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中强调的“腰马合一”,是指躯干和下肢劲力联结贯通,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开胯”。当胯练开后,骶骨下插,人体总重心降低,下肢力量才能充分提升上来,躯干力量充分往下传导,使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也称之为“劲路”打通。沉坠力的关键在于裆劲下沉,才能双腿生根,发劲充足。腰裆劲的迅速变化,使手、臂、肘、肩、背、胸、腰、胯、腿都可以发出突如其来的爆发力,沉坠力训练的重中之重在于腰裆劲,内劲发于丹田。
在实战中要求上松下实,上盘松活,下盘稳固。在快速运动中,形成沉坠力的秘诀在于利用膝关节突然下降弯曲产生的失重感,在整体十分放松的前提下产生重力势能。到了技击的高境界,已突破沉坠力的约束,身体重心会根据实战需要灵活调节,身体姿势将逐渐站高,在迅速、飘逸、摇摆、晃动的身法腾挪变化中,能保持动态平衡,重心在两脚掌之间快速移动,抓住时机发出猛烈一击。
十字劲:十字劲是将沉坠力所凝聚的整体劲力向四面八方展开。三盘合抱,周身紧裹,双脚下碾,将突然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四面八方爆炸开,发劲像“周身不断放光芒一样”,穿透对手身体达到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十字劲不是抖弹之劲。在发十字整劲时,左撑右拉、上顶下沉、身体正直,以整体向攻击目标迅速靠近,利用全身高频抖动所产生的震荡波,以及自身体重前移的惯性,加上地面的反作用力才产生了复合爆发力。
缠丝劲:缠丝劲即螺旋劲,始于脚,主宰于腰,将十字劲回环、绕转、滚翻、缠裹而发出的螺旋形劲力。缠丝劲如同枪炮镗中的螺旋线,高速旋转中打出一定距离或者两人贴身零距离时的穿透力。道家认为,人身为一小宇宙,《黄帝阴符经》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看一看来知德太极图与银河系形状的对比,便知缠丝劲效仿星体运行不可阻挡般的威力。
缠丝劲有三种形式:S形、C形和CS形。S形,是指后天引先天,即两手之间似环抱着一个丹田大小的意想气球,称为“外丹田”(直径20~30厘米),在带动外丹田运转的同时,必先引动内丹田运转,此即为“后天引先天”。C形,是指左右手以内丹田为源头,在练拳时两手做正反C弧线运转,以带动内丹田运转,如八极拳的合手、小缠、大缠。CS形,是指左手作C形,右手作S形运转(或反之)。八极拳的闭地肘,就是以CS形两手的运转带动内丹田运转的。
三大劲力若单独使用,就达不到全身均整地发劲;三大劲力协同使用,身体才能在任何一个质点上产生同样的爆发力。
整体劲:三大劲力协同作用,就能做到全身均整地发劲;武术所有流派最终都要达到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上下内外协调一致,才能练出整体劲。
沉坠力、十字劲、缠丝劲虽然是武术内劲中主要的三大劲,但在实战中往往还需要更具体细微的劲力变化。因此,吴秀峰大师提出了十大劲别理论,更完善了八极拳的内劲理论体系。此外,整体劲还包含了速度与力量的训练,劲与势的互相转化,蓄劲与发劲的互动关系,以及内劲与意念的结合。
十大劲别:吴秀峰大师总结出的十大劲别(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都体现在攻防动作上。这里既有人体自身的运动感觉,也有内在能量的聚放变化。一些与技术结构对应的运动感觉,比如肌肉动力感、速度感、重力感、加速度感、方位感、节奏感等,在训练中具有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一些内在能量,比如爆炸力、惯性力、螺旋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挺力)、蓄力、惊力以及刹车力等的聚放变化都在实战攻防中相互配合。
