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的课本里,普遍有这么一种说法: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对外反侵略斗争中唯一一次以胜利而告终的战争。在此我想说,这种说法仅仅在课本中成立,因为教材里没有讲到这次战争。由于这场战争是清政府打的,而按照中国近代史的教材里的观点,清政府是落后腐朽的封建政府,他们只能和人民敌对,他们做的什么基本上都是错的;而抗日战争是在共产党领导取胜的,所以抗日战争成了这个唯一!而那场被忽略的战争就是中法战争,因为其胜利的光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骄傲!
做一个不算恰当的比喻:中法战争很像朝鲜战争,因为两次战争爆发的缘由都大致相同。中法战争是中国的藩属越南受到法国的入侵后中国投入战争,而朝鲜战争则是中国的盟友朝鲜受到美韩的入侵后中国参战。越南在唐朝还是中国的一部分,唐朝在此曾设立安南都护府,由于五代十国战乱,越南乘机独立,成了中原王朝的藩属国,随后无论中原政权如何更替,越南一直都是给中国进贡的藩属,直至晚清。现在越南遭到法国的攻击,越南自然就会向大清求援,宗主国出兵帮助藩属国那是宗主国的责任,于是大清派冯子材协同刘永福的黑旗军,走在了抗法的前线。
中法战争最初的战场是在越南,1883年法军进攻越南,中法初战于纸桥,结果法国海军上校李维业被击毙,法军死伤数百人,中国初战告捷。随后法国远征军总司令孤拔按照其先攻山西、再取北宁的作战方针,率军六千人,分成水陆两队,由河内向山西进发,中越联军被迫应战。山西再战后的结果是中越联军失败,山西、北宁失陷,黑旗军被迫撤至兴化,法军拿下越南北部,开始进逼中国广西。现在中国广西的国境线上有一座城市叫友谊关,就是为了纪念当年中越联军抵抗法国入侵而结下的“深厚友谊”。此地原名为“镇南关”,1885年2月,法军在占领了越南谅山城后,开始逼近中越边境的重镇镇南关,企图通过镇南关深入广西内地。关前邱隘的地势异常险要,两侧是崇山峻岭,中间则是一条狭长的过道,是一个易守难攻、可在两侧打伏击的绝地,于是镇守镇南关的老将冯子材决定在守住镇南关的前提下左右夹击击退法军。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在统帅尼格里的率领下倾巢出动,趁着大雾直扑镇南关。法军率先开炮攻城,关前的长墙被轰塌,法军攻至关前,守军则按计划撤入关内,继续诱敌深入,法军则打到了关前。随后冯子材派军截获了法军的运输队,法军缺食少粮,军心开始混乱了,尼格里孤掷一注,下令猛攻正关及东岭炮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后侧包抄的部队也完成了对法军后路的封锁包围,冯子材一声令下,镇南关关门大开,一骑人马杀出从关内,关前两侧高山上的伏军亦是居高临下冲将出来,法军顿时身陷十面埋伏中,上天无数入地无门。法军直接开始四处溃逃,主帅尼格里身负重伤被属下冒死救出,而他手下的哪些兵就没这么好运了,数千之众能侥幸逃跑者不过数十人。至此中法战争以中国的全胜收尾,镇南关大捷更是振奋华夏,冯子材的大名也威震法兰西!
随后冯子材下令继续追击,接连收复了文渊、谅山等地,围逼北宁。不久北宁城内的越南伪部守军阵前起义,于是北宁光复。但就是在这种大胜的背景下,清政府却主动与法国请和。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条约中规定法国接替中国成为越南的保护国;中国对法国开放广西云南。至此冯子材、刘永福等爱国将士浴血奋战打出胜仗的结果就以这么一出外交闹剧而收尾,一场胜仗却带的不平等条约也再次证明了那么一个真理:弱国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