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房帏不慎,经断复来,血量多如崩而致昏晕者,为“老妇血崩”之症,可用加减当归补血汤:当归、生黄芪、三七根末、桑叶,方中补血汤乃气血双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待血止后再增人白术、熟地黄、山药、麦冬、北五味子以善其后。若见肝脾伤损,血不归经而致经断复行,可用归脾汤兼及逍遥散。
(3)芪术调经散
【组成】人参、三七根末各10克,白术、当归、黄芪各30克,生地黄15克。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气升则能摄血,脾健则能统血,三七活血化瘀止血,兼有补血之效,当归和营养血,生地黄滋肾养阴,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阴止血之效。
2.血热证
(1)临床见证:年逾五十,经水断绝1年以上而复来,其量或多或少,色红质稠,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颧红或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年老肾虚或素体阴虚,虚火内盛,相火妄动,热扰冲任以致经血断而复行,因脑为髓海,腰为肾府,肾阴亏虚,髓海不足,外府失荣,故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内热,虚火上扰,热灼津伤,故而潮热颧红,咽干口渴,舌脉均为阴虚血热之象。
(2)辨证依据:
(1)年过七七,绝经1年以上,又见阴道出血,血色鲜红质稠。
(2)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颧红,或咽干口喝。
(3)舌红少苔,脉细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1)益阴煎
【组成】生地黄、知母、黄柏、龟甲、缩砂仁、甘草。
原方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用于老年经水不断、老年经断复行血热证。方中生地黄凉血滋阴,龟甲育阴潜阳,固摄任脉。知母、黄柏滋阴泄火,砂仁、甘草以和中。全方滋阴清热,调理冲任而止血。
若阴虚较甚,可去砂仁之温燥,加女贞子、旱莲草增强本方滋阴止血之力;血止后用滋肾益阴法以善其后。
(2)生脉二至乌茜汤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乌贼骨、茜草。
全方功在益气养阴,凉血止血。适用于阴虚内热,冲任不固所致的阴道出血。生脉散方中人参补肺益气而生津,麦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而生津,收耗散之气,三药合用,以成益气敛肺,养阴生津之功。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生脉散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疲劳感,增强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等作用均很明显;其强心、升压及抗休克作用尤为显著;并能刺激造血器官以改善贫血;还可以加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以及对其他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力。二至丸来源于《医方集解》,主治肝肾阴虚,功用补肝肾益阴血,补腰膝而乌须发。方中女贞子甘平,补益肝肾,配以旱莲草,入肾补精,方名二至者,取女贞子冬至日收、旱莲草夏至日收之意。现代研究证实,二至丸可增强免疫力,增加内皮细胞及免疫器官的功能,有降血脂、抗血栓形成、降血糖、抑制并清除过氧化物、抗衰老、护肝等作用。本病用之,取其滋阴、补肝肾、止血之功。茜草与乌贼骨即《黄帝内经》中之“四乌鲗骨一藘茹丸”,原方功用益精补血,止血化瘀,主治妇女肝肾精血亏损,致患血枯病。方中乌贼骨即海螵蛸,补肾益精,收敛止血,治吐血便血,妇人崩漏,并可通血脉,治女子血闭;藘茹即茜草,能活血通经脉,治女子经水不通,亦能凉血止血,治吐衄崩漏,二者合用,益精补血,止血化瘀。本病用此方,取其凉血化瘀止血,兼补精养血之意。总之,三方相合,共奏滋阴凉血,固冲止血之功,于年老经水复行,证属阴虚内热者,临床用之,效果颇佳。
血止后,以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益气养血善后。
(3)芩心丸
【组成】黄芩心。
清热调经止血。用于妇人肝经或冲脉有热,绝经期月经仍来,或经断复来,或量多不止,血色鲜红,舌红苔黄脉细数者。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药膳疗法
1.乌鸡1只,艾叶20克,黄酒30毫升。将乌鸡放血去毛及内脏,加艾叶、黄酒各适量,水1杯,隔水蒸烂熟,吃肉喝汤或加盐少许用以佐膳。适用于气虚证。
2.黄芪枸杞炖母鸡黄芪150克,枸杞子75克,母鸡1只(约1500克重),将母鸡宰后,去毛及肠杂、头足等,洗净切块,入黄芪、枸杞子及少许调料,文火炖熟,吃肉喝汤。每日1剂,连服3日。适用于气虚证。
3.黄芩陈醋粳米汤黄芩150克,陈醋25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黄芩入浙江陈醋中浸泡10日后,滤出焙干研末,再将粳米洗净加水适量,煮至米花粥稠,入黄芩粉及冰糖调匀。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5日。适于血热证。
