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6700000005

第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2)

老子著书,开端即曰:“道可道,非常道。”释迦说法四十九年,结果自认未说一字,归之于不可道,不可说而已。苏子由曰:“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道与真如,不可思议者也,阿赖耶识,与中和磁电,可思议者也,借可思议者,以说明不可思议者,此所谓言其似也。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解之曰,道者空无所有也,一者中和磁电也,中和磁电发动出来,则有相推相引两作用,所谓二也。由这两种作用,生出第三种作用,由是而辗转相生,千千万万之事物出焉。老子曰:“抱一以为天下式。”又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一也,母也,都是指中和磁电,在人则为阿赖耶识。故曰:“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又曰:“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专守阿赖耶识,故著出之书,可以贯通周秦诸子,可以贯通赵宋诸儒,可以贯通《易经》,贯通佛学,又为后世神仙方士所依托,据严又陵批,又可以贯通西洋学说(其说具见拙著《中国学术之趋势》)。《道德经》一书之无所不包者,正因阿赖耶识之无所不有也。佛氏则打破此说,而为大圆镜智,以“空无所有”为立足点。此由于佛氏立教,重在出世,故以“空无所有”为立足点。老子立教,重在将入世出世打成一片,故以阿赖耶识为立足点。由阿赖耶识而向内追寻,则可到大圆镜智,而空诸所有。由阿赖耶识而向外工作,则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二氏立足点,所由不同也。

我们假定“人之性灵,由磁电转变而来”,则佛告波斯匿王及阿难诸语,与夫宋儒所谓“如鱼在水,外面水便是肚里水,鳜鱼肚里水,与鲤鱼肚里水,只是一样”,明儒所谓“盖天地皆心也”等说法,都可不烦言而解。《中庸》曰:“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中。”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曰:“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都是阿赖耶识现象,也即是磁电中和现象,中和磁电,发动出来,呈相推相引之作用,而纷纷纭纭之事物起矣。所以我们要研究人世事变,当首造一臆说曰:“性灵由磁电转变而来。”研究磁电,离不得力学,我们再造一臆说曰:“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有这两个臆说,纷纷纭纭之事物就有轨道可循,而世界分歧之学说,可汇归为一,中、西、印三方学说,也可汇归为一。

佛氏谓:山河大地及人世一切事物,皆是幻相,牛顿造出三例,所以研究物理之幻相也;我们造出两个臆说,所以研究人事之幻相也。本章所说种种,乃是说明造此臆说之理由。第二章以下,即依据这两个臆说,说明人世事变,不复涉及本体。佛言本体,我们言现象,鸿沟为界。著者对于佛学及科学,根本是外行。所有种种说法,都是想当然耳,心中有了此种想法,即把它写出,自知纯出臆断,以佛学科学律之,当然诸多不合,我不过姑妄言之,读者亦姑妄听之可耳。

孟荀言性争点

孟子之性善说,荀子之性恶说,是我国学术史上未曾解除之悬案,两说对峙了二千多年,抗不相下。孟子说:人性皆善,主张仁义化民;宋儒承袭其说,开出理学一派,创出不少迂腐的议论。荀子生在孟子之后,反对其说,谓人之性恶,主张以礼制裁之。他的学生韩非,以为礼之制裁力弱,不若法律之制裁力强,遂变而为刑名之学,其弊流于刻薄寡恩。于是儒法两家,互相诋斥,学说上、政治上生出许多冲突。究竟孟荀两说,孰得孰失?我们非把它彻底研究清楚不可。

孟子谓:“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个说法,是有破绽的。我们任喊一个当母亲的,把她亲生孩子抱出来,当众试验,母亲抱着他吃饭,他就伸手来拖母亲之碗,如不提防,就会落地打烂。请问这种现象,是否爱亲?又母亲手中拿一糕饼,他见了,就伸手来拖,如不给他,放在自己口中,他立刻会伸手从母亲口中取出,放在他的口中。又请问这种现象,是否爱亲?小孩在母亲怀中,食乳食糕饼,哥哥走近前,他就用手推他打他。请问这种现象,是否敬兄?五洲万国的小孩,无一不如此。事实上,既有了这种现象,孟子的性善说,岂非显有破绽?所有基于性善说发出的议论,订出的法令制度,就不少流弊。

