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授。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担任清华中文系主任、教授会书记,联大中文系主任、联大评论会评论员等职。他一生写过许多优秀作品,像《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为人称颂的佳作。
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等知名大学迁往云南,组成西南联大,国内学术界精英名流荟萃一堂,中文系教授阵容强大,有著名的闻一多、王力、杨振声、魏建功等,一个个都是好学深思、精通业务的专门人才。朱自清与他们在一起,经常谈古论今,共商学业,获益很多;同时,他也常常感到有很大压力。他总自谦地认为,
自己不属于那种博闻强记、七步成诗的才子。所以,就该格外勤奋努力,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力气进行学术研究。他常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不虚度光阴。每逢假期,他就制定出一个庞大的读书写作计划,并努力完成。后来,为了钻研学问,他还辞去了系主任等职,在很短时间内,就写出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北平沦陷那一天》等多篇优秀论文和散文。
朱自清给学生们上中国现代文学课时,时常选用一些自己的作品,让大家阅读,给予评判。
有一次上课,他第一句话就对学生们说“今天,我给大家念一篇千字短文,大家认真听,要写出评论。”
接着,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纸,等每个人拿出笔做好准备之后,就翻开一本刊物,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读起短文来。同学们静静地听他朗读,仔细地思考着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
课后,朱自清认真地批阅学生写的评论。多数学生对这篇抒情短文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有的同学评论说:“这篇文章感情充沛,富有想象力,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还有的同学在评论中指出:“此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如行云流水,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朱自清对这些赞美之辞并没有十分看中,倒是有位同学对此文提出的批评意见,引起了他的重视。这篇评论指出:“目前,国民党反动派正在发动内战,集中大批部队攻击解放区,民主人士和革命群众反对他们的做法,他们就千方百计加以迫害和镇压。在这种局面下,作者不去反映严酷的斗争生活现实,却展开脱离实际的幻想,写出这样悠然自得、轻飘飘地像神仙一样飞上天的抒情文章,实在是不妥。”
朱自清平时给学生打分十分严谨,一般都不给高分,可是他看完这篇评论后,立刻拿起笔给了一个高分。
第二天上课,朱自清把大家写的评论发下去,随后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同学们静一静,我来讲评一下上次大家写的评论。你们评论的那篇短文作者是我,我是专门请大家帮我分析评判一下。我认为多数同学的评论动了脑筋,有一定见解。但评论最好的,还是一位同学对本文写‘与现实不相干东西’的批评意见。我觉得大家应该向他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同学们听了朱自清的讲评,都鼓起掌来,赞赏他这种严于解剖自己的做法。
名师点评:
朱自清先生谦逊谨严的文学批评态度,形成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他是中国现代解诗学最早的倡导者。他以辛勤的耕耘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缩短诗人审美追求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的距离架桥铺路。他宽宏的文学批评态度,与他的思想历程和人格特性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