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林肯竞选总统的时候,他的政敌斯坦顿处处与他为敌,不放过任何一个在公众面前攻击他、侮辱他的机会,还时时故意制造事端来为难他,让他难堪。可是林肯竞选成功以后,在考虑内阁成员的时候,却提名让斯坦顿担任参谋总长这一重要职位。林肯的提议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有人劝他:“你不知道斯坦顿从前是怎样诽谤你的吗?你难道忘了他处处与你作对,让你难堪吗?你为什么还要让他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林肯却说:“我了解斯坦顿,也知道他对我的那些批评。但是他适合担任这个职务,为了国家前途,我才这样提名。”斯坦顿听说了以后,改变了对林肯的看法,他在这个职位上为国家和林肯做了很多的事情。
几年以后,林肯被暗杀,人们追悼林肯,用许多词语来赞颂这位伟人。
在这些赞美的话中,斯坦顿的话最有分量,并最一语中的:“这里躺着有史以来最完美的统治者。”
不仅仅是斯坦顿,还有其他的人,比如著名的拖延将军麦克莱伦,原先也是林肯的政敌,但他们都被林肯博大的宽容精神所征服,成为林肯最忠实的追随者。林肯用他的宽容仁爱,化解了一个个政敌的仇恨,赢得了他们的认可与爱戴。
哈佛老师教导学生: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仇恨只能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宽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可以让生活更加快乐美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试着放下心理包袱,理解宽容对方,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广阔纯净。
深入一步,就会有不同寻常的发现
我们现在提起林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曾是美国总统,是为美国做出了不朽贡献的伟人。可是看一下他的人生经历,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人:1831年,经商失败;1832年,竞选议员落选;1833年,经商破产,欠下巨债;1835年,未婚妻去世;1843年,国会选举落选……1858年,竞选参议员失败,直到他于1860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一直纠缠着他的“霉运”仿佛才彻底离开。事实上,如果不具备坚持精神与深入到底的决心,林肯就不会有最后的成功。
哈佛学生熟读美国历史,他们中不少人对美国当年的西部淘金热很感兴趣。在这段历史中,他们了解到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当淘金热兴起时,住在马里兰州的达比和他的叔叔也怀着黄金梦想去了遥远的西部,他们每到一处,就用手中的鹤嘴镐和铁锹不停地敲打挖掘。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终于发现了一处金矿,他们觉得发财的机会到了,筹集了大笔资金购买了采矿设备,开始大规模开采。他们把挖掘出来的矿石运往冶炼厂,没过多久,他们就收回了投资,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
但是,让达比意想不到的是,正当他的发财梦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奇怪的事情突然发生了,金矿的矿脉突然消失了。尽管他们钻探了很多地方,可是依然没有发现金矿的影子。无奈之下,达比叔侄只好忍痛将采矿设备卖给了一个收购废品的商人,带着无尽的遗憾回到了家乡。
那个买下采矿设备的商人原本打算将设备按废品卖掉,可是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去废弃的矿井试试呢?他请了一名采矿工程师,实地考察了一番。工程师认为这里一定可以开采出金子,以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工人不了解金矿的断层线。结果果然如同工程师所料,就在离达比停止钻探处仅三英寸的地方,他们就找到了矿脉。结果,这名从事废品收购的商人一下子成了西部首富。
达比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只获得极小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将自己的努力再深入一步,以至于和成功、财富失之交臂。
从这个故事中,哈佛学生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在追求财富与成功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学会深入思考,并要有坚持深入到底的工作精神。一个没有穷根思维概念的人,往往会在正确的方向上不能坚持到底,在离胜利只差最后一步的时候,产生动摇,开始后退。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的:
“由于我们的大脑的限制,我们掌握不了出奇制胜的方法,往往会简单地放弃。”只有懂得深入思考、坚持不懈的人,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深入思维就是将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柄利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是靠这柄利器最终克服的。如果我们在思考中深入一层,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日本著名汽车公司丰田公司的总经理大野耐一就是一个善于深入思考的人。他在工厂里提出一个口号:“不满足是进步之母。”要求工人不要满足于对现有问题的了解,要不断深入思考,探究真相。
有一次,丰田公司汽车生产线上出现了问题,有一台机器老是停转。
每次修好了没多久,就又出现停转的情况。工人们对这个故障无可奈何,只好向大野耐一请教。
大野耐一听了工人的汇报,问了第一个问题:“机器为什么会停?”工人回答说:“因为机器的负荷太大,烧断了保险丝。”大野耐一又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负荷太大?”工人回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润滑不够?”工人回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吸不上油来?”回答是:“因为油泵轴磨损,出现松动。”问题五:“为什么油泵轴会磨损呢?”回答是:“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有铁屑混了进去。”
