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被透支
在印度洋海岛上,有一种红嘴的鸟,嘴的颜色深浅决定了它在异性眼里受欢迎的程度。那些一心想让自己变得更受异性欢迎的鸟,必须调整体内的胡萝卜素。研究表明,胡萝卜素是促使颜色变红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鸟体内免疫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异性鸟眼里,深度红嘴的鸟是鸟中精英,因为它有足够的胡萝卜素。尽管生物学家证明有很大一部分鸟是打肿脸充胖子,事实上把太多的胡萝卜素集中到嘴角的颜色装饰上会削弱体内正常的免疫能力。为了异于同类,在竞争中取胜,有些鸟甚至于红“嘴”薄命。
此外还有一个故事:一位中文专业的博士在某地找工作,他奔波多日却一无所获。万般无奈,他来到一家职业介绍所,没出示任何学位证件,以最低的身份做了登记。很快他被一家图书公司录用了,职位是文字校对。不久,老板发现这个小伙子的能力非一般校对人员可比。此时,他亮出了学士证书,老板给他换了相应的职位。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觉这位小伙子能提出许多有关选题策划、编辑方面的有独特见解的建议,其本领远比一般大学生高明,此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立刻提拔了他。又过了半年,老板发觉他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选题策划方面的难题,在老板的再三盘问下,他才承认自己是中文专业博士,因为工作难找,就把博士学位瞒了下来。第二天一上班,他还没来得及出示博士证书,老板已宣布他就任公司副主编。
一个人要懂得生命的迂回,在没有机遇时要善于储蓄,而不可把自己看得过重。生命不能被透支,适当地保存生命的价值非常重要。而那些红嘴鸟,只凭一时的勇气来展示自己,一不小心就透支了生命。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红嘴鸟一样,忽视了生命的能量正被我们的无知和幼稚一点点地消耗,过早地耗费了生命的资源。透支了生命,就会把整个人生输掉。
其实,循序渐进的生活方式对一般人来说是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像一条河流一样,在遇到山石的阻挡时,懂得迂回而过,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一辈子只要干好一件事
有一位女作家被邀请参加一个聚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年轻的男作家。她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和。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产生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
“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家吗?”
“是的,先生。”
“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一两部?”
“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
男作家认为此话更加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
“我只写了一部。”
男作家有些鄙夷地说:“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部小说叫什么名字吗?”
“《飘》。”女作家平静地说。狂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
这位女作家名叫玛格丽特·米切尔,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现在,我们都知道她的名字,但那位自称出版过339部小说的作家的姓名,已经无从考查了。
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这一辈子就没有白过,人们就会记住你,你干好的这件事也会成就你。一辈子如果干了许多可有可无的事,而不能专注于一件事,其实对于生命而言,那只不过是在原地转圈而已。正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篇幅的长短来衡量一则寓言的价值与分量,我们也不能以“数量”来简单地量化我们的人生价值。
思想决定人生
有一天,一位教授带着学生划船出游。当船行到湖中央时,他问学生:“有一种东西,跑得比光速还快,瞬间就能穿越银河系,到达遥远的地方……这是什么?”
学生们争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思想!”
教授满意地点点头:“那么,有另外一种东西,跑得比乌龟还慢。当春花怒放时,它还停留在冬天;当头发雪白时,它仍然是个小孩子的模样。那是什么?”
学生们一脸困惑,答不出来……
“还有,不前进也不后退、没有出生也没有死亡,始终漂浮在一个定点;谁能告诉我,这又是什么?”
学生们傻了眼,面面相觑……
“答案都是思想!它们是思想的三种表现,换个角度来看,也可比喻成三种人生。”教授望着聚精会神的学生,继续解释道:
“第一种是积极奋斗的人生。一个人不断力争上游,对明天永远充满希望信心,这种人的心灵不受时空限制,他就好比一只射出的箭矢,总有一天会超越光速,驾驭万物之上。
“第二种是懒惰的人生。他永远落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捡拾他人丢弃的东西,这种人注定会被遗忘。
“第三种是醉生梦死的人生。当一个人放弃努力、苟且偷安时,他的命运是冰冻的,没有任何机会来敲门,不快乐也没有所谓的痛苦;这是一个注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壳漂浮于海中,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也不在梦境里……”
对懒惰的人来说,成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败就是他的写照;对积极上进的人来说,成功是上天对他的褒奖,幸福是他的归宿。
为生命点亮一束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空袭伦敦,一位年仅10岁的英国少年不幸被炸死。少年的母亲怀着悲痛的心情,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座墓,并立下了墓碑,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英国小说家罗伯斯听到这个故事后提笔疾书。很快,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几天后,文章发表了。故事转瞬便流传开来,好像希望的火种,鼓舞着人们为胜利而执著前行。
许多年后一个大学生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这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几家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随一个科普小组去非洲扶贫。
“非洲那里闹传染病,怎么办?”