4.大蓟豆稔汤大蓟1500克,干豆稔15克。将鲜大蓟去根洗净切碎,与干豆稔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入冰糖适量,空腹温服。每日1剂,连服5日。适用于血热证。
5.地黄螵蛸粥生地50克,海螵蛸24克,棉花根50克,粳米50克。将前3药加水适量,煎取汁液,入粳米煮至米花粥稠,入少许调料拌匀调食。每日1剂,连服5日。适用于血热型。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老年经断复行宜早期预防,忌早婚多孕,避免堕胎及人工流产,以免过早人为损伤肾气。
(2)中老年期间,多食用一些含补肾益精作用的中药药膳,如首乌、核桃、甲鱼、冬虫夏草及枸杞子等。
(3)慎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雌激素类的药物。
(4)适寒温,慎起居,调情志,房事有节,不妄作劳,以养其精;注意经、孕、产、乳及更年期“五期”卫生。
2.调护
(1)一般护理:一旦发生经断复行,务须全面检查,待排除生殖器官恶性肿瘤及其他器质性因素后,再重点观察出血的色、质及生命体征变化,戒房事,保持外阴清洁,注意足够地休息。
(2)精神护理:经断复行者,切忌盲目认为患了恶性肿瘤,不作认真医治而悲观厌世,更要避免忽视病情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患者个人及亲属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检查直至确诊和治愈。关心体贴病人,使之情绪稳定、舒畅。
(3)饮食护理:宜食用清淡而富含营养的食品,对于血热型体质患者,尤宜忌食辛辣、肥甘油腻之品及烟、酒等助热之物。可参照本篇食疗内容,辨证用膳。
(第四节)老年皮肤瘙痒症
老年人以皮肤痒感而欲搔抓,但又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为特征的一种主观感觉症状称老年皮肤瘙痒症。其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瘙痒或局限性瘙痒,由于不断搔抓,常有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肤损害。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痒风”、“风瘙痒”等病相类似。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形象地描述了痒证的临床共性。本病男女皆可发病,但由于妇女以血为本,老年妇女的特殊生理改变,使其尤易于发生此病,是以专节讨论。
对于本病,在中医学历代医著中虽无专门论述,但在诸多文献中有不少与瘙痒有关的病机学记载。如《素问·调经论》中说:“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于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伤寒论》中不仅阐述了风寒外束所致的皮肤瘙痒,还提出了外散风寒、微发小汗的治法,拟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老年妇女处于肾气亏虚精血不足的特殊生理环境。由于正气不足,则感受外邪;七情内伤,易于化火生风;精血不足,肌肤失养,均可发为本病。
《灵枢·刺节真邪》曰:“……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指出本病病位在皮肤腠理之间。《诸病源候论》曰:“风瘙痒者是体虚餐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不仅指出本病与风邪有关,而且形象地描述了本病发病的机理。
总之,本病的发生多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尤其与老年人肾虚精血不足的关系至为密切。盖肺主皮毛,体虚之人,肺卫不固,腠理疏松则外邪乘客犯肌肤,郁滞不散,致营卫不和而发病,脾主肌肉,脾虚血少,生化无源则皮肤失于濡养;肾气衰,天癸竭,精血不足,毛发稀疏易脱落,肌肤干燥无泽而发为瘙痒。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减退,皮肤萎缩退化,皮脂腺、汗腺萎缩及皮肤干燥有关。由于老年人生理调节能力减退,外界因素如干燥、寒冷、潮湿和天气炎热等都易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沐浴太勤、使用药皂或碱性肥皂过多,穿用化学纤维织品,使用杀虫剂或消毒剂等,也可引起皮肤瘙痒。另外维生素A、B2、C等缺乏亦与瘙痒有关。
外治疗法
1.去痒散当归、黄精、地肤子、透骨草、苦参、薄荷、蛇床子、白鲜皮、花椒、冰片、达克宁粉。熬水洗浴,每日1次。
2.淡盐水或艾叶、川椒、白矾、炉甘石煎汤熏洗。
3.祛瘀散填脐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量,研细末,加入适量冰片,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成稠糊状,填脐上,每日换药一次。
药膳疗法
1.冬瓜瓤汤冬瓜瓤500克,煎煮半小时,随时代茶而饮。
2.桑菊薄竹饮桑叶5克,菊花5克,竹叶30克,白茅根30克,薄荷3克。加水煮沸10分钟,代茶饮。适用于血热风盛引起的皮肤瘙痒证。