就这样层层深入,一个为什么接着一个为什么,大野耐一终于引导着工人找到了问题存在的关键。以前为什么没有修好呢?因为工人只是换保险丝,换油泵,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工人给油泵换上了过滤器,这台机器就正常运转,再也没有出现停转的现象。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探寻其原因时,一定要深入思考,追根究底,找出问题的核心,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现象上。
爱迪生也是一个做事爱寻根究底的人,他的许多发明都源于他的爱追问到底的习惯。有一次,爱迪生遇见一个朋友,看到他的手指关节肿了,疼痛难忍。
爱迪生就关心地问:“手为什么会肿呢?”朋友耸耸肩膀:“我又不是医生,怎么知道为什么会肿?”“你应该看过医生了,他们怎么说?”朋友叹口气:“我去了很多家医院,每个医生说法都不一样,大多数医生认为是痛风。”爱迪生不了解痛风,就问:“痛风是什么引起的?”朋友回答说:“医生说是尿酸淤积在骨节里面。”爱迪生又追问说:“既然知道是这个原因,为什么不从骨节中把它们取出来呢?”朋友无可奈何地说:“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取出来。因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爱迪生对这个问题想探个究竟,他回到实验室就开始研究,看尿酸到底能否会溶解。他在不同的试管中放入尿酸晶体,然后在每个试管中滴入不同的化学溶液。几天以后,他发现有两个试管中的尿酸晶体溶化了。就这样,他又发明出了一种医治痛风病的新方法。
无数事实表明,当你运用深入思维积极思考,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一定能理清头绪,找到问题的本源。深入思维就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一定可以为你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
将深入思维进行到底
哈佛学子梭罗说:“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也说:“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地重来一次。”
深入思维的特点是,在思考过程中,绝不停留在已经到达的层次上,而是层层递进,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得到更多的发现。即使是别人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根本无需再做深一层的思考与探讨的小问题,也不轻易放过。事实上,科技的发展也正是这样一个由浅到深,由旧到新的过程。
轮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思维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最初的车轮是木质的,这样的车轮特别容易损坏。在古代的战场上,常常发生因为车轮损坏导致兵败被俘的事件。后来,人们将车轮改成了铁质的,虽然比木头做的车轮坚固,但是震动太大,颠簸得让人受不了。最后,人们发现压缩气体的弹性震动小,所以,才有了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轮胎。
只有不断地引导思维一步步深入,我们才能更进一步认识事物。有人常常满足于已有的创新,裹足不前,往往错过了更大的发明创新的机会。
等到别人稍稍深入一步,摘取创新的果实时才悔之晚矣。许多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遗憾,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概莫能外。
贝尔作为电话的发明人被载入史册。在贝尔之前,爱迪生为发明电话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可总是在最后的关头宣告失败。爱迪生对发明电话失去了信心,他向世界宣告电话不可能被研制出来,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研究。
可是贝尔却没有放弃,他在爱迪生研究的基础上,将电话机上的螺钉拧动了四分之一周,便出现了奇迹—可以通话的电话发明了。等贝尔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世的时候,爱迪生觉得很不甘心,还和贝尔打了一场官司,结果法院判定贝尔才是电话的真正的发明人。爱迪生一生做出了无数的发明,可是在电话的研究上,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但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启示:胜利往往源于深入一步的思考,如果缺乏深入思考下去的信心和耐心,就可能让我们抱憾终生。
德国著名的化学家李比希到英国考察,参观颜料“柏林蓝”的生产过程。参观过程中,工人告诉他,生产这种颜料,一定要使劲儿搅拌锅中正在熬制的溶液。而且搅拌的声音越响,颜料的质量也越好。
李比希觉得很奇怪:颜料的质量和搅拌的声音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与思考,李比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工人在搅拌时用力越大,声音越响,搅拌棒与铁锅的碰撞越激烈,铁锅因碰撞而掉到锅中的铁屑也就越多,这种铁屑溶入颜料中,会大大提高它的质量。于是,李比希尝试着在这种颜料中加入含铁的化合物,从此,不需要大力搅拌,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颜料了。
正是因为对工人大力搅拌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李比希才有了新的发现。同样,对生活中一些细小事情的留意和深入思考,也能得出巨大的科学发现。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特别喜欢花草,常常把花带到自己的实验室里。有一天,他把一束紫罗兰带到实验室里,在配制盐酸时,一不小心,有几滴盐酸溅到了花瓣上。波义耳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紫罗兰花瓣滴上盐酸后,竟然渐渐变成了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