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所有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朋友一样,我的少年时代不幸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精神和物质生活极度贫乏,所幸才迈进青年的门槛就迎来了改革开放及文艺复苏的春天。盛世韶华,百废待兴,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和学习,甚至于做起了文学青年的梦。那时候,看起书来常常是圈圈点点,深夜无眠。然而命运总是如此捉弄人,我既无缘在某个大学中文系来个科班出身打好文学基础,也未能如愿以偿到文教部门工作从实践中锻炼,十几岁就开始了经济管理职业生涯,长期和数字公文打交道。繁忙的工作和职业操守不断消蚀着我曾经的文学梦想,到了最后便成为一个有一定文史知识的地地道道的经济管理干部。
这个集子的出版纯属偶然,都是手机惹的“祸”。多年以来,兴之所至常有咏物抒怀之冲动,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但往往是自言自语感慨一番作罢,很少记下来仔细推敲和注意收留。直到近几年手机短信流行,便常将节日自编祝福之语和兴之所至的感咏之词作为短信发给朋友们以博取一笑。出乎意外的是许多朋友在惊讶之余竟然大加鼓励,鼓励多写多发,直至有人鼓励攒多了出个集子,留存证迹。拙荆也很赞同朋友的观点,时常给予默默的支持,很多情况下成为我的第一个短信发送对象和热情读者。在这个集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诗歌原稿是从她的手机里倒出来的。所有这一切历史构成,都给我提供了一种人生的契机,使我意外地将自己的心灵和其他人的心灵沟通。我本应该把这件事做得比现在更好,但是,历史和社会环境,尤其是个人的素养;都在局限着我,并留下了自己命中注定的遗撼。唯一能自慰的是,我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工作和生活着。在此,我衷心感谢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尤其衷心感谢冯健身、苏志希两位领导对我的热忱勉励以及在百忙之中为我作序!感谢周多明厅长题写书名!
这个集子记录了我近几年工作和生活的一个侧面,其间包含着激情赞颂和辗转思索,包含着对这个冷暖世界的复杂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我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我喜我生,独丁斯时”,尽管我难以忘记少年时代生活的艰辛和学习的苍白,但我庆幸降生于这个伟大而值得自豪的国度,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河和勤劳智慧的人民,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无论我们曾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磨难,还将要面对多少洗礼和考验,也不论我们处于何种位置和境地,我们都会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智,把自己汇入到改革开放与和平喊起事业的滚滚大潮之中。
这部诗集即将出版之际,我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坦率地说,对于传统诗歌,我确实没有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过。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上学期间也曾经背诵过一些唐诗,但《唐诗三百首》未曾认真地通读过,既便是二十岁左右做文学梦时,看的大多数书籍都是小说,对诗歌也很少阅读,对格律诗的“平水韵”及平仄、对仗等诸多讲究,更没有系统钻研过,严格的格律诗我非但做不好,内心还有些排斥。我喜欢古体诗的灵动之美,也推崇近代新诗派提倡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文学主张。我所做的,实在是一种情非得已的蹩脚的尝试;我所追求的,只是在兴之所至时能够像古人那样以这种独特的形式抒情言志,在自己仅有的这点文学层次上尽可能做到词能达意而不是因律害意,还有在咏诵时朗朗上口,仅此而已。所以,集子中贻笑大方之处,敬请方家海涵。若蒙不弃,能给予指导和帮助,校正将来,那是万分感谢了!
作者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