劈挂掌的鞭梢劲颇具特色,八极拳界不少高手认为“八极加劈挂,神鬼都不怕”,除了掌握整体的撞击力外,还必须掌握鞭抽样的鞭梢劲,使内劲的发挥更加符合实战需要。
速度力量:与实战技能最相关的是技击的速度力量,它取决于人体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水平。速度力量包括起动力、爆发力、制动力。起动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内)最快地发挥出的肌肉力量;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内)以最大的加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制动力是指以较高的加速度朝相反方向运动的能。劈挂掌中向各个方向劈手的动作,是对起动力、爆发力、制动力十分巧妙的训练方法。
劲与势:劲,是指顺势而出的最大力量,特指在意念控制下,与呼吸动作一致的瞬间用力。势,是指物体的动态过程,是内劲的载体,没有势,劲就表现不出来。在运用内劲的散打攻防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势”,比如优势一方会“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在散打实战中,劲和势是相辅相成的,“挨着何处何处发劲,三盘连击”属于顺势发劲,发完劲要及时变势。避实就虚,以巧制胜,在声势、气势、攻势上都要争上风,倘能压住敌势(即“夺势”),就是以身欺人,过步夺势,如能直逼其根节,就比较容易得手。
在开门八极的主动进攻时,有一种打法是用身体撞开,用手或前臂钩开对方防守的门户,即所谓“硬开门”,在攻势上始终争取抢到主动权。功夫好的,甚至能直接突破对手的防守姿势,不招不架、挨傍挤靠,将对手撞翻在地。
在开门八极的防守反击时,是让对手以为有机可趁,大胆地发劲进攻,而我方采取引进落空,顺其势、化其劲、借其力,使对方劲力偏离身体,我方趁势发起反击。
蓄劲与发劲:在实战中要发内劲,即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在发劲时需要抓住对手破绽和心理变化临界点,不但要掌握好蓄劲与发劲的时机,还要考虑与对手的互动关系,针对对手技战术的变化而变化。练内劲能在散打中提高实力和战斗力,而在训练中把握好与对手的互动关系,才能上升到更高的技战术境界。
内劲与意念:内劲训练须内存八种攻防意念,即警、慌、狠、毒、猛、烈、神、急,这八种意念还须巧妙结合,精心修炼。
警,是指高度的警觉意识;慌,是指在慌乱中处变不惊,激发求生意识;狠,是指凶狠、凌厉的意识;毒,是指残忍毒辣、不留情面的意识;猛,是指勇猛,势不可挡的意识;烈,是指强悍暴烈的意识;神,是指反应神速,迅速洞察对手,还能非同常人地不怕伤痛,继续顽强拼搏的意识;急,是指动作迅速,如爆炸般急发而出的意识。
(2)一动无有不动以人体丹田部位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发出,任何方向都要有劲力存在,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劲力与之相对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六面整体浑圆力,劲力均整。这时全身就处在“一动无有不动”的状态,即使用手指一点的微小之力,亦是均整之力,亦是从丹田处向各个方向炸开之力。
八极拳马步,两腿同时发力,支撑腿也发力。
①支撑腿不发力:以拳击的右直拳为例,前腿起到支撑作用,重心从后脚移到前脚,基本是后腿蹬地的力,转腰、送肩再到拳面。
