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巴菲特投资史上的又一次大手笔,而如此大规模地投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在美国的股市上还是第一次。巴菲特为什么下如此大的赌注去投资可口可乐公司呢?或许这跟他的投资理念、经营风格有很大的关系。自从1987年股灾以来,巴菲特就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投资策略,一直倡导要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可口可乐从1987年到1990年间,业绩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股票年平均增长率连续创新低,这让巴菲特看到了目前可口可乐公司的情况正处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购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对于两家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巴菲特在投资一个项目时,总是以永恒价值为投资理念。巴菲特看到了可口可乐潜在的价值后,做出了他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决定,而在购买之前,巴菲特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来对其利弊进行衡量。在1988年末和1989年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巴菲特秘密地逐步下达买入指令。在完成了对可口可乐公司10亿多美元的巨额投资之后,此事轰动一时。巴菲特的投资也使他成为可口可乐最大的股东,与美国参议员山姆·南恩、娱乐业投资大亨赫伯特·阿伦、棒球俱乐部前部长彼特·尤伯罗斯等人共同成为董事会成员。
巴菲特成为董事会的成员,可口可乐的总裁基奥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他是一位既了解情况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董事,他对全球注册商标的内在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首次投资就达到了10亿多美元,在1994年又一次追加投资,这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所拥有的可口可乐股份超过了1亿股,其实按照分股比例可以达到2亿股份。而巴菲特在可口可乐公司最不景气的时候,却巨额投资可口可乐的股票,这除了基奥出色的个性魅力对他的吸引外,更多的是他对可口可乐公司内在潜力的分析和研究。
巴菲特就大家对他有内部消息的异议再三声明,他投资可口可乐股票只不过是对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新闻报道、商贸报告做了细致地分析,而这是大部分股东都能做到的事情。
巴菲特认为,最好的企业都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利用大量资金取得非常高的报酬率的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况且,可口可乐公司就是这样的企业,所以巴菲特投资了可口可乐。
巴菲特名言
人不是天生就具有这种才能的,即始终能知道一切。但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有这样的才能,他们懂得寻找和精选世界上被错误定价的赌注。
——巴菲特
如果你是池塘里的一只鸭子,由于暴雨的缘故水面上升,你开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上浮。但此时你却以为上浮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池塘。
——巴菲特
7.投资股神与邮报女王
For corporate ownership of people, this is the idea our company shareholders should have. The academic definition of risk is a bit ridiculous, and even a bit ridiculous,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Beta theory, if a stock price is relativelythe magnitude of the decline in the broader market higher, like in 1973 to buy shares of Washington Post as the risk than the original high price even higher, so if someday someone is willing to low price the entire company to sell it to you, you will think that such a risk is too high, and rejected it?
In fact, the real investors like fluctuations have had a chance to Benjamin. Graham explained in the eighth chapter of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a book, he refers to the theory of Mr. Market, Mr. Market every day in front of you, as long as you are willing to buy or sell from him you investment, as long as he starts the more frustrated, more investors have the opportunity, as long as the greater market volatility, the ultra—low prices on the more opportunities there will be in some good company,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this low—cost promotions will be investors as its harmful for investors, you can completely disregard for his presence, o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foolish behavior.
——摘自1993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对于企业的所有权人,我们认为这是企业股东与生俱来就应该有的想法,不得不说的是,美国学术界对于风险的定义着实让人感觉离谱,例如根据测试的理论,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相对于大盘下跌的幅度更好,就像在1973年购买华盛顿邮报股份时一样,其风险比原来高股价时还要高很多,那么要是哪天有人希望用极低的价格将整个公司都出售给你时,你是否会因为风险过高而拒绝呢?
