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知道王进喜这个人,因为中国报纸上早就对王进喜作过报道,他是玉门油矿的工人,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参加过1959年国庆大典。
在这期画报上,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手握钻机刹把,眺望远方,在他身后的背景远处,错落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而且照片下配以“大庆精神大庆人”的题目。这便令日本人断定出:
中国已经在大庆开采石油了。
大庆油田在什么地方呢?日本方面根据这张照片中王进喜穿的服装断定:大庆油田是在冬季气温零下30摄氏度的北部。其依据是,唯有中国东北的北部寒冷地区,采油工人才必须戴上大狗皮帽、穿厚棉袄。但是,日本人对大庆油田的具体位置还是难以确定。于是他们又到中方的报道中寻找蛛丝马迹。报道中介绍说:王进喜和工人们用肩膀将百吨的设备运到油田—这表明油田离铁路线不远。据此,他们标出了大庆油田的大致位置。
随后,日本人又找来了《人民中国》杂志中关于王进喜的事迹报道,经观察分析后得出结论:最早的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因为在事迹宣传材料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就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人从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就这样,日本终于完全搞清楚了大庆油田的具体位置。
但是日本人还不满足,他们还想知道更多的信息,于是对照片进一步加以分析,他们从王进喜手握手柄的姿势,推算出大庆油田油井的直径,从王进喜所站的油井与他背后隐藏的油井之间的距离和油井密度,推算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后来,日本人又把注意焦点转到炼油设备上。他们找到了《中国画报》上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从这张照片推算出了大庆油田炼油厂的规模和能力。事实上,他们推算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找到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扶手栏杆一般是一米多,以扶手栏杆和反应塔的直径相比,算出反应塔内径是五米,据此,可以推算出大庆炼油厂的生产能力为每天九百千升。以残留油为原油的30%计算,原油的产量约为每天三千千升,一年以三百三十天计算,年产量约为一百万千升。日本人就是这样凭借超强的观察能力,对几张照片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得出了大量他们想得到的信息。
如果让眼睛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那么,你只不过起到了一台数码相机的作用。要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和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深入分析,得出隐藏在画面深处的信息,这才是真正的观察思考。
机遇思维
一辈子大概有七次机会,你会在哪次改变自己?
把握机遇胜于等待机遇
从哈佛大学走出的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教导人们要及时把握时机,他说:“要把握时机,就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
比尔·盖茨更是强调机会的重要:“你们应该重视那转瞬即逝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为,比买彩票中大奖的希望还渺茫。但是彩票开奖是由别人主持的,丝毫不由你。而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实现的。”
成功离不开机遇,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会降临到每个人头上。但是,机遇降临的时候,它不会打扮得“花枝招展”地以引起你的注意—机遇来到你身边时,往往毫不起眼,就看你能否具有一双慧眼,能不能及时抓住它、利用它。如果你对机遇的到来毫不在意,机遇也会离你而去。等你明白机遇曾经来过时,一切为时已晚,只能追悔莫及了。正如著名哲学家培根所说:“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他的头发,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却只能摸到他的光头了。”
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机遇,但能否成功,则在于他捕捉机遇的能力—哈佛大学的老师往往会给学生讲述下面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一场洪水突然袭来,一个人被困在一棵树上,洪水还在不断上涨,眼看就要淹没这棵树了。这个人虔诚地向上帝祷告,他坚信:上帝会来救我的。
很快,来了一艘船,船上的人让树上的人游到船边来。可树上的人却拒绝了:“不用担心我,我已经向上帝祷告过了,上帝会来救我的。”船上的人只好把船划走了。
洪水继续上涨,已经淹到他的小腿了。这时又来了一艘船,船上的救生员大声地喊这个人上船,可是他仍然这样回答:“不用,上帝会来救我的。”
他更加虔诚地祷告,就在洪水要淹到他的下巴时,第三艘船划了过来,而且划到了他伸手就可以爬上船的地方,可这个人仍然大叫着说:“不要管我,上帝会来救我的。”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淹没了这棵树。这个人来到天堂,见到了上帝,他向上帝发问:“上帝,我在树上那样虔诚地向您祷告,您为什么不去救我呢?”
