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草堂,扑面而来的绿,绿,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草堂是绿的天地,那绵绵的绿,那浓浓的绿,那浩浩的绿,使人很容易想到“森林公园”这个词儿,事实上,草堂就是一个森林公园,一个植物园,多种珍奇树木和多种花卉熔于一炉,相生相伴。森林公园也罢,植物园也罢,其主色调是绿。绿则清。这里别有一番风光,绿的天,绿的地,清气充盈,幽绕其间。
走进草堂,方知草堂之大,大得令人吃惊。从南大门进草堂,要走过一段长长的竹树掩映、红墙相夹的花径,打这儿经过,像探古寻幽似的,仿佛在历史的隧道中行进。整个草堂是由建筑、园林、景点组成的,古朴典雅,扑朔迷离。掩映在竹树丛中的茅屋景区,充满着田野气息,与大自然连为一体。与草堂相邻的草堂寺,无疑拓展了草堂的视觉空间,是草堂景观的延伸。还有那浣花祠、梅园,使草堂显得宏阔而多姿,清丽而深邃。至于梅园中的“待雪苑”,则是“园中园”了。曲径通幽,小路萦回。草堂内是听不到噪音,也听不到喧嚣声的,似乎远离城市,很静,很静,静谧得让人神思飞扬,仿佛听见杜甫吟诵着他的得意之作。胜景何处是,此地堪静幽。置身于此,你难道不会有一种静幽幽的感觉吗杜甫是受人崇敬的,在草堂,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无论在何处,他总是那样忧国忧民,在“三吏”“三别”里,他那颗忧国忧民之心清晰可见。惟其如此,杜甫才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似高山,似沧海。杜甫在草堂只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而作为文化圣殿的草堂是不朽的。杜甫在寓居草堂期间,共作诗二百四十余首,胸中波澜汇聚于笔底,万物风情跃然于纸上。这些诗作与杜甫的全部创作一脉相承,互为呼应。杜甫与草堂是连在一起的,而草堂也就成了人们情感所系的地方。杜甫为历代诗人所推崇,他们寄情于草堂,写出一篇篇吟咏草堂的诗文。草堂也牵引着历代画坛大师,把对杜甫的崇敬化作一幅幅诗韵盎然的墨宝。岁月移,情无限。是啊,一个一生漂泊不定,忧国忧民,一个一生都在写诗,留下瑰丽诗史的诗人,又怎能不受到人们的崇敬!一切源于其诗。“三吏”“三别”,何等的切中时弊,何等的忧国忧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等的奇思妙语,何等的人文关怀。一座诗歌筑起的草堂,历经千年而不衰,挺立在巴山蜀水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一座诗歌筑起的草堂,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经年累月,游人如织,脚步轻轻,赞叹声声。胜景何处是,此处藏幽情。置身于此,你难道不生出一种情幽幽的感觉吗“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我默诵着朱德题书的匾联,在暮色弥漫之时,匆匆走出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