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6600000039

第39章 后汉高祖皇后垂帘听政一月被迫交权(2)

殿后的郭威入城后,立刻武装入宫面见李太后,他哭着说:“老夫此次起兵,不过是希望帮助皇上铲除苏逢吉等势利小人,辅佐后汉江山稳固发展,没有杀害皇上的意思。先帝对我恩重如山,我怎么能忘记呢?况且李太后对我曾经寄予厚望,信任尤甚,我怎么能忘记?现在,陛下被乱兵射死,我同太后一样悲哀,我知道我闯下了滔天大祸,请太后制裁吧。”

李太后泪水涟涟,无言以对。是啊,郭威说的都对,但是,刘承祐再有错,也不能轻易地就被杀了呀!虽说他对自己非常不满,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血肉啊!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不知如何是好。

好在李太后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此时,她见郭威对自己对朝廷还有一惜感情,并没有立刻运用武力推翻朝廷,不管是权宜之计也好,还是准备不足也罢,或许是对后汉怀有真感情,儿子毕竟死了,丈夫也早已故去,朝廷更危在旦夕,江山亦在郭威的一言之间。生活总要过去,面子总要维护。于是,李太后经过迅速地思考,试探道:“既然如此,请将军看在先帝的份儿上,为承祐发丧吧!”

郭威马上回答:“从命!我这次入城,对陛下的驾崩非常难过,我觉得应当为陛下隆重发丧才对。”

李太后停顿片刻说:“江山还得有人坐呀,将军来吧……”

“使不得,我不希望成为历史罪人,我不能有负于先帝和太后,还是请太后做主吧。”

李太后道:“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做得了主?请将军另选贤人承继帝位如何?”

这一次郭威没有推辞,他说:“那就按太后的意思办吧……是不是请太后召集朝臣,商量一下朝中大事?”李太后表示同意。

这一次见面,实际上郭威的弄权心理也暴露无疑。李太后心中有数,郭威之所以对她客气,无非是想稳定局面,至于后汉如何发展,要看情况再说。从这以后,郭威开始义不容辞地管理朝政了,是他自己对他的清君侧给予了否定。

经过短暂的几天思量,郭威以李太后的名义召集朝臣聚首,他提议封李太后为德圣太后,特别说明:“今后军国大事,必须听从太后的意见,按照太后的意见办理。任何政令,没有太后的应允不能实行。”

对此,李太后既不同意又不反对,完全是听之任之的态度。郭威还提议由刘知远的养子刘赟即皇帝位,群臣自然不敢反对,李太后也表示同意,并责成由翰林学士范质起草教令。

范质建议太后的教令改称为“诰”,郭威立即表示赞同。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皇太后地位比较高,能够发号施令的时候,大多把他们的言论称为“教令”,而“诰”则是古代太上皇发表言论时采取的称呼。

于是诰文形成,召告天下,由刘赟即位,朝政皆决于太后;刘赟尚没有到达京城,由太后垂帘听政。一场表面上由太后出面组阁的局面开始了。

前文说过,李太后早已看出郭威虽暂时没有谋帝位之心,但谋权之心非常显露,由她组阁,无非是借太后的嘴行郭威的愿,必然要体现郭威的意思。李太后是个明智之人,于是尽可能选择郭威的心腹之人担当大任,同时郭威又掌握军权,实际上他完全控制了后汉政权,自然心中高兴。

郭威如愿以偿,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朝廷重臣基本上是郭威的亲信,失去了权力制约和平衡,所以组阁后,大臣们立刻开始了要求郭威即位的活动。郭威表面上给予了否定和一定程度上的压制,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后汉的江山早晚是郭威的。

李太后面对这样的情势,为了力争主动,便提议说:“枢密使侍中郭威,以英武之才兼内外之大任,铲除祸乱有功,并且为后汉江山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民众的爱戴和拥护,应当升迁为监国,以利后汉江山的发展。”

郭威不再客气,“升迁”为“监国”。李太后将她夫君创下的江山拱手送给郭威,不知此时是怎样的心情。但是,聪明的郭威虽然升迁监国,但仍然坚持以太后的诰文为最后的决定。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月,李太后实际上为郭威看家护院了一个月。

