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可以说是宝宝的第二语言。如果分别用一种颜色来描述人的各种器官,那么,脑是紫色,喉是浅蓝色,胸腔是绿色,胃是黄色,肚子是橙色。宝宝偏爱某一个颜色,从中可以看出宝宝的某一方面的天性比较突出,比如:如果宝宝喜欢浅黄色,说明宝宝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色彩还可以用来给宝宝治疗疾病,比如:口吃,因为喉是浅蓝色,所以可以给宝宝穿浅蓝色的衣服,系浅蓝色的围巾,又因为口吃是缺乏安全感,所以可以给宝宝补充给人安全感的浅黄色,比如多给宝宝吃香蕉;发烧,可以用浅蓝色的毛巾滴几滴薰衣草精油冰敷额头。还有,色彩与情绪息息相关,比如:粉色和浅蓝色使人的血压降低,所以经常处于这两种颜色环境中的宝宝容易发脾气。
察颜观“色”,把握宝宝心灵晴雨表
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色彩之所以能影响人的行为,是因为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容易受情绪的支配。有专家指出,人的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具有红色、绿色、蓝色感受器,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敏感。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它能使人产生轻与重、活泼与忧郁、兴奋与沉静、疲劳与轻松等心理感受,直接操纵人的知觉、情感。色彩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人类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色彩之所以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绪,在于颜色源于大自然的先天的色彩,蓝色的天空、金色的太阳、鲜红的血液、黄色的香蕉……看到这些与大自然先天的色彩一样的颜色,自然就会联想到与这些自然物相关的感觉体验。这个原因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域、不同国度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对一些颜色具有共同的感觉体验。比如,红色给人以刺激、热情、积极、庄严、肃穆、喜气、幸福、奔放和力量等感觉,而绿色是自然界中草原和森林的颜色,有生命、永久、理想、年轻、安全、新鲜、和平之意,给人以清凉之感,蓝色则让人感到悠远、宁静、空虚等。
宝宝都喜欢绘画活动,绘画活动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实践,需要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宝宝的画带有自由性、梦幻性、率真性的特点,具有西方艺术大师梦寐以求的原始艺术特征。进行美术创造首先要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然后产生创造动机,再到意象的生成,最后才是动手,用一定的媒介塑造具有某种意义的形象。通过绘画,宝宝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色彩和线条挥洒心灵的故事,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宝宝的绘画作品,绘画会与宝宝的情绪和情感相伴,一同储存到他们的记忆库里。当这些情绪、情感延续或被再度唤起时,宝宝将会有再现他们周围事物的渴望。
色彩也正是宝宝绘画的兴趣点。一幅绘画作品离不开色彩的装饰,没有了色彩,宝宝就无法将自己眼中的世界表现出来。可以说,宝宝的色彩偏好就如同他内心小世界的晴雨表,无论是色彩斑斓的画面,还是色彩灰暗、单调的画面都能反映出宝宝们不同的心理情感。爸爸妈妈通过关注宝宝的色彩选择和运用,就可以窥见宝宝内心小世界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并能及时帮助宝宝疏导不良情绪,让他拥有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
案例
有一位幼儿园教师给宝宝欣赏了毕加索的两幅画《哭泣的女人》和《戴帽的女人》。第一幅画运用了冷色调,通过欣赏,宝宝联想到了冰山、战争、灾难、黑夜等,宝宝欣赏后的感觉是压抑、恐惧、伤心、痛苦等。第二幅画运用的是暖色调,通过欣赏,宝宝联想到了火、阳光、和平等,宝宝欣赏后的感觉是安静、放松、平和、温暖等。
还有一次,幼儿园教师组织春游,主题活动是《我眼中的春天》。在植物园游玩过后,老师让宝宝把自己眼中的春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多数宝宝画了红彤彤的迎春花、绿油油的小草和树叶、火红的太阳,颜色鲜艳,从而来表达春天的美丽。但也有个别宝宝画了黑色的被污染的小河、白色的地上的垃圾、灰色的被污染的空气。老师问这个宝宝:“你为什么这样画?”他说:“我的心情很难过。”老师又问那些用鲜艳的颜色画画的宝宝,他们回答说心情很高兴。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欣赏抑或是绘画,色彩的冷暖对比往往直接作用于宝宝的大脑,从而使宝宝产生不同的直观反应。
宝宝色彩偏好与性格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从色彩的偏好中解读宝宝,是我们了解宝宝内心世界最好的方法。有时候,我们可以从宝宝对色彩的选择中,窥见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重视和关注宝宝绘画中的色彩,就可以从色彩中发现宝宝的内心世界,并能及时帮助宝宝疏导不良情绪,让他拥有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
色彩是调节情绪的秘密武器