“那里万一发生战争,怎么办?”
面对亲友们苦口婆心的劝说,这位大学生坚定地回答:“如果黑暗笼罩了我,我绝不害怕,我会点亮自己心灵的蜡烛!”
大学生怀揣着希望去了非洲。在那里,大学生和同伴们不懈努力,用他们那点点烛光,终于照亮了一片天空,他们也因此被联合国授予“扶贫大使”的光荣称号。
为生命点亮一束烛光,这样我们就能在黑暗里找准人生的方向。生命的烛光总是在心灵之火开始燃烧的时段被引燃,生命也就开始发光了。
在挑战中见证生命价值
派蒂·威尔森在年幼时被诊断出患有癫痫病。她的父亲吉姆·威尔森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有一天,戴着牙套的派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但我担心病会中途发作。”
她父亲回答说:“如果你发作,我也知道怎样应付。我们明天就开始跑吧。”
于是,十几岁的派蒂就这样与跑步结下了不解之缘。和父亲一起晨跑是她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光。跑步时,派蒂的病一次也没发作过。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她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爸,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父亲替她查阅吉尼斯世界纪录,发现女子长距离跑步的最高纪录是80英里(约128千米)。
当时,正读高一的派蒂为自己订立了一个长远的目标:“今年我要从橘县跑到旧金山(640多千米);高二时,要到达俄勒冈州的波特兰(2400多千米);高三时的目标在圣路易市(3200多千米);高四则要向白宫进发(4800多千米)。”
虽然派蒂的身体状况与他人不同,但她依旧满怀热情与理想。对她来说,癫痫只是偶尔给她带来不便的小毛病。她并不因此消极退缩,相反,她更加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
高一时,派蒂穿着上面写有“我爱癫痫”的衬衫,一路跑到了旧金山。她父亲陪她跑完了全程,母亲则开着旅行拖车尾随其后,照料父女两人。
高二时,她身后的支持者换成了班上的同学。他们拿着巨幅的海报为她加油打气,海报上写着:“派蒂,跑啊!”但在这段前往波特兰的路上,她扭伤了脚踝。医生劝告她马上中止跑步:“你的脚踝必须上石膏,否则会造成永久的伤害。”
她回答道:“医生,跑步不是我一时的兴趣,而是我一辈子的至爱。我跑步不单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要向所有人证明,病人同样可以跑马拉松。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跑完这段路?”
医生表示可用黏合剂先将受损处接合,而不用上石膏。但他警告说,这样会起水泡,到时会十分疼痛。
派蒂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派蒂终于来到波特兰,俄勒冈州州长还陪她跑完最后1英里(约1.64千米)。一面写着红字的横幅早在终点等着她:“超级长跑女将,派蒂·威尔森在17岁生日这天创造了辉煌的纪录。”
高中的最后一年,派蒂花了4个月的时间,由西海岸长跑到东海岸,最后抵达华盛顿,并接受总统召见。前后花了4个月的时间,她告诉总统:“我想让人们明白,癫痫病患者与一般人无异,也能过正常的生活。”
要想炼就真金,必经烈火熔炼;要想采得灵芝,须攀悬崖高峰;要想铸就宝剑,就得千锤百炼;要想见证生命的价值,抢占生命的制高点,就得勇敢地挑战生命。
生命的滋味
相信看过伊朗影片《樱桃的滋味》的人,都会被其情节深深打动。剧情大致是这样的:
巴迪先生驱车走在一条山间公路上,他神情从容镇静,稳稳地操纵着方向盘。他要寻找一个帮助埋掉他的人,并付给对方20万美元。一个士兵拒绝了,一个牧师也拒绝了,天色不早了,巴迪先生依然从容镇静地驱车在公路上寻觅。这时他遇到了一个胡子花白的老者,老者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我年轻的时候也曾想过要自杀。一天早上,我的妻子和孩子还未睡醒,我拿了一根绳子来到树林里。在一棵樱桃树下,我想把绳子挂在树枝上,扔了几次也没有成功,于是我就爬上树去。那时,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树上挂满了玛瑙般晶莹饱满的樱桃。我摘了一颗放进嘴里,真甜啊!于是我又摘了一颗。我站在树上吃樱桃。太阳出来了,万丈金光洒在树林里。涂满金光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摆,满眼细碎的亮点。我从未发现林子这么美丽。这时有几个上学的小学生来到树下,让我摘樱桃给他们吃。我摇动树枝,看他们欢快地在树下捡樱桃,然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看着他们的背影远去,我收起绳子回家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自杀了。生命是一列向着一个叫死亡的终点疾驰的火车,沿途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值得我们留恋。”