然则孟子所说“孩提爱亲,少长敬兄”,究竟从甚么地方生出来?我们要解释这个问题,只好用研究物理学的法子去研究。盖人之天性,以我为本位,我与母亲相对,小儿只知有我,故从母亲口中把糕饼取出,放在自己口中。母亲是乳哺我的人,哥哥是分乳吃、分糕饼吃的人,母亲与哥哥相对,小儿就很爱母亲,把哥哥打开推开。长大了点,出而在外,与邻人相遇,哥哥与邻人相对,小儿就很爱哥哥。走到异乡,邻人与异乡人相对,则爱邻人。走到外省,本省人与外省人相对,就爱本省人。走到外国,本国人与外国人相对,就爱本国人。我们细加研究,即知孟子所说爱亲敬兄,都是从为我之心流露出来的。

试绘之为图。如甲: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亲,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细玩此圈,即可寻出一定的规律:“距我越近,爱情越笃,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其规律与地心吸力相似,并且这种现象,很像磁场现象。由此知:人之性灵,与磁电相同,与地心吸力相同,故牛顿所创的公例,可适用于心理学。

甲图孟子的性善图

下面所绘甲图,是否正确,我们还须再加考验:假如暮春三月,我们约着二三友人出外游玩,见着山明水秀,心中非常愉快,走到山水粗恶的地方,心中就不免烦闷,这是甚么缘故呢?因为山水是物,我也是物,物我本是一体,所以物类好,心中就愉快,物类不好,心中就不愉快。我们又走至一个地方,见地上许多碎石,碎石之上,落花飘零,我心对于落花,不胜悲感,对于碎石,则不甚注意,这是甚么缘故呢?因为石是无生之物,花与我同是有生之物,所以常常有人作落花诗、落花赋,而不作碎石歌、碎石行。古今诗词中,吟咏落花,推为绝唱者,无一不是连同人生描写的。假如落花之上,卧一将毙之犬,哀鸣宛转,入耳惊心,立把悲感落花之心打断,这是甚么缘故呢?因为花是植物,犬与我同是动物,故不知不觉,对于犬特表同情。又假如归途中见一狰狞恶犬拦着一人狂噬,那人持杖乱击,当此人犬相争之际,我们只有帮人之忙,断不会帮犬之忙,这是甚么缘故呢?因为犬是兽类,我与那人同是人类,故不知不觉,对于人更表同情。我同友人分手归家,刚一进门,便有人跑来报道,先前那个友人,走在街上,同一个人打架,正在难解难分。我闻之立即奔往营救,本来是与人打架,因为友谊的关系,故我只能营救友人,不能营救那人。我把友人带至我的书房,询他打架的原因,我倾耳细听,忽然屋子倒下来,我几步跳出门外,回头转来喊友人道:你还不跑呀?请问一见房子倒下,为甚么不先喊友人跑,必待自己跑出门了,才回头来喊呢?这就是人之天性,以我为本位的证明。

我们把上述事实绘图如乙。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第四圈是犬,第五圈是花,第六圈是石,其规律是“距我越远,爱情越减,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与甲图是一样的。乙图所设的境界,与甲图全不相同,而得出的结果,完全一样,足证天然之理实是如此。兹再总括言之:凡有二物,同时呈于吾前,我心不假安排,自然会以我为本位,视距我之远近,定爱情之厚薄,与地心吸力、电磁吸力无有区别。

乙图荀子的性善图

力有离心同心二种,甲图层层向外发展,是离心力现象;乙图层层向内收缩,是向心力现象。孟子站在甲图里面,向外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爱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物类为止,因断定人之性善。故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曰:“举斯心,加诸彼。”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性善扩而充之。孟子喜言诗,诗是宣导人的意志的,凡人只要习于诗,自然把这种善性发挥出来,这即是孟子立说之本旨。所以甲图可看为孟子之性善图。