大自然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桃红柳绿、骄阳似火、金秋硕果、白雪皑皑,季节更替带来自然界的色彩变化,色彩变化带来人心理的感受和认同,心理的认同带来生理的接受,生理的接受又带来情绪的变化。可见,色彩与人们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和情绪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的神经,进而影响人的情绪心理。比如:家居设计非常讲究色彩与色调的搭配,有的色彩会刺激人的食欲,另外,宝宝性格的形成也受居住环境色彩的影响等。
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产生色彩的感觉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色彩的美感与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快感有极其强烈的关联,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的过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定的生理变化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一定的心理活动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变化,比如:在炎热的房间看到一幅蓝天白雪的图景,寒冷漆黑的夜晚橙色灯上吹飘起火一样的红绸。因此,可以说色彩是调节情绪的秘密武器。用好色彩,可以给宝宝传递积极的心理暗示。
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绪为何会受到色彩的影响?色彩不仅对人的心理有影响,对生理也不例外。有这样一份病史记载:一位平衡机能严重失调的患者,穿上红色衣服头晕,容易跌倒,穿上绿色衣服或蓝色衣服时,失衡状态就有改善。另外,在浅红色的房间内,人的脉搏加快,容易使狂躁的病人激动,扩大瞳孔。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变化,生理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随之有别。刚刚出生的宝宝,思维一片空白,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的神经细胞产生得快,补充得快,对一切都有新鲜感,他们需要简单的、强烈刺激的色彩。比如:0~3岁宝宝最钟爱的是红色和黄色,4~9岁幼儿最喜爱红色,9岁幼儿喜爱绿色。随着年龄愈近成熟,人的色彩爱好愈倾向成熟,逐渐向复色过渡,向黑色靠近。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增长,脑神经记忆库已经被其他刺激占去许多,色彩感觉就相应成熟、柔和起来。
其次,因色彩所具有的冷暖、轻重、软硬、前后、大小等的视觉感觉特质,和华丽、质朴、活泼、庄重、兴奋、沉静等的心理联想特质,又因各个不同色彩皆具性格特质和象征特质,色彩的应用在心理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后,运用色彩语言在心理干预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地使用万千色彩于实际,如环境、物品、服装,除了有条件在环境色彩布局上有意为之,更重要和简便的方法是局部的色彩展示,比如衣服颜色、用品颜色、书籍颜色、小纸片的颜色选取等。
粉红色是健康的象征,具有放松和安抚情绪的效果。有研究报告指出,在美国西雅图的海军禁闭所、南布朗克斯收容好动症儿童学校、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市青年之家、洛杉矶退伍军人医院的精神病房等处,粉红色安定情绪的明显效果都得到了验证。例如,把一个狂躁的病人或罪犯单独关在一间墙壁为粉红色的房间内,被关者很快就安静下来;一群小学生在内壁为粉红色的教室里,心率和血压有下降的趋势。又如:在粉红色的环境中小睡一会儿,能使人感到肌肉软弱无力,而在蓝色中停留几秒钟,即可恢复。
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性差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的性格。一般来说,客观而理智的人,只注意到色彩是否鲜明等,不杂有情感成分,那么这类人的情绪受色彩影响就小。而情感丰富的人,看见色彩,常常会想到与之有关联的事情,这类人的情绪受色彩的影响就比较大。
案例
今天,欣欣学习了色彩与心情的关系。走在回家的路上,欣欣问妈妈:“妈妈,你现在是什么颜色的心情?”妈妈回答:“我现在是五颜六色的心情,你现在是什么颜色的心情呢?”“我现在是温柔的心情。”欣欣高兴地说。
接着,欣欣又说:“妈妈,晚上我睡觉的时候你不要黑色心情,好不好?”妈妈想了一会儿说:“嗯……那你要我什么颜色的心情?”“我要你也是五颜六色的心情。”“那好吧,如果你不搞东搞西的,好好睡觉,妈妈的心情就会变得五颜六色了。”
“我知道了,我要是睡不着怎么办,你也要五颜六色的心情啊。”“你睡不着,你就闭上眼睛滚一滚也可以,但是不准说话了。”
“那好吧。那我要痱子粉,你不要黑色心情啊。”“行,妈妈主动记得拿,保证不会黑色心情了。”
欣欣高兴极了,没腔没调地唱着歌儿跑到前面去了。在欣欣的眼中,每一种颜色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心情,如:黑色是生气的心情,白色是难过的心情,五颜六色是高兴的心情,还有一种心情是温柔的。
最近,一到了晚上10点多,欣欣还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擦痱子粉,妈妈就着急烦躁了。由于晚睡不利于长高,所以到了那个时刻,妈妈准保会黑着个脸,锁着个眉头。有次到了11点,欣欣还在床上哇哇要这要那,气得妈妈呀,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如果欣欣问妈妈这时是什么颜色的心情,妈妈会气呼呼地说:黑色的!
