦,再和曹魏一比,觉得过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北大陈平原教授说,中国古人有三种梦,圣君梦,清官梦,侠客梦。最好的是有一个好皇帝,毕竟是那样一个中央集权时代,一国兴衰系于人一身;皇帝如果不行了,自己治上的官员是个好官,那么日子也还不错;若是清官也没了,那就得靠侠客了,来一位救苦救难的大侠,解救我于危难之中。
普通百姓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法治社会,政治清明,政府运作效率较高,虽然还是比较穷,但是苦一点也不是什么大事。因为百姓的“圣君梦”,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满足,“清官梦”,在这样清明的政治下得到了满足,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魏国有钱,但是百姓的日子过的还真没比他们好。所以诸葛亮死的时候,那真是“十里长街送丞相”,这可毫无夸张成分。
况且,诸葛亮还带头做表率,带头穷,带头苦,这样本土士族虽然心怀不满,但是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诸葛亮数次出祁山,其实就是要借战争,来调解国内矛盾,削弱本土士族的实力。战争一开打,就要钱啊,钱从哪里来?人身上呗。普通百姓,你收入100块,我拿二十块,听说你是本土士族,豪强啊,深入一千万?拿两百万来吧。我诸葛亮一视同仁,个个20%,没有偏袒谁啊?士族只能乖乖交钱,心中骂娘。
所以,本土士族从未停止在蜀汉散播蜀汉必败论,这和当年孔融在许昌散布袁绍不可战胜论如出一辙,当年士族渴望袁绍这个士族首领来解放他们嘛,现在蜀汉的士族也一样渴望曹魏来解放他们。
士族的力量大不大?大极了,他们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掌握了几乎所有的东西:生产资料、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甚至有一些还掌握了军队。在蜀汉时期也一样,这些本土士族,在东汉时手里就握着土地,刘焉来了没有拿走,刘璋来了没有拿走,刘备来了也没有拿走,难道你诸葛亮来了就能拿走?拿不走吧?你也就能剥削我,这个地区的生产资料牢牢握在我手中,意识形态也在我手中,所以必然我们也能在官员队伍里占有一席之地,况且你这样的军队高压状态只能持续一时,不能持续一世。
枪杆子只能让你获得政权,想要治理一个国家,得考笔杆子呢!
所以三国时代,无论是什么样的军事行动,都只能获得一时之效。就算是曹操得了赤壁的胜利,一统天下,最终,这个国家都要属于曹丕,最后都要属于司马家族,属于士族地主阶级。而从短期来看,曹操的胜利就在于毛阶的那一句: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能奉天子,就能够得到天下一半的士族,所以才有不少数量的士族当时投奔到曹操门下,他才能和袁绍分庭抗礼,才能在那么多人之中脱颖而出,最终和袁绍一绝雌雄,一统北方。所以,“自古,知兵,非好战”,此诚然尔!战争,终究敌不过政治。
最终蜀国的灭亡,竟然如此的戏剧,邓艾的大军刚到,还没打几仗,蜀国就投降了,带头投降的人叫谯周,正好就是本土士族,也正是当年散布曹魏不可战胜神话的人。这,并非巧合。
到这里,我们终于能够比较实在的看出“攻心联”的意思了。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说如果诸葛亮能够以攻心为上,不在蜀国实行高压政策,依法治国,刑法严峻,收买士族的人心,那么内外忧患就都没有了,就不必再动刀兵。这幅对联,对诸葛亮是持否定态度的。
虽然这幅对联从各个方面来看写的水平非常的高超,但是,终究只是书生意气。
曹操何等聪明,他难道看不到向士族妥协的好处吗?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讨厌士族吗?错了。
早在汉朝建立之初,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事情讲清楚了。而曹操和诸葛亮又是比较尊孟的,儒家本来就看不起豪强贵族,孟子尤为甚!曹操尊不尊儒不知道,但是他肯定看过很多儒家的著作,在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则是真正的儒士,想来他使用刑法,也是迫不得已。这些都是为了他们的政治理想:让普天下的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都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曹操、孙权、
刘备、诸葛亮,小时候都是苦孩子,出身都是非常低微的,他们知道社会的底层是什么样的,轮到他们自己当政,他们怎么会让这个社会再变回他们所厌恶的那个样子呢?绝对不会!
但是坚持理想的代价是惨痛的。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这一部自述的开头就讲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年青的曹操在济南时,就因为革除弊政、公正推选官员,得罪了权贵,因此他害怕给家里遭祸,称病还乡。可见当时士族的势力多大。
因此更可以理解为什么曹操这么爱杀士族了,年轻时给我造成心理阴影,现在还在我面前跳皮,早就看你不爽,不杀你做甚?同样,诸葛亮对本土士族并不手软,只要有犯法的,依法处理,该杀的杀,绝不留情。
所以在三国这个时代,不得不给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以最崇高的敬意。
他们两个在普通人的心里,是这么相反,一个恶,一个善,一个奸,一个忠,一个后来成了鬼,一个后来成了神。但这些都只是肤浅的看法。他们都是人,普通的人。但是却因普通而伟大。
曹操和诸葛亮的理想是如此的相同,他们执行的路线又是如此的相同。因此,肯定诸葛亮,反对曹操,这是极不可取的,相反,肯定曹操,反对诸葛亮,那也是不可取的。
或许在那个时代,曹操、诸葛亮、孙权、刘备都是反时代的,但是在隋唐,走的却是他们早就走过的路线,直到今天,我们也能看到他们原本坚持的道路的光辉——以民为贵,公平法治。
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中华历史上少见的人物,没有人像曹操那么复杂,也没有人像诸葛亮那样纯粹(语出易中天教授)。曹操可以认为是一个更有野心的诸葛亮,他在起初,还是有何诸葛亮一样的初心,但是就像他在《述志令》里讲的一样,自己地位越来越高,就开始想当齐桓公、晋文公了。
诸葛亮可以说,不仅仅是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眼光的人,他还是有道德,有操守的人,真正的做到了他自己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历史上,能担得起这八个字评价的人,恐怕没有几个吧?鲁迅先生讲的中华民族的脊梁,诸葛亮就当之无愧!
所以,诸葛亮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受到知识分子的喜爱,受到统治阶级的喜爱,这不是偶然,不是运气,更不是一个小小的罗贯中夸张的文笔可以左右的。什么火烧新野、草船借箭、锦囊妙计、空城计……这些虚构的故事受到人们的喜爱,前提就是,诸葛亮本就是一个可爱的人。
有空到武侯祠,我定要给诸葛武侯上一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