荀子站在乙图外面,向内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看见花就忘了石,看见犬就忘了花,看见人就忘了犬,看见朋友,就忘了他人,层层缩小,及至房子倒下来,赤裸裸的只有一个我,连至好的朋友都忘去了,因断定人之性恶。故曰:“妻子具而存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又曰:“拘木待括蒸矫然后直,钝金待砻厉然后利。”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恶性抑制下去。荀子喜言礼,礼是范围人的行为的,凡人只要习于礼,这种恶性自然不会发现出来。这就是荀子立说之本旨。故乙图可看为荀子之性恶图。

甲乙二图,本是一样,自孟子荀子眼中看来,就成了性善性恶,极端相反的两种说法,岂非很奇的事吗?并且有时候,同是一事,孟子看来是善,荀子看来是恶,那就更奇了。例如我听见我的朋友同一个人打架,我总愿我的朋友打胜,请问这种心理是善是恶?

假如我们去问孟子,孟子一定说道:这明明是性善之表现,何以言之呢?友人与他人打架,与你毫无关系,而你之愿其打胜者,此乃爱友之心,不知不觉,从天性中自然流出,古圣贤明胞物与,无非基于一念之爱而已。所以你这种爱友之心,务须把它扩充起来。

假如我们去问荀子,荀子一定说道:这明明是性恶之表现,何以言之呢?你的朋友是人,他人也是人,你不救他人而救友人,此乃自私之心,不知不觉,从天性中自然流出。威廉第二,造成世界第一次大战,德意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无非起于一念之私而已。所以你这种自私之心,务须把它抑制下去。

荀孟争论图

上面所举,同是一事,而有极端相反之两种说法,两种说法,都是颠扑不灭,这是甚么道理呢?我们要解释这个问题,只须绘图一看,就自然明白了。如图: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请问友字这个圈,是大是小?孟子在里面画一个我字之小圈,与之比较,就说它是大圈。荀子在外面画一个人字之大圈,与之比较,就说它是小圈。若问二人的理由,孟子说:友字这个圈,乃是把画我字小圈的两脚规张开来画成的,怎么不是大圈?顺着这种趋势,必会越张越大,所以应该扩充之,使它再画大点。荀子说道:友字这个圈,乃是把人字大圈的两脚规收拢来画成的,怎么不是小圈?顺着这种趋势,必定越收越小,所以应该制止之,不使之再画小。孟荀之争,如是如是。

营救友人一事,孟子提个我字,与友字相对,说是性善之表现;荀子提个人字,与友字相对,说是性恶之表现。我们绘图观之,友字这个圈,只能说它是个圈,不能说它是大圈,也不能说它是小圈。所以营救友人一事,只能说是人类天性中一种自然现象,不能说他是善,也不能说他是恶。孟言性善,荀言性恶,乃是一种诡辩,二人生当战国,染得有点策士诡辩气习,我辈不可不知。

荀子而后,主张性恶者很少。孟子的性善说,在我国很占势力,我们可把他的学说再加研究。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个说法,也是性善说的重要根据。但我们要请问:这章书,上文明明是怵惕恻隐四字,何以下文只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凭空把怵惕二字摘来丢了,是何道理?性善说之有破绽,就在这个地方。

怵惕是惊惧之意,譬如我们共坐谈心的时候,忽见前面有一人,提一把白亮亮的刀,追杀一人,我们一齐吃惊,各人心中都要跳几下,这即是怵惕。因为人人都有畏死之天性,看见刀,仿佛是杀我一般,所以心中会跳,所以会怵惕。我略一审视,晓得不是杀我,是杀别人,登时就把畏死之念放大,化我身为被追之人,对乎他起一种同情心,想救护他,这就是恻隐。由此知:恻隐是怵惕之放大形。孺子是我身之放大形,莫得怵惕,即不会有恻隐,可以说:恻隐二字,仍是发源于我字。