不久,契丹借后汉朝廷更迭之际发兵攻打后汉,意图一举将后汉扫平。面对外敌入侵,郭威显示出了一名监国应有的气度和勇气,他决定迎战。于是,他亲统后汉军队径直开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到达澶州时,一些将士开始鼓噪,希望郭威继承帝位,有部下甚至撕开黄旗当黄袍给郭威披在身上,并且高呼“万岁”。

于是,郭威上疏太后,称自己没有办法阻止将士的拥戴和鼓噪,不得已而为之,希望太后和朝臣拿主意,看如何是好。郭威在上疏中还表示,自己始终没有忘记后汉的恩泽,没有忘记先帝和太后的恩泽,愿事汉宗庙,母事太后云云。

后人对郭威的上述做法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郭威的确是威信非常高,称帝的确是“无奈之举”。他对后汉的稳定无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况且他对汉室一直非常优待,清君侧后尤其对李太后更为尊重,表现出了他对先人的感恩之情。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完全有能力宣布推翻后汉政权,但他没有这样做,从国家和民众的视角看,这无疑稳定了局势。李太后再德高望重,作为妇道人家,也不可能对后汉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认为郭威即位是大事所趋、人心所向。李太后对郭威的尊敬与客气,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过多地考虑了自己的利益,而只是将杀子的仇恨埋藏在心里。这是“以德论事”。

但是,更多的人相信,虽然刘承祐声色犬马,但是毕竟是正统的皇帝,而且许多时候看问题比他的母亲李太后更深刻,他并不是被苏逢吉鼓动而对郭威提防的,相反,正是他看到了郭威野心的一面。从他的角度说,杀死郭威的选择是对的,只是手段和方式比较笨拙,没有取得成功罢了。而李太后的确是个妇道人家,况且她没有烈女之举动,还与虎谋皮,为虎作伥,对不起夫君和死去的儿子。

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郭威选择在澶州发难,的确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来他亲率大军抵抗入侵,能赢得民众的拥戴;二来通过上疏的方式逼宫,可进可退,一旦发生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还可以占据国家一域,保住军队和讨价还价的砝码;三来一旦逼宫成功,他可以兵不血刃得到国家,不失为高明之举。

总之,是众所纷纭,仁者见仁。

李太后收到郭威的所谓上疏后,如同接到了一份战表。作为太后,她肯定后悔!《五代史》及许多史书记载,这时的她哭得死去活来,明眼人都明白是为什么。郭威的信使不断催促太后“断决”,在一贯配合的情势下,李太后又怎么会选择“战斗”呢?果然,软弱的李太后又发“诰文”:监国郭威志安社稷,才能卓著,议论立国君之事情。过去所立徐州节度使刘赟为皇帝,军民不接受,特此发诰命,废刘赟皇帝位,任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封湘阴公,食邑三千户。”

李太后的这道“诰文”,虽然没有提及郭威继承皇位的事情,这是按照郭威的意思办的,太后也无力改变。

刘赟这时已经在京城,接到“诰文”后,面色如土,他希望反抗,但没有力量,连在后汉非常有威信的李太后都认命了,他有什么办法?于是,只得收拾行装作他的湘阴公去了。可刘赟当湘阴公也不幸运,郭威登基不久,便派人将刘赟杀死。刘赟的父亲刘崇一怒之下自立为帝,史称“北汉”。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弱小的北汉不得不与契丹联手,不断发兵进攻后周,但都被后周军队击败。

公元951年,郭威的大军返回汴梁。李太后派人到城外迎接大军,待郭威安顿后,李太后将汉室玉玺和所有的国宝都交给郭威,算是结束了自己一个月的“垂帘听政”生涯。

在其后举行的黄袍加身仪式上,已经毫无顾忌的郭威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接受百官的朝贺。他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尊李太后为昭圣皇太后,迁居太平宫颐养天年。从此,后周正式取代了后汉。

李太后迁居太平宫后,郭威仍然不时地去问候,李氏恐怕也是以虚相对,这样过了三年平静的生活后,李氏于公元954年逝世。后周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在李太后逝世后不久,郭威也得病去世,享年五十岁。

郭威作为一代枭雄的历史地位,我们无意去做评价,但是,他在皇帝位的继承问题上的独特思路,在此应赘述一笔。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当中,大多是父传子、家天下,少数也有叔传侄、爷传孙,没有子嗣的,最不济也会选择同姓家族中的堂兄弟或养子等,绝对不可能传给外姓,只有后周郭威没有将皇帝位传儿子,而传给了内侄柴荣,算是历史上的一个例外。