上帝很惊讶地说:“我已经派了三艘船去救你了啊,可是你每次都拒绝了这样的机会。”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抱怨命运不公,抱怨命运给了别人好的机会,却没有赋予自己良好的发展机遇。其实,上天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给予别人好机遇的同时,也一定给予了你机遇。
有一年,经济危机爆发了,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他们被迫将堆积如山的存货低价售出。因为无人问津,价钱一降再降,低到一美元可以买到一百双袜子。
约翰·甘布士是一家织造厂的小技师,他认为眼前是个机会,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收购这些低价货物,不少人都嘲笑他的这个行为。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一笑置之,他收购了大量工厂抛售的货物,并且租了一个大货场来贮存。到最后,他的妻子也反对他这样做,担心会血本无归。约翰·甘布士却笑着安慰她说:“你放心,三个月以后,我们会靠这些货物发大财的。”他的妻子对此半信半疑。
又过了一段时间,工厂找不到买主,便只能将积压的货物一把火烧掉。
面对这一切,妻子抱怨约翰·甘布士,甘布士却不为所动。又过了两个月,美国政府终于采取行动,稳定市场上的物价,扶持厂商复业。但是由于大量货物被焚烧,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
这时,约翰·甘布士把他库存的大量货物投放到市场上,很快赚了一大笔钱,市场物价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当他决定抛售所有的货物时,他的妻子劝告他不要把货物全抛出去,因为物价还在一天天地飞涨。但约翰·甘布士却反对:“再拖延下去,就会后悔莫及。”果然,甘布士的货物刚刚售完,工厂里新生产的货物也都投放到市场上了,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卓识钦佩不已。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了五家百货商店,生意红火。如今,甘布士已经是全美国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他在一封给年轻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亲爱的朋友们,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转瞬即逝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有一位著名画家在画展上展出一座雕像,它的脸被长发遮盖,腿上长了一对翅膀,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画家告诉人们,这雕像叫机遇之神,因为当她走近人们身边的时候,很少有能看清她的真实面目,而之所以她的腿上长着翅膀,是因为她稍纵即逝,没有人能追上她。人们无不为画家的精心构思而喝彩。
哈佛的教授对学生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懂得留意,善于把握,你就可以撩起机遇之神美丽而神秘的面纱。
等待是时刻行动的准备
美国哈佛大学多年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一生大约共有七次机遇,从二十岁开始机遇出现,到七十岁左右结束,平均每六七年可能出现一次机遇。对一般人来说,可能会抓住五次机遇。但哪怕一生中只抓住一两次机遇,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上,机遇是可以抓住的,也是可以创造的。
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是一个令记者头痛的人,他从来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也不肯接受记者的采访,很多要采访他的记者都吃了闭门羹。
有位名叫安妮·罗亚尔的女记者想采访亚当斯总统,了解他对银行问题的看法,可总是被拒绝。但安妮·罗亚尔没有气馁,她一直努力寻找采访总统的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罗亚尔从别人那里打听到亚当斯总统有个习惯:黎明以前起床,然后散步或骑马到河边裸泳。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天,罗亚尔预先来到河边,先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到亚当斯总统下水后,她就从树后出来,拿起了总统的衣服。
亚当斯大为吃惊:“你要做什么?”
罗亚尔对总统说:“我是一名记者,几个月来,我一直想见您,就国家银行的问题对您进行采访,可是您从来不给我这个机会。现在您的衣服就在我的手上,您不让我采访就别想得到它们。是回答我的问题还是在水里待着,您自己愿意选哪一种?”
亚当斯选择了前者:“让我上岸穿好衣服,我保证接受你的采访。请到树后面去,等我穿好衣服。”就这样,罗亚尔终于完成了对总统的采访。这个机遇不是罗亚尔凭空等来的,而是她创造出来的。
中国有句俗语:天上不会掉馅饼,美好的机遇也不会凭空降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用智慧去创造机遇。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于创造机遇的人。当初他家境贫寒,全家人的生活都靠他一个人的工作收入来维持。所以,当松下失业后,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困境。松下只好到一家电器公司求职。
该公司人事部主管看到他穿得很旧,就随便找了个借口说:“现在不缺人,过一个月再来看看吧。”
没想到,一个月后,松下真的来了,那个负责人有点不耐烦地说:“我们公司注重仪表,你穿成这样脏兮兮的,根本进不了我们公司。”
松下回去后,借钱买了套新衣服又来了。
这位主管又提出别的条件:“我们公司是从事电器的,从你的材料看,你对电器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我们没办法录用你。”
两个月以后,松下又出现在这位主管面前,他说:“我已经下功夫学了不少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在哪个方面还有差距,我再去弥补。”
这位人事部主管盯着松下看了半天,感慨地说:“我做这项工作几十年了,头一次见到你这样来找工作的,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劲。”
就这样,松下打动了主管,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这家电器公司。后来,他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享誉全球的“企业经营之神”。
松下的成功不在于得到了一个工作机会,而在于他凭着那股耐心和韧劲不断制造机会,他通过不断制造机会,在成功道路上走得越来越顺利。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告诉我们:“贤者创造机会,多于发现机会。”人不仅要把握机会,更要创造机会—在暂时不存在机会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你的智慧,制造出机会。实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思考问题时要具有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
在哈佛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刚毕业的哈佛女大学生来到一家公司应聘,因为她太年轻,而公司需要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所以被拒绝了,但是这位女学生并没有气馁,她坚持请求给她一次面试的机会。结果她的面试成绩最好。
不过,该公司的人事经理还是觉得她没有工作经验,不符合要求,就推托说:“如果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
女学生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双手递给人事经理说:“不管是否录用我,都请您给我打个电话。”
人事经理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
哈佛女学生回答说:“您刚才说有消息就打,言下之意就是没被录取就不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