见孺子将入井的时候,共有三物:一曰我,二曰孺子,三曰井,绘之为图,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孺子,第三圈是井。我与孺子,同是人类,井是无生物。见孺子将入井,突有一“死”的现象呈于吾前,所以会怵惕,登时对于孺子表同情,生出恻隐心,想去救护他。故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们须知:怵惕者自己畏死也,恻隐者怜悯他人之死也,故恻隐可谓之仁,怵惕不能谓之仁,所以孟子把怵惕二字摘下来丢了。但有一个问题,假令我与孺子同时将入井,请问此心作何状态?不消说:这刹那间,只有怵惕而无恻隐,只能顾及我之死,不能顾及孺子。非不爱孺子也,变生仓促,顾不及也。必我身出了危险,神志略定,恻隐心才能发出。惜乎孟子当日,未把这一层提出来研究,留下破绽,遂生出宋儒理学一派,创出许多迂谬的议论。

孺子入井图

孟子所说的爱亲敬兄,所说的怵惕恻隐,内部俱藏有一个我字,但他总是从第二圈说起,对于第一圈之我,则略而不言。杨子为我,算是把第一圈明白揭出了,但他却专在第一圈上用功,第二以下各圈,置之不管;墨子摩顶放踵,是抛弃了第一圈之我,他主张爱无差等,是不分大圈小圈,统画一极大之圈了事。杨子有了小圈,就不管大圈;墨子有了大圈,就不管小圈。他们两家,都不知道:天然现象是大圈小圈层层包裹的。孟荀二人,把层层包裹的现象看见了,但孟子说是层层放大,荀子说是层层缩小,就不免流于一偏了。我们取杨子的我字,作为中心点,在外面加一个差等之爱,就与天然现象相合了。

我们综孟荀之说而断之曰:孟子所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一类话,也莫有错,但不能说是性善,只能说是人性中的天然现象;荀子所说“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一类话,也莫有错,但不能说是性恶,也只能说是人性中的天然现象。然则学者奈何?曰:我们知道:人的天性,能够孩提爱亲,稍长敬兄,就把这种心理扩充之,适用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说法。我们又知道:人的天性,能够孝衰于亲,信衰于友,就把这种心理纠正之,适用荀子“拘木待括蒸矫然后直,钝金待砻厉然后利”的说法。

孟荀之争,只是性善性恶名词上之争,实际他二人所说的道理,都不错,都可见诸实用。我以为我们无须问人性是善是恶,只须创一条公例:“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把牛顿的吸力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用到心理学上,心理物理,打成一片而研究之,岂不简便而明确吗?何苦将性善性恶这类的名词,哓哓然争论不休?

宋儒言性误点

同类推荐
  •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孙子的《孙子兵法》讲究克敌制胜,比较强势,教导世人在各种境遇中,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把握主动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与之相反,讲究“以柔克刚、以曲求全”,引导世人以“守弱”的方式来达到“强大”。本书汲取《孙子兵法》与《道德经》的精华,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攻能胜,守能赢”,“能攻能守,能进能退”。本书包含着深奥、经典的大智慧,是帮你敲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其中既有老子“修身立世”的道家绝学,也有孙子“百战百胜”的兵家制胜法宝。 本书的案例由古至今,从中到外,内容形式多姿多彩、耐人品读,或者为你指点迷津,或者为你锦上添花。
  • 韩非子智慧讲堂

    韩非子智慧讲堂

    本书分为:权利之势——高举权柄的艺术变通之法——变法革新才能赢制臣之策——驾驭下属的方法等。
  • 庄子全书

    庄子全书

    本书除了介绍《庄子》原文中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还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小故事或人生实例,几乎涵盖了职场、营销、教育、友情、爱情、婚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您在轻松中获得智慧,愉悦中体味哲理!
  •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