柴荣的父亲叫柴守礼,是郭威的皇后柴氏的哥哥。柴荣自幼就随姑母在郭威家生活,郭威对这个内侄很是喜欢。柴荣小时候聪明伶俐,而且为人谨慎、厚道。他曾随大商人远走江陵作生意,又随郭威南征北战,接触过下层社会各色人等,懂得他们的疾苦,同时也看到了官吏的腐败和残暴。

对郭威选择了柴荣,而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史学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

柴荣接任皇帝位时三十三岁,正值而立之年。虽然在位仅仅六年便病死,但还算是有所作为的皇帝。然而,柴荣在病死前,没有了郭威的气度,他将皇帝位传给了自己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柴宗训即位一年后,便将帝位“禅让”给北宋太祖赵匡胤,后周就此完结。

20,宋太祖母亲杜太后干政酿成“烛影斧声”

北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皇太后杜氏,对北宋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惜,她以借鉴历史为由干预皇帝传位,抓住赵匡胤的一句玩笑话不放,最终造成赵匡胤、赵光义亲兄弟二人“烛影斧声”,铸就一桩历史悬案。

(1)教子有方,顾全大局

北宋太祖的母亲杜氏,是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偶然结识了赵弘殷,便嫁给了他。赵弘殷婚后本在赵王王镕的麾下,因为率兵援助后唐庄宗李存勖有功,得到李存勖的赏识,被李存勖纳入帐下,成为李存勖的一名下级军官。

这期间,赵弘殷一直把杜氏带在身边。当时部队没有根据地,少量的随军家属必须同部队一起征战南北。这些家属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意义的随军家属。当时,军民是分开的,军人的口粮是不能给家属吃的,而且随部队一起征战,很容易被敌人包抄,成为俘虏,所以家属的危险性极大。

遇到战时特殊情况,部队都没有粮食吃,这些拖儿带女的家属不得不到附近的山上采野果充饥。在最困难的时候,曾经有家属因为没有食物而活活饿死。部队没有打赢战斗,被敌人追杀时,家属跑得慢,往往成为袭击的对象,一些女人也不幸沦落为敌人的性工具。

就是在这样危险与困难的情况下,出身良好、家境殷实的杜氏仍然跟随着赵弘殷,给赵弘殷很多的精神支持。她的顽强的、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常常让赵弘殷感动。

杜氏一生为赵弘殷生了七个孩子。

战争期间,杜氏先后生下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都因为缺医少药而死去了。赵匡胤是她的第二个儿子。这之后,赵弘殷的官衔得到不断加封,很快就相当于现在的师长级干部了。在开封府,杜氏生下了三儿子赵光义。后来,杜氏在已经年过三十岁的情况下,又接连生过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说明,赵弘殷与杜氏的感情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生了不少孩子,又要为操守家事,但杜氏始终没有忘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她出生在殷实之家,见过世面,懂得礼尚往来,因此她同许多母亲一样,非常严格地对孩子的“情”、“义”、“仁”的教育,并尊重他们的个性,注重培养兴趣。同时,她还教育孩子们要能吃苦、坚韧,并有毅力。即使是对女儿,杜氏也让她们学习文化,还对她们进行棋琴书画等兴趣的培养。她懂得,虽然丈夫赵弘殷已经官阶不低,但对于孩子的发展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所以杜氏很少让孩子到赵弘殷的办公地去玩耍,以免他们下意识地产生骄傲情绪。

当时,杜氏的几个孩子言行举止很有教养,也很招人喜欢,许多达官贵人对杜氏非常敬佩,认为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杜氏本人性格坚韧,对许多事情很执着。她的儿子赵匡胤、赵光义小时侯都非常顽皮,但长大后都谨慎持重、敢做敢为、坚忍不拔。尤其是长子赵匡胤更是品格出众。

在封建社会,对大儿子的培养都甚于其他孩子,赵家也不例外。赵匡胤小时喜欢舞刀弄棒,杜氏属于支持的一派。

一次,赵匡胤骑上了一匹没有勒缰绳的高头大马。烈马知道有人骑上自己后,便沿着城墙歇道向城墙狂跑,在过城卷门时也不减速,赵匡胤没有防备,在过门时脑袋重重地撞在门楣上,随即落于马下,几乎晕厥过去。旁观者以为赵匡胤会有生命危险。哪知赵匡胤咬牙爬起来,不顾头疼和头晕,坚持抓住烈马,纵身越上,最终把烈马制服。

