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起乌镇的大名,自从2014年11月19日成功举办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成为每年一届的大会永久会址以来,已是如雷贯耳,天下闻名,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不过是无数江南水乡小镇中的一个,虽略有名声,但远远不及今日。
乌镇镇名的由来,目前最早的考据有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朱洪《乌镇索靖明王庙碑》的碑文,从碑文来看,显然有唐一代乌、青两镇尚未分立,镇在宋以前,是为军事而设置的,故唐代乌镇有镇守将军乌赞平李锜叛乱而战死的事迹。宋代,乌镇设监镇衙监镇官替代了唐朝的镇守将军和镇守将军,乌镇从此进入经济性的江南市镇行列。
在至今保存下来的《请分立县治疏》中,依稀可见明代中叶乌青镇的盛况:
“乌镇大市,地僻人稠,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本镇地厚土沃,风气凝结,居民不下四五千家,丛塔宫观周布森列,桥梁圜阓,不烦改拓,宛然府城气象。“
明朝时乌镇曾有一个叫李乐的地方志修撰者,在其著作《重修乌青镇志》中对乌镇、青镇之名作了严谨的考证,“按乌镇古谓之乌墩,后因吴越钱镠王戍兵于此,称乌戍,今名乌镇,一云乌镇因土地乌将军名,非也;按青镇古谓青墩,今名青镇,因与乌镇相柢,同称镇耳,一云青镇因土地祠青面使者名,非也。”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水路交通,太平年代自然商贾往来百货骈集,战乱频仍的乱世,毁灭性的灾难也少不得首当其冲。明嘉靖三年(1524),乌镇人陈观详细记载了乌镇历史的盛衰,大致是乌镇盛于南宋淳熙(1174—1189)和嘉定(1208—1224)年间,这是宋室南渡的直接好处。宋室南渡,士大夫多卜居此地,直接招致了商业经济的繁荣,这也是江南大多数市镇兴盛的一个契机。但到德祐二年(1276),乌镇突然衰落,““德祐丙子岁,公署、酒楼、官店,悉入为民庐”。乌镇在元末再罹兵燹,“民庐寺观书馆举为灰烬矣,其仅存者唯两浮屠之遗迹焉。”明初经修养生息,稍稍恢复了元气,到了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年谷屡登,居民殷福,锐于兴作。”这个时期,乌镇经历一段规模颇不小的开发,“卑者高之,隘者广之,荆棘荒芜素无人居者,亦删刈而结构之。”这次开发的直接结果是,乌镇的镇容得到了巨大改观——寺观巍然焕然,雄视四方,民居鳞次栉比,延接于四栅。在陈观的记叙中,明朝嘉靖年间,乌镇又一次达到鼎盛:“负贩之广,封桑之勤,又日盛一日,且士知向学,科贡有人,民知尚义,输赈多室,缙绅士夫摩接街市,民风土俗一变而为富庶礼仪矣。”
到了清康熙年间,乌镇规模又是一变,“居民殆万家,又为乌程之巨镇……乌镇一区,实为浙西垄断之所,商贾走集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这不是一般的江南市镇所可比拟的。
有清一代,由于乌镇蓬勃的蚕桑业的兴盛,乌镇府城的架势其实早已经具备。十字形的江南巨镇,可谓民物繁缛,巨丽甲于他镇。这个时期的湖州、嘉兴两大府城,周围不过十二里而乌镇居然“市逵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同,横半之。”同时设有四大城门,即福昌桥北堍的南昌门——青镇的南门,通杭州;利济桥南堍的澄江门——乌镇之北门,通苏州;永兴桥西堍的朝宗门——青镇的东门,通嘉兴府;通济桥东堍的通霅门——乌镇之西门,通湖州府,俨然通都大邑的气势。
正因为乌镇的繁华富庶,乌镇人享受教育的条件也比一般地方优越得多,其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名人当然也出了不少,不说名播天下妇孺皆知的大作家茅盾,如今说一个女中豪杰汤国梨,足可壮乌镇之雄。
汤国梨,字志莹,号影观,国梨是她寄父沈善宝(号和甫)取的学名。
汤国梨诞生于宋堡弄口之汤宅。汤宅为一幢三开间二进的宅院,与冶坊内屋贴邻。国梨自幼乖巧、聪明过人,故深得冶坊主人沈善宝夫妇喜爱,自小就认为寄女,如同己出。
因有冶坊老板沈和甫先生的资助,汤国梨有机会赴上海入务本女校。190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即参加反抗清政府出卖苏杭甬铁路修筑权的运动,成为“妇女保路会”负责人之一,迈出其革命人生的第一步。
毕业后,国梨立志妇女启蒙教育,执教于吴兴女子学堂,由教员而舍监而校长。辛亥革命成功,国梨热血沸腾,重返上海,参与发起、组建“女子北伐队”,策应革命。后又与上海一百二十多位女界名流共同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并上书孙中山先生呼吁“女界参政”。得中山先生热情赞许并大力支持。1912年3月16日,“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宣告成立,宋庆龄为名誉社长,国梨任编辑部长之职。该社创办神州女学,为民主革命培养妇女骨干,国梨任主讲教员。又创办《神州女报》,负责编务,并为主撰人之一。该报开女报界之先河,宣传妇女解放,鼓吹辛亥革命精神,维护共和,抨击时弊,当时举国皆知嘉兴汤国梨之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