    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剖析透彻,逻辑清晰,论证翔实,旨在采撷黑格尔哲学中关于人生探索的思想精粹。本书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论述力求深入浅出,结合各种小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得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避免晦涩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增强图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让读者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有全面的了解,给读者以生活中的智慧和哲学上的启迪,让先贤的智慧成为照耀我们前行的灯光。
  •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本书乃根据《大学》精华提炼而成。《四书》之一的《大学》,系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径。该书由宋儒朱熹经过四十余年的精心研究编写而成,共分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乃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所记。
热门推荐
  • 轮回界皇

    轮回界皇

    龙傲,穿越为已死的废柴少爷,遇上了神秘老者轩辕东云。为亲情,为红颜,龙傲从废柴一步步踏上强者之路。强者之路,一路荆棘遍布,却也阻挡不住一颗强者之心。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全系武者,超凡灵者,手持逆天神器,既然来了,就要留下一世传奇。
  • 末盲

    末盲

    当朝孤傲王爷与前朝绝美太子,两个本一生都不该有任何交集的人,却因一次偶然相遇自此两命相交,便注定了牵绊一世。尘世繁华,也不及你一次眼眸回望。这沉浮世事,沈辰风少了子希,可要如何面对。这片醉心繁花,如若没了王爷,只留子希一人独赏,又有何意义。听说,有那样一个地方。那里山为背,水为腰,绿为调;清风似纱,花香渺渺。那里无痛,无悲,无忧,无恼。那是你说过的地方,我还不曾去到。你说你想把它带到我身旁,后来的你,也将其做到。你曾数次问予我,是否爱,我不置可否,一句“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你又总说不够。看你慌了神的样子,我总在心底打笑。一直未被说出的话,这次,你可要听好。“我爱你——自你我相识而起。”
  • 爱死的人

    爱死的人

    偏执狂在自己的世界里是王,他人的世界里是狂。晶杉:“爱你,就先简单和你在一起,纯粹到他人只能羡慕!”若晨:“爱你,就给你全部的爱!”若锦:“爱你,即使不能在一起,你的世界也不能有其他人!”
  • 我的无限历程

    我的无限历程

    看许逸尘这一个平凡小子如何历经无数位面,从武侠位面开始,一步步走向未知的境界。他是现实世界的奇人隐士,是其他世界的时空旅人,是位面商铺的神秘店主,是。。。看主角和各世界命运之子将会有怎样的交集,现实世界又是否真是如此简单。。。
  • 此情须问天

    此情须问天

    故事的发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那场灾难性的大洪水。仿佛有着特殊的天人感应,一代伟人的离世、震惊中外的大地震等交织而至。作者以此为起点,勾勒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循序推进,层层展开,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生活是没有布景的舞台。小说主人公、童年时代的陈玉栋和黎珩为躲避那场罕见的水灾,偶然相遇,一场动人心扉、让人心痛、催人泪下的人生活剧由此拉开帷幕。主人公以及和他们相关的人物故事渐次登台。这些故事,或平淡,或跌宕,或伤感,或无奈,无不让人感同身受而引发心灵的共鸣。
  • 神域:轮回成神记

    神域:轮回成神记

    《神域:轮回成神记》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写的不好还请多多见谅!
  • 异能高手成长纪

    异能高手成长纪

    再一次庞大的宇宙风暴中,地球上的人类发生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成为最强者的人,主导了一场世界大战他是世界上最强的人,但我们的主角不是他,而是他的徒弟“小疯子,他们太强了,你也要上吗!”“师傅!我准备好了!”“嗯,我们……啪!”他看着倒在地上的徒弟,心有不忍,小疯子,我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不多了,不要挂念我,我给你留下的都在这本书里……和一个远去的背影……一个不可磨灭的传说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迷叠心声

    迷叠心声

    两个家世命运有着天壤之别的少女,性格不经相同,一个是外表看起来知书达理并有着美好家庭的班长“夏席清”,另一个却是普通平常的混世魔女“钟羽苏”,青春的记忆,两个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他们的心声有谁懂?他们的苦闷有谁知?对家庭的爱与恨,当代教育制度下的时代少年发展到底究竟会怎样?
  • 我和我的战友们

    我和我的战友们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