旁观者中有人将事情告诉了杜氏,作为母亲,杜氏怎么能不心疼儿子呢?不过,杜氏在对赵匡胤的鲁莽进行劝告外,并没有严厉批评他,相反她还为儿子的坚强不服输所感动。之后,杜氏找过一些习武之人教孩子刀枪棒,同时因势利导教育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用大将军如何排兵布阵等军中常识,启发儿子不能只有匹夫之勇。到赵匡胤十多岁时,杜氏放手让他四处闯荡,以磨练他的毅力,提高他的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

对赵光义的教育则与赵匡胤相反。因为赵光义重文轻武,所以杜氏不断鼓励他多读书,同时还帮助赵光义找有价值的书籍看,使后者精于谋略,当然她也提醒赵光义加紧身体锻炼。

赵匡胤、赵光义成长的年代,正是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藩镇伺机夺嫡,草头王不断称雄,朝廷朝不保夕,后晋取代后唐,后晋又被后汉所灭。而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也加入了战争的行列。他们在父亲赵弘殷的引荐下,参加了后汉的部队,因为有良好的人事背景、勇猛的战斗作风、仁义的为人之举,兄弟俩的仕途一马平川。

后汉政权仅仅存在了五年,就被大臣郭威夺去。赵弘殷在郭威创建后周的过程中出了大力,因此论功领赏,职务得到不断攀升。郭威爱屋及乌,对赵匡胤也是非常赏识。

及至后周世宗柴荣当政时,赵匡胤因屡建功勋,职务已经升迁到定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后周最高军事将领之一。由于其他一些将领有的身在外阜,有的年岁已大,因此赵匡胤被许多人看好。加之他又会笼络人心,因此他的威信一路飚升,逐渐树立起了个人的威信,已经成为军队士兵、朝廷大臣都不敢小视的人物,甚至连他的母亲杜氏也母以子贵,被封为南阳郡太夫人。

赵弘殷去世后,杜氏便跟随赵匡胤生活在军营。此后,赵匡胤发动军事政变,杜氏虽然没有参与细节,但是她在精神方面给了赵匡胤坚定的支持。对赵匡胤来说,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同类推荐
  • 二十四史故事

    二十四史故事

    内容丰富 编者精选中国史学巨著——《二十四史》中的经典篇章,并将其编译为优美流畅的白话文,力图用较小的篇幅全面展示历代王朝兴衰轨迹,深入开掘中华文明丰富内涵。
  • 杀手当道

    杀手当道

    陈洛是一名一流杀手,他虽是杀手但在现代他有远大,他和他的兄弟遇到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他们到了一个异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通世界古代的翻版,拥有远大抱负的他在这个世界当上了皇帝,他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只为有朝一日带领兄弟们一统天下。
  • 立黄天

    立黄天

    来到三国,不想在滚滚长江中沉沦,却只为能活着;只有活着,才能活得精彩;本想在浮沉中安身立命,却掌旗黄巾太平军;为生民请命,为天下太平;不忍兄弟刀兵相向,却屡受情谊打击;面对草原荒漠大唱征服;三国鼎立,却不愿相互征伐;和平不易,只望天下太平。一样的三国,不同的人生,理想乌托邦,岸在何处!
  • 绝世冠军侯

    绝世冠军侯

    一个场意外的穿越,造就一场生死对立的恋情,该如何取舍。一场刀光血雨的战争,一段不为人知的孽恋,造就无法想像的结局。公元前133年,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信奉“龙图腾”的汉朝,与信奉“狼图腾”的匈奴,展开了民族史上的终极碰撞,两个民族的最终的碰撞,决定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在个热血燃烧的时代,充竟会出现什么样的英雄,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民族命运的征战,史诗级的碰撞,到底造就出什么样的英雄。就让我一同穿越到那个汉族雄起的时代,一同见证着汉族在世界民族林中的雄起。
  • Fate多蓝

