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熟悉的字眼,当我提起笔来,竟描绘不出它的“轮廓”。不禁惭愧万分,读书十余载,竟写不出几句通顺的话语来描述这伴随我的孤独。沏上一杯茶,静静的坐着,品位这茶的香醇,体会着夜的寂静,“享受”着我的孤独。
常听说,一个人独处久了,也就注定了只有孤独陪伴。姑且不去想怎么“勾勒”它,静静的“品位”它。
不知道何时起,一个谁有的小物件、一幕似曾相识的场景、一记不经意的转身都会把我拉进记忆之城。走过浮华,走过寒暑,或许也在每次的不经意之间也走了最好的年华。曾经的我们,总是忙碌着“前行”却不曾给自己一个驻足回望的机会。
回忆的开始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的条件并不富裕,有一个专门名词来形容我这样的家庭的——工薪阶层。
按照我们熟悉的情节,我会有一位对我疼爱有佳的爷爷或是奶奶,伴随着我的童年成长,然而生活这位“导演”并没有给我安排这样一位角色。安排的是一位跟我“毫无相关”的祖母。由于经济的拮据,父母不得不双双外出去赚取我们三口之家必要的“口粮”。所以年幼的我,很早就被送往幼稚园。
也许年幼的时光,似乎过的都会比较“快些”,没有学习的任务,没有经济的家里,同时也没有人事的烦恼。每天的生活很简单,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在我还有二个月六岁的时候,我进入的小学。
按照往年的惯例,没有满七岁是不许上学的,不要说差一岁多,但什么惯例都不是绝对。都会有哪吗个特殊情况。所以我幸运地成为了那“特殊情况”,提前的进入了小学阶段的学习。
父母最初还是比较担心,我年龄小,心智半开,怕我的学习跟不上,但是经过父母的一段时间的观察,还好,虽说我年级较小,但是学习成绩还算跟得上。正向之前说的,安排的是一位跟我“毫无相关”的祖母。所以父母不得不把我安排到学校附近的——午饭班。
说到这,不得不解释下这“新颖”的名词,这似乎是就是给我这样的孩子量身定做的。午饭班的阿姨会在中午放学时,把我们接到她的家里,吃一顿午饭,晚上放学又会把我们接到这里,等着我们的父母来把我们接走。
那时的我,还是蛮羡慕那些有祖父,祖母照顾的孩子。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换了新的班主任——王老师
这位老师让我至今在书本上读到什么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就会不禁冷笑,我的经历告诉我,老师并没有书本上说描述的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如果那个孩子的父母是高官,那吗她对那位孩子就会格外亲切,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又是在教育局工作,哪用蜡烛来形容这位老师,那真的是恰如齐氛。但,如果你没有当官的父母,经济条件又一般,学习成绩又平平,那么你就会成为介于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第三种同学——“无视生”。
其实年幼的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在那个时候,都期望被老师宠爱,喜欢做班干部,喜欢胳膊上带着个两道杠。小孩子在很多时候要比大人们更看重面子,因为他们的的世界是那么“小”。所以在年幼的世界里,没有所谓的小事情。老师的一句微不足道的表扬与批评、喜爱与厌恶都会产生难以想象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