其实,真正的投资者大多喜欢波动,因为,没有波动就都没有机会,格雷厄姆早先就引用了市场先生理论,在他看来,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在你面前,只有市场先生越沮丧,投资人便越会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这是因为市场波动的幅度越大,那些超低的价格就越有机会出现在一些优秀公司身上,很难想象这种低价的优惠幅度会被投资人看成对其不利,对于投资者而言,你完全可以做到无视于他的存在或者利用好这样近乎愚蠢的行为。
投资解读
巴菲特和凯瑟琳不仅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在工作之外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从加入《华盛顿邮报》以来,巴菲特来华盛顿的机会越来越多,与凯瑟琳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在共同的事业追求中,他们在生活和人生追求上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巴菲特一生中有很多亲密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大多来源于工作。巴菲特能够取得凯瑟琳的信任,就在于巴菲特成了她真正的私人投资顾问。每次巴菲特到华盛顿之前,都会把事前准备好的公司年度报表以及分析数据带上,以方便到公司董事会议上讨论。在工作之余,巴菲特会帮助凯瑟琳进一步分析这些文件,教她如何从公司财务报表中看到商机。在休闲之余,巴菲特会邀请凯瑟琳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或者打网球、游泳。
巴菲特不管是在股市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是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具有极度感染力的热情。当凯瑟琳被巴菲特的个人热情感染的同时,外界却正盛传着巴菲特通过讨好凯瑟琳试图操控《华盛顿邮报》的谣言。巴菲特和凯瑟琳都是极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更有可能被那些有企图的人所利用。但是,他们无论是在商场上还是在对待生活态度上,都是光明磊落的人。他们之间的友谊并没受到外界谣言的影响,而且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巴菲特不想拿走《华盛顿邮报》的任何东西,他只是协助凯瑟琳将公司越办越好。
对凯瑟琳来说,巴菲特耐心又细致,知识广博而又不失风度,特别是在企业经营和投资上给她的建议和指导,更是使她受益匪浅。
1974年,在一次董事会会议上,巴菲特把股票回购机制引进到了《华盛顿邮报》上来,当时各大股东认为巴菲特是疯了,连凯瑟琳也对此感到不解——自己花钱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公司如何发展?在当时的投资环境中,只有少数几家大公司实行股票回购,很多公司根本不适合这么做。那么,尚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华盛顿邮报》是否适合实行股票回购呢?绝大部分股东认为行不通。他们说:“《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正在上扬,而且投资者的热情非常高涨,如果《华盛顿邮报》现在出面回购股票,公司利益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巴菲特则对公司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解说和剖析:“股市的整体增长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股增长率。”他一再强调:“虽然《华盛顿邮报》的股价正在上涨,但是与公司的实际价值相比,股价还处于低位,未来的发展空间还会很大。如果这个时候低价收回股票,那么《华盛顿邮报》就可以从股市中取得更大的利益。”
巴菲特要求每一个人只需要买回1%的股票,就能拥有更多的股份。但股东们还是不理解,不明白自己发行的股票为什么还要让自己来购买呢?巴菲特没有放弃,经过多次私下的交流和论证,最终说服了凯瑟琳。凯瑟琳支持巴菲特的决定,以致其他股东认为凯瑟琳失去了判断力。在凯瑟琳试图运用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向股东们解释时,不但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引起了股东们更大的反感。当凯瑟琳发现这些股东用各种理由来推脱时,干脆直接说:“你们去问沃伦·巴菲特吧,他会告诉你们一个完美的答案。”
这一事件表明凯瑟琳十分信任巴菲特,这也是他们友谊存在的基础。
当《华盛顿邮报》发展成为当地第一大报社的时候,凯瑟琳也面临着她事业道路上最大的一次打击。为了减少开支,凯瑟琳决定削减工人,把对工人的控制从印刷工会中夺回来。不料,反而导致了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甚至有的工人开始砸毁机器,毁坏厂房。尽管凯瑟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了这一局势的恶化,但是,这时《华盛顿之星》趁机挖走了《华盛顿邮报》的广告人才。