②两腿平均用力:八极拳马步的发力是两腿平均用力,力发八面,犹如举重时两腿突然蹬地发力,等于比拳击式的直拳多了一条发力腿,这对于由下而上地发更大的力,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③均整平均力:静态下的马步使身体保持均整平均力,两脚掌接触地面,两脚跟落下着地,两腿腓肠肌同时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做好脚步移动和多次发力的准备。不拔跟,是为了“守中”,使两腿力量均匀分布。在马步突然变弓步、马步碾跺出招时,全身任何一点力量仍然平均分布,即所谓力发八面。移动时脚跟离地,移动后脚跟仍然必须迅速落地,保持左右上下对称的动作。因此,八极拳马步最容易掌握,也是训练内劲的捷径之一。
拳击式直拳发力属于抛射、蹬地、转腰、送肩的突然关门动作,催力后才发出整体力,与传统武术要求的身体中正、一动无有不动、力发八面的发劲方式有着本质区别。传统武术的发劲若不经击靶训练就难以形成穿透力,难以在实战中捕获移动的目标。
在尚未掌握高境界的内气配合以前,掌握八极拳跺碾步是产生巨大内劲的捷径之一,因为两腿的肌群经过用力的震脚跺地、猛碾脚跟的训练,将大大增加爆发力。经过八极马步结合跺碾步系统训练后,两腿肌群会形成自动化的“听劲”,一遇到对手就会同时螺旋碾转,无意识地带动身体挤撞对手,拔其重心,这也是许多没有掌握内劲的散打选手遇到八极拳选手时会出现两腿无跟、重心发飘的主要原因。
八极拳的中距离实战中“臀部动作”十分关键,八极拳跺碾步主要是臀部动作,有以下几种配合:身体重心不在两腿间移动时,臀部左右移动;原地站立和移动时,臀部处于支撑面上方的对称姿势;身体重心转移时,转动臀部;身体重心转移时,不转动臀部,以及各种臀部组合移动。只有躯干动作和臀部移动配合得好,才能保证在攻防实战中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马步可变半马步、弓步和虚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极拳的两仪桩,“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八极所有内劲的力量之源。
在实战中,根据临场态势,两仪桩的马步可变半马步、弓步和虚步。在这几种主要步型转换下,人体会产生因身法变化带来的身法力与势能,这意味着从两仪中可产生非常多的技术动作。实战时,要根据对手的动作变化形成动中应变的条件反射,发挥出平时所掌握的攻防技术去攻击对手,或破坏、化解对手的进攻。
马步的过渡状态是中步。从实战基本姿势到马步撑拳,中间有个非常关键的过渡动作,要求两脚掌着地,脚跟均稍微离地,后腿膝关节对着前方,不能外翻,两腿重量平均分布,然后两脚突然朝攻击方向碾跺发劲,两腿同时发力。
提膝顺髋求其中,就是指不偏不倚的均衡状态,所以出腿技术的关键是提膝送胯,要用大量时间练习巩固,使提膝达到最高点,送胯也到极限,身体保持基本正直,稍微随动作后仰,提膝动作要利用腰腿与背部的肌腱、韧带与肌肉的弹性自然弹回。
(3)八极内劲的进阶规律训练八极内劲,历代前辈总结出“六练二要”的科学进阶规律,它既是自身武艺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生修养不断完善的过程。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避拨;三练寸接寸拿寸出人;四练自由架势懒龙卧;五练五脏行内气;六练筋骨皮肉合;七要恪守正顺开;八要尊师与仁义。
八极内劲功夫的高低可分为“明劲”、“暗劲”和“化劲”三个层次。
明劲要求力透八方极远,发则发透,不发则柔,一动无有不动。此时内气已通小腹,打通任督二脉,胎息初成,但内气尚未打通奇经八脉,机体还不具有触之即发的本能感应力。打拳时的性格表现为有攻击欲、有疯魔劲、有野性,主要用跺脚来增加力量。精神气质上表现为深沉有内涵,不怒自威。