3.茅根赤豆粥鲜白茅根200克,粳米200克。先将白茅根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去渣取汁,再加粳米,煮成粥。分次食用。适用于风湿郁肤,肌肤瘙痒症。
4.胡桃粥胡桃肉10—15个,粳米60克。将胡桃捣烂,与粳米同煮成粥,早晚分服。适用于年老体弱,皮肤干燥瘙痒症。
推拿疗法
自然坐式或自然站式均可,操作如下:
首先作松静端坐,或松静站立,意守丹田,头顶青天,含胸拔背,收腹提肛。然后两掌搓擦,至热为度;右手掌放置左肩,左手掌放置右肩,自上而下,轻轻抚摸,每次5—10遍,至有热感为度。如此反复,使双上肢感到放松、舒适、温热为好。同样方法,双手掌按摩腹部,自心窝左下方按摩起,经脐下小腹向左顺时针按摩,绕脐至原处为一次。双下肢按摩与上肢相近。每次均先搓热手掌,各按摩10—15遍。腰部按摩时,以手掌紧贴腰俞处,由上而下搓至尾闾部,然后回搓至原处,反复20遍。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练完之后,自然放松,微微活动四肢即可结束。具有疏通经脉,柔肤止痒。适用于各种皮肤瘙痒症。
西医疗法
1.性激素治疗己烯雌酚0.5—1毫克,每晚1次。
2.钙剂静脉注射3%氯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多虑平75毫克研粉,加基质调匀敷脐,上盖纱布,用胶布固定,3日换药一次,10天为一疗程。
预防与调护
1.忌食辛辣,忌饮酒,少食肥甘厚味;少吃鱼、虾、蟹等“发物”,少饮浓茶。
2.内衣要柔软、宽松,宜穿棉织品。
3.调畅情志,养心安神。
4.不用强碱性肥皂,避免过度搔抓,不要过用热水洗烫。
5.瘙痒之处,不可滥用外涂药物,尤其强刺激性的外用药。
(第五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指绝经后短时间内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与绝经有关的代谢性骨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受累者为绝经后至70岁的妇女。该病为进行性、退行性病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骨折及其并发症带来的致残致死率可高达20%—50%。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骨质疏松患者已超过2亿人,绝经后骨质疏松占80%,绝经后妇女患病率为25%—50%,以白种人和亚洲人最为多见。美国绝经后妇女1/3—1/2患有骨质疏松,患病人数为2500万人以上,每年有100万—120万人因之发生骨折,治疗费用高达100多亿美元。在日本,该病已成为威胁老年健康的突出问题,65岁以上老人有1/3患病,患者约830万人,被称为“新国民病”。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亿多,据估计患者约6300万人左右,并发骨折不少于300万人,国家每年须为此支付惊人的医疗、福利费用。据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绝经后妇女的患病率为25%—51.2%,平均为32.0%,其中北京地区为40%,成都地区为25%。资料还表明,患病率随绝经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因绝经后妇女失骨量以每年3%—5%的速度进行,绝经5年以上患病率明显增加,绝经10年后病情趋于稳定。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增长,我国不少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将会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临床医疗和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的病名,但根据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将其归属于“骨痿证”范畴。
“肾主骨,肾虚则骨弱”,说明本病的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肾精气亏虚是其主要病因。绝经后肾气衰退,肾精亏虚,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多产房劳,或因久病伤肾,耗伤肾精,肾精气重虚,骨髓化生乏源,导致本病发生。结合素体情况及临床症状,根据肾与肝、脾间的密切关系,临证又有偏于肾阴虚或肾阳虚以及兼肝郁或脾虚之不同。
本病病位在肾、在骨,病性属虚,肾精气亏虚,骨髓化生乏源,致髓枯骨脆,筋骨不坚是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因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肾精亏虚,肝血亦不足,筋骨失养;或肾虚水不涵木,血虚肝郁致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脉道闭阻,筋骨失于气血充养。或因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乏源,骨骼失于气血濡养,均可导致或加重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