    Fate多蓝

    一个爱上平民的贵族少年一个深爱自己皇后被政治谋杀的皇帝一个深爱自己丈夫又愿意为弟弟付出一切的姐姐一个自由阳光的平民少女一场涉及南北的斗争一场波澜壮阔的宫廷内斗一个无比狡诈却又对爱无比痴情的可怜权臣在战场上用生命书写史诗的帝国悍将,他用生命与对手交织成一首生命之歌
热门推荐
  • 轮回法道

    轮回法道

    流云太子遇害身陨,幸得轮回至宝,异界重生,从此踏上另类通天之路。资质平庸?东海龙圣的老婆不是要生了吗?我去给他当儿子,有了真龙之体,拿星摘月力擎天。速度太慢?金翅大鹏的姘头也怀上了,我去给他当儿子,有了金翅血脉,翱翔九天任逍遥。什么?龙圣老爹与大鹏爹爹打起来了?让我去帮忙?我帮谁啊?要他们知道他们最疼爱的儿子是同一个人,那后果...正好,流沙仙域的仙后要生了,我去混个公主当当,顺便避避风头。流沙仙帝想将他最疼爱的公主许配给金翅大鹏的公子?呃...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情的结果:我,嫁给了我;我怀上了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会不会...还是我?
  • 绝色妖姬魅闯六界

    绝色妖姬魅闯六界

    绝色妖姬魅闯六界——天下美男尽归我手,(????ω????)
  • 写作与语言教程

    写作与语言教程

    本书是适应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而编写的新型教材。着力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写作能力。其特点是用1+1的形式结构教材的纲目,上编“写作技能”,下编“语言修养”,每编各有一个以实用为根本的知识系统,将语言运用与写作实践紧密结合,加强了写作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教材适用对象为高校传媒类和艺术类各专业学生,以及广大写作、语言表达艺术爱好者。
  • 歏唐王朝

    歏唐王朝

    童年的屈辱终究是弥天的阴谋,他有着离奇的身世和波折的命运,几欲垂死却险象环生,然而,历史在他的生命里划下了寥寥数笔,却让这个少年一步步攀上巅峰!这是一个无比真实的世界,这是一个让你热血沸腾的故事!
  •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本书记录了我国房地产业30年来的成长与发展,揭示出在城市化进程浪潮中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的诸多新课题,为我国的城市管理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现世的创造转换者

    现世的创造转换者

    慢热什么的最喜欢了,但是希望各位可以喜欢吃花写的这部《现转》,我一定会努力写出让你们觉得“这小说好有趣”的作品!
  • 半劫沟只有一半是天堂

    半劫沟只有一半是天堂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却拥有一个有着神奇历史传说的水塘。一个沟底埋藏的半部历史,却也见证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演绎着无耻和荒唐与伟大和光荣的搏杀。体内膨涨的恶性,催生着恶魔的疯狂。荒淫无耻的行径,把自己的欢乐,根植于别人痛苦的沃野之上,最后,终将导致众叛亲离的下场。只因过早的将一只脚踏入了半劫沟,而跌进了地狱之门。而那一群为着民族大义而牺牲的真正的灵魂,却把自己的血迹,铸就了通向天堂之路的阶梯。历史见证着,半劫沟只有一半儿是天堂。
  • 约柜

    约柜

    神器约柜内有放置在石板上出自上帝之手的《十诫》。一旦拥有,惩戒必将来临。在耶稣生前的六世纪,约柜神秘失踪了……我不愿生生世世不老不死,只愿与你,不论生死。
  • 女尊王朝腹黑三小姐

    女尊王朝腹黑三小姐

    她为复仇而活着,当仇人一个个的都死去,她却选择为师傅殉情,不料却穿越到古家废材的身上,为寻找师傅,她继续忍辱负重的活着,直到·········
  • 完美蜕变:胖妹校花VS痞子校草

    完美蜕变:胖妹校花VS痞子校草

    【蓬莱岛原创出品】蓝一阳笑了笑,邪恶的抬起了她的下巴:“几天不见,我发觉你身材又矿大了,莫不是昨晚吃了一座山的零食?”莫苒苒看着他的笑,觉得十分碍眼,她毫不留情的甩开了他得手,一脸不屑道:“能吃是福,你懂不?哪像你,瘦的跟木材似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是被虐着长大。”他看着她,不怒反笑:“小胖妹,我们之间的游戏,才刚刚开始!”当胖妹校花遇上痞子校草,他们之间又会撞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