《华盛顿之星》是《华盛顿邮报》市场上最大的对手之一。在这紧要关头,即使工人罢工能够得到遏制,《华盛顿邮报》也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时候巴菲特挺身而出,帮凯瑟琳应对来自对手的压力,从而使得凯瑟琳能够一心一意地处理内部工人罢工的问题。凯瑟琳被巴菲特的举动深深地感动,她说:“我所需要的是一个我能完全依赖的人,而这个人就是沃伦·巴菲特。”
的确,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助凯瑟琳的不是他的儿子,也不是她信任的总编,而是巴菲特。巴菲特在看到凯瑟琳有些力不从心的样子之后,决定亲自掌管《华盛顿邮报》,甚至表示危机得不到解决他是不会离开华盛顿的。
工人罢工对《华盛顿邮报》最大的威胁是特许权的丧失,特许权在巴菲特眼里是最重要的,当年他决定投资《华盛顿邮报》就是看准了它的特许权。巴菲特认为在这次罢工运动中,维护公司权利非常重要。于是他与凯瑟琳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平息了罢工运动,并把损失降到了最小程度。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华盛顿领导罢工的各家工会刚刚瓦解,时代公司就把《华盛顿之星》全资购买了下来,并决定要与《华盛顿邮报》联营。凯瑟琳刚刚经受了一场罢工危机,损失巨大,她觉得如果能联营也好,既能大大地节约资源和成本,还可以保住在华盛顿报界领先的地位。
这个时候巴菲特又一次挽救了凯瑟琳,他告诉凯瑟琳这样做正好正中对手下怀。其实,《华盛顿之星》是想通过联营来分割市场。巴菲特说:“《华盛顿邮报》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6%,而对手则有很少的市场,而且各大报社正处于占领其余市场的紧要关头,我们正处于上升期,在占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向对方妥协,进行合作。联营只能让我们失去更多的市场。”
最终凯瑟琳接受了巴菲特的建议,拒绝了联营的要求。果然,不久《华盛顿之星》就因为市场狭小而破产,《华盛顿邮报》则轻松地占领了对手破产报纸发行量的真空市场。
这件事情以后,凯瑟琳更加佩服巴菲特的勇气。凯瑟琳认为巴菲特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最神奇的投资奇才,对他充满了崇拜,每隔一天都要跟他探讨一次有关《华盛顿邮报》的前景问题。
有一次,凯瑟琳被邀去做一个关于《华盛顿邮报》发展经验的个人讲座。凯瑟琳虽然一直担任公司的最高领导,但是演讲水平还是略逊一筹,她很明白自己的演讲并不能使得听众满意。于是,凯瑟琳给巴菲特打了一个电话。巴菲特在电话那头的一席话,给了凯瑟琳莫大的鼓励:“作为《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我相信你会比任何人讲得都要好,你是我认识的所有人中最优秀的演说家。”果然,凯瑟琳的演讲非常成功。后来,每次凯瑟琳上台都会感到无比地自信,她说她的自信来自巴菲特的一次鼓励。
《华盛顿邮报》的每一个重大的决策中,都渗透着巴菲特的思想。对于凯瑟琳来说,巴菲特是上天赐予她的礼物。巴菲特不仅仅在事业上给了凯瑟琳很大的帮助,而且在生活上也给予了凯瑟琳很多照顾。随着两个人的感情不断加深,凯瑟琳对巴菲特的依赖越来越多。自从丈夫去世之后,凯瑟琳独自一人在商场上打拼了十多年,早已经忘记了一个普通女人该怎样生活。虽然身家过亿,但是凯瑟琳却十分孤独,对身边的人都不信任。能够取得凯瑟琳信任的人只有巴菲特,因而凯瑟琳对巴菲特一往情深,而且她认为巴菲特是惟一一个可以和她进行心灵沟通的朋友。
巴菲特的出现的确给凯瑟琳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凯瑟琳羡慕巴菲特的才干,巴菲特喜欢凯瑟琳的幽默,两个人在一起谈笑风生,总有说不完的话。凯瑟琳经常会邀请巴菲特到她弗吉尼亚的农场和马撒葡萄园的家里去做客,巴菲特也会邀请凯瑟琳去拉古纳海滨游玩。
巴菲特和凯瑟琳在事业上是良师,在生活上是益友,在他们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这份真挚的友情。1982年9月15日,《今日美国报》创刊,这家新成立的报纸以其新颖独特的设计和风格对老牌的《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凯瑟琳担心《华盛顿邮报》会在这轮竞争中失去优势,而通过巴菲特对两家报纸的特点进行详细地比较后发现,《今日美国报》不会对《华盛顿邮报》造成太大的威胁。尽管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它的侧重点是地区性的,而邮报属于综合性的,可能对某一领域有较大的冲击,但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巴菲特的分析很快打消了凯瑟琳的担忧。在巴菲特的支持和帮助下,《华盛顿邮报》每年的收入都稳定在12%左右,股票回报率也翻了一倍。到了80年代中期,股票整年的收益达37%,同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所做的1千万美元的投资,已经升值为二亿零五百万美元。
自从第一次合作以来,凯瑟琳·格雷厄姆一直都与巴菲特保持着非常密切的朋友关系,而巴菲特自从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之后,一如既往地成为《华盛顿邮报》的股东之一。
巴菲特名言
计算内在价值没有什么公式可以利用,你必须了解这个企业。
——巴菲特
假如你有大量的内部消息和100万美元,一年之内你就会一文不名。
——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