暗劲没有明劲那种气势逼人和发如炸雷的外形,用力沉稳,外柔内刚,用意不用力,内气比明劲阶段更加充盈,初步打通奇经八脉,形成了一触即发的本能感应能力,可将劲力渗透到对手体内,以破坏其内脏组织。暗劲练习动作的幅度要小,步法多用拥搓步,少用跺脚。学暗劲阶段可以结合研究养生之道,开始懂劲,懂得劲力的性质与运用时机,能感受到中和是孕育内劲的最佳状态,对中庸之道产生切身体悟,善养浩然之气。
化劲不受步法和套路连贯动作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体内各种劲力之间的转换十分流畅,身法灵活,随心所欲,以极小的动作幅度也能产生巨大的内劲威力。内气比暗劲阶段更为充盈,完全打通奇经八脉,冲空中脉,体悟拳道即天道。由于动作规范到最佳状态,看似很轻的攻击动作,便能意到力至。学化劲阶段在单练时,移动步法由慢到快,在不停地移动中进行发劲,做到气沉丹田,收腹提肛,内撑外圆,内外合一。
实战中的化劲则体现出借力打力、巧妙化解、顺势而为,打人潇洒自如,可以控制对方倒地的姿势、击打的部位、击打的力度。平时为人豁达、恬淡、平和、圆融,与人善处。
.散打的要领散打的拳法引进了西洋拳击中的拳法;散打的腿法吸收了传统武术中几种常用的腿法;散打的摔法则吸收了中国式摔跤中的快摔法。因此,散打的搏击技术既继承了传统武术的精华,舍弃繁复的武术套路,直接进行攻防训练,又利用了手靶、脚靶、器械等现代训练手段,使训练效率大为提高。
(1)“六大开”搏击技术散打一旦运用“六大开”理论,通过内劲的训练,就能巧妙地得到整合,形成带内劲的现代散打。六大开是指顶、抱、单、提、胯、缠六种不同的发劲形式,它们既是发劲形式,又是攻防武器,在散打实战中往往把六大开中的两个动作组合起来使用。
)顶:是指向前攻击的劲。人体的头、手、肩、肘、胯、膝、脚、臀八个不同部位,无论哪一部分直接平行地触击对方的劲均为顶,一触即发,在身体任何一攻击点接触对方,就要火药爆炸般迅速地发出爆炸力。
)抱:是指运动中全部内收里合的力,表现形式为拦、采、截、空、夹、接、抱腿等,是散打防守中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从外向内的攻击方法。
)单:是指单掌或双掌、拳与腿的弧线形的攻防动作,单的运动形式不定,虚则为引,实则为攻,上下变化莫测,类似鞭子抽击。
)提:是指主动向上的引力和攻击路线,通常以牵动、破坏对方重心为目的,也是手、肘、膝、脚四个部位的攻防动作。
)胯:是指运动中手臂与膝胯配合的横向发劲,多用于摔打,所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胯部转动都称为胯。
)缠:是指纵向螺旋力与横向旋转力结合后的变化,发劲路线为螺旋形,通常是用双手配合擒拿住对方的反关节动作,达到擒住或制服对方的目的。在近距离搏斗中,用于手臂的缠绕,争取内围的有利姿势,前臂的缠法也是接腿摔的主要技术。
(2)中近距离为主为了提高散打对抗的观赏性,最好保持中远距离。因此在学习散打时,首先必须系统地进行中远距离的拳击训练,以形成控制距离的能力,形成规范的直拳技术,接着再学习腿法和摔法。在中近距离上,现代散打吸收了八极拳的中近距离打法,如贴身短打、挨傍挤靠、三盘连击等特点,以减少出现贴近后只会主动去弯腰抱脚而缺乏近战技术的被动局面。
而中近距离上的实战则是最见功力的,对抗也最激烈,击倒对手的可能性也最大。
贴身短打,是指主动贴近对手,进行近距离搏斗的意思。
挨傍挤靠的挨,指靠近、贴近对手;傍指贴着对方身体,使之难以对我用重拳进攻;挤,指紧贴对手时,用力推离对方身体,挪离原来位置,使之重心产生摇晃,心生恐惧;靠,指实施靠挂,将身体重量压挂到对手身上,使其行动不便,增加体力消耗,然后突然发力,用自己的胯、肩、胸等部位击打对手。
三盘连击,是指向对手的上中下三盘的主要目标发起连续进攻。(3)重视迎击技术在结合内劲的散打实战中,进攻与防守是一对辩证关系,防守后必然要反击,防守反击是在进攻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要精通的较高级的技术,要有丰富的预见性,才能“后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