夜幕降临了,巴迪先生********,熄灭了手中的烟,走进黑暗中。夜色中,只看到车灯的一线亮光,然后是无边的、长久的黑暗……
天亮了,远处的城市和远处的村庄开始苏醒,巴迪先生从洞里爬出来,伸了个懒腰,站在高处远眺。
……
曾经有人问过欲放弃生命的人,问他体验死亡的感觉如何。他说一直在昏迷中,没觉得怎么痛苦。倒是出院的那天,看到阳光如此的明媚,外面的世界如此新鲜,大街上姑娘们穿着红格呢子裙,真是可爱。长这么大第一次发现世界是这样的美好。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感受世界的那颗心不同而已。
生命的滋味如果不用心去品尝,到死都不会知道它是什么味道。其实,就算生命浸泡在苦难中,它的味道依然是美好清香的,我们不能让苦难的苦涩淹没了生命的芬芳。
超越生命的爱
在一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小白鼠中,有一只雌性小白鼠,左前肢腋下长了一个绿豆大的硬块,便被淘汰下来。
十几天过去了,肿块越长越大,小白鼠腹部也逐渐大了起来,活动显得很吃力。这可能是肿瘤转移产生腹水的结果。一天,研究人员突然发现,小白鼠不吃不喝,焦躁不安起来。他们想,小白鼠大概寿数已尽,就转身去拿手术刀,准备解剖它,取些新鲜肿块组织进行培养观察。正当研究人员打开手术包时,被一幕景象惊呆了。小白鼠艰难地转过头,死死咬住自己拇指大的一块肿瘤,猛地一扯,皮肤裂开一条口子,鲜血汩汩而流。小白鼠疼得全身颤抖,令人不寒而栗,稍后它一口一口地吞食将要夺去它生命的肿块,每咬一下,都伴着身体的痉挛。就这样,一大半肿块被咬下吞食了。研究人员被小白鼠这种渴望生命的精神和乞求生存的方式深深感动了,收起了手术刀。
第二天一早,研究人员匆匆来到它面前,想看看它是否还活着。让他们吃惊的是,小白鼠身下,居然卧着一堆粉红色的小鼠仔,正拼命吮吸着乳汁,数了数,整整10只。小白鼠的伤口已经停止了流血,左前肢腋部由于扒掉了肿块,白骨外露,惨不忍睹,不过小白鼠精神明显好转,活动也多了起来。恶性肿瘤还在无情地折磨着小白鼠。研究人员担心的是这些可怜的小东西,母亲一旦离去,要不了几天它们就会饿死的。
这一天不幸来到了。在生下仔鼠21天后的早晨,小白鼠安然地卧在鼠盒中间,一动不动了,10只仔鼠围满四周。研究人员突然想起,小白鼠的离乳期是21天,也就是说从今天起,仔鼠不再需要母鼠的乳汁,可以独立生活了。面对此景,他们被感动了。
母爱到底是什么呢?孟郊这样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孟郊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母爱是博大的,她的博大足以和日月齐辉,同时母爱又是细微的,细微得犹如慈母手中那段纤纤丝线——博大与细微在母爱这里找到了最好的契合点。面对母爱,任何语言似乎都是苍白的;面对母爱,任何艰难困苦都是不堪一击的。
爱延续了生命
航行在大西洋的一艘客轮上,有一对普通的旅客:父亲正带着他的女儿去看望远在美国的妻子,一家人准备团聚了。
一个风平浪静的早上,父亲正一边欣赏海面上的风景,一边用腰刀给女儿削苹果。船突然剧烈地摇晃,男人摔倒了,刀子扎进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嘴唇变得乌青。
女儿被这意外的变故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住父亲,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拿开刀子,慢慢地爬了起来。
轮船还有两天就要到美国了,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吹小口琴,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上飞翔的海鸥,仿佛一切如常。小女儿也并没有注意到父亲的脸色在渐渐地变得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的忧伤。
轮船靠岸的头天晚上,父亲来到女儿的房间里,轻轻地握着女儿的手说:“明天见到妈妈了,请告诉妈妈,我比任何时候都爱她。”
女儿眨着眼睛好奇地问:“可是我们明天就可以见到妈妈了,你为什么不自己亲口告诉她呢!”
他无声地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前深深地吻了一下。轮船终于靠岸了,女儿一眼就看见了正在岸边人群里等待着的母亲,她快乐地大喊大叫:“妈妈!妈妈!我们在这儿呢?”
女儿正准备回头招呼自己的父亲,却突然听见身后一片惊叫,她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在地上,胸口喷出一股股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