昨天晚上,刷了牙洗了澡讲完故事玩完游戏听完孙悟空,妈妈主动拿了痱子粉给欣欣抹,她又好玩地在脚上乱搞了一通,终于睡下了。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
一会儿,欣欣说:“妈妈,我睡不着。”坐在电脑前的妈妈没好气地说:“睡不着你也不要说话,滚一滚就好了。”“妈妈,你现在是什么颜色的心情?”“妈妈现在是温柔的心情。”妈妈调整了一下烦躁的心情,温柔地说,“宝宝你快点睡啊。”
又一会儿,欣欣说:“妈妈,我……”“哎,说了不说话了,你怎么还说?”“妈妈,你现在什么颜色的心情?”“妈妈现在快要变成黑色心情了!”
“你说了不要黑色心情的!”“好,我不是说快要嘛,还没呢。我现在是灰色心情了,等下要成黑色了。你要睡了,我才是五颜六色的。”欣欣这才没声音了。
后来,妈妈一会儿听到欣欣起来喝了口水,一会儿听到她滚啊滚。再一会儿,没动静了。回头看,呼……欣欣终于睡着了。妈妈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色彩也是有情绪的。同时,利用色彩,我们也可以调节情绪。
另外,不同年龄的人对于色彩常有不同喜好,婴儿时期对于色彩的偏好是由于生理作用,随着年龄的渐长,联想作用便逐渐加大。如前所述,4~9岁的宝宝最爱红色,9岁以上的宝宝最爱绿色。还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对色彩的喜好及感受性也大不相同,这在他们的绘画和服装上都可反映出来,比如:南欧和热带的人喜好鲜明的色彩,而北欧和寒带的人喜好黯淡的色彩。
最后,人们对于颜色的感觉也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比如:在中国,红色是吉祥色;在古罗马,红色代表火星和战神,尤指古罗马最伟大的天堂之主朱庇特;而在非洲,如尼日利亚,红色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颜色。又如:古埃及人把金色当作太阳神“瑞”的象征,金色代表太阳,因而被用作象征王权与神圣的事物;古希腊人视金色为不朽的名声的象征。再如:基督教把蓝色作为“天后”——室女星的象征,而古希腊与古罗马人则认为蓝色象征爱情之神维纳斯。还有,绿色象征的事物经常是矛盾的,既象征嫉妒,又代表凯尔特的“祝福岛”,神话传说中,人死后灵魂可以穿过迷雾到达那里栖息。
小活动:用色彩画心情
活动目的:
(1)认识色彩是如何表现心情的,学会用色彩表现自己的心情。
(2)通过感受那些用色彩表现心情的画家作品,走进画家的世界,了解画家的经历,体会画家的心情,认识画家是如何用色彩表现心情的。
(3)体验色彩表现情绪的心理,感受色彩(绘画)表现作者内心的意义。
活动重点:学会感受绘画作品中色彩给人带来的情绪。
活动难点:感受不同的色彩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尝试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范画、铅画纸、颜色等多种工具。
活动步骤:
(1)看一看,想一想。看一看宝宝自己的作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用色彩表达心情的经历。同时看了宝宝的作品是否能够猜测到这些色彩表现出宝宝当时怎样的心情?
从宝宝的笔触中,我们能感受到有的作品是快乐的、跳跃的,画笔像在纸上跳舞,给人以阳光、鲜花、霓虹灯的感觉,看了比较愉悦;但有些作品的笔触是交织成岔,绕圈,画笔像在纸面上愤怒地、烦躁地、漫无目的地踱来踱去,给人灰暗、沮丧、烦乱的感觉,看了有不愉悦感。
(2)给宝宝看蒙克的作品《呐喊》,阐述自己在欣赏这张作品时的感受:“蒙克是表现主义画家,他注重用笔触、色彩、造型直接表现画家情绪。画面中红色扭动的晚霞、深色的行人后背、病态的人物肤色以及夸张的人物神态,无不给人以压抑、痛苦、恐怖的感觉。”
接着,挂出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星空》等):
说一说:让宝宝评价这些作品,揣摩梵高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画画的。让宝宝在认识著名画家的同时,感受如何用色彩表现心情。
看一看:把向日葵实物照片与梵高绘制的向日葵进行对照。让宝宝认识夸张的、冲动的、强烈的色彩表现画家抑郁而又快爆发的心理:旋转而扭曲的笔触下的向日葵叶子犹如一团团烈火在他心头燃烧。
画一画:先为宝宝播放电影《梵高传》片段,看看画家当时是怎样绘制这幅作品的。随后请宝宝用色彩临摹梵高的《向日葵》。
妈妈们,懂一点治愈系色彩
李嘉妈妈有一对中加混血的宝宝,她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个宝宝似乎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宝宝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总有一两种色彩早早需要“补仓”;给宝宝去童装柜台买衣服,款式再怎么新颖可爱,售货小姐也无法说服宝宝接受他“意料之外”的色彩。比如:李嘉妈妈的女儿,不喜欢红橙色,连橙色的袜子也不肯穿,她喜欢的色彩,第一是绿色,第二是紫色,李嘉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