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后,生存的诸多经历让他明白,人世间很多的事情,人们都难以预知。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贫困与富裕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才是这个社会自然运行的法则。在河东与河西的转变过程中,很多看似偶然看必然的细节往往左右着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或是社会运行的方向。
那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沟里人从广播里听到了在北京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消息。
会议告诉人们,此前“两个凡是”的原则已经被遗弃,权力的核心机关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定为了全会及往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会议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决定改革开放。
很多沟里人用狗咬狗来形容的当时来自权力重心的变动,但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自己敏锐的嗅觉,林枫已经觉察出了这次权力的变动必将对整个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即便这种变动并不会影响他的生活,但他还是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
他的转变来自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当万物复苏,春联来临的时候,他二哥将他叫到了身边。
“三子,将这袋莜麦给姑父送去吧!都借人家五年了……”
“可现在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呢!”
“留下的够用了!”
“好吧!”他点了点头,背上莜麦便踏上了去往常水村的路。
虽在一个沟里,虽相隔五里的山路,但梅花落与常水村却被几个山梁相隔,如果不特意交往,两个村落的人几年都难得一见。
告别二哥之后,林枫便扛上了那袋莜麦,爬上了半山腰。没有多久,梅花落被他远远的抛在了背后。遍地的绿苗点缀了苏醒的大地,悠悠的绿苗、归来的燕子盘旋在枝头的喜鹊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来临。春之美在于停下脚步慢慢的用心感悟,但对于任务在身的林枫,并没有心情去欣赏。此行是去还债的,这是二哥交代给他的任务,他必须办好。“都欠人家几年了,也不知道明姑父会不会抱怨还的太晚……”当这种心情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他也慢慢的接近了常水村。
山里的民风是那样测淳朴,以至于建村以为人们养成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习俗在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某些变化的时候,那里依然保存着纯天然的生活状态。被常水村人称作明家大院的明老太爷的宅邸坐落于常水村的最中央。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根本称不上大院,但当时的沟里人却视它为沟里最好的院落。整个明家大院由两个菜园和两个四合院组成。整个院落坐北朝南,依次排列为前后两院。前院是标准的四合院,东、西、北三个方向各有五间瓦房。由正门(也即南面的大门)进入之后,我们首先会有弯弯曲曲的小径通过菜园,菜园的尽头是一个别致的小亭子,过了小亭子之后一座别致的小桥将菜园和前院区分开了,显得错落有层次感。和菜园正对着的是整个明家大院的中心正房。这是由红松、落叶松搭建的五间木料瓦房。虽然年久失修,但透过屋檐上的彩绘和朱红色的柱子,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的恢弘气派与大气蓬勃。他充分的体现了修建着的气度与自信,代表了逝去年代里常水沟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正房的两边陪衬的是西、北两个方向的偏房。从东偏方上的杂草我们已经看出了年代的久远和主人的无心打理,而西偏房则以其崭新的面貌告诉我们也许之后的日子里会成为某人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