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活得挺明白。孩提时常听父亲唠叨,年轻时在部队当兵,别人光着膀子,打着赤脚,他却死守着那双布鞋;别人累了,出汗了,打盆井水就往头上冲,见条小溪就把脚往里一淌,他却三两周也不见洗身,除非烧开锅烫个热水澡;别人说他怪异,嫌他脏,他却若无其事。当战友们得了风湿、偏头痛,他却健步如飞。
上中学时,父亲带着两个哥哥,买了一小块地,盖了三层洋房,一层是一个临街的店面,便做起了杂货店的生意,生意挺红火。如今老房早已淹没在高楼之中,可那时,这可是村里的第一幢洋房,挑了个黄道吉日,开了灶台,请了全村的人吃饭,见到的都夸漂亮,同学都羡慕不已。
看不惯父亲老是嫌母亲这个不懂,那个不明,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也瞧不起母亲对父亲言听计从,我早早离开了家,独自在外闯荡。那年春节,把迎迎带回了家,父亲似乎还在生我的气,对我依旧不理不睬,却和迎迎玩得开心。带着迎迎走街串巷,还给买了一堆玩具,迎迎欢喜得不得了……又是一年,大年初六,兄弟姐妹们正准备各奔东西,父亲却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呻吟着:你们都去忙吧,我就这么躺着,反正也没人管我……父亲变得越来越不明白了。
父亲的身体一向很好,到了傍晚,喜欢带着母亲到河边散散步。年老,却喜欢上了乒乓球,最崇拜刘国梁,家里还摆着一张台球桌,街坊邻里轮番上阵,父亲总能稳坐钓鱼台,一天五六个小时,全泡在球桌上,汗流浃背,就拿条毛巾一抹。
父亲真的倒下了,吃饭吃得好好的,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饭桌上,米饭撒了一地……见到父亲时,已在医院的病床上,大哥的手里拽着点什么,天,病危通知……醒来时,又才仔细端详父亲,面色有些晦黯、有些蜡黄,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我的眼睛模糊了……--80后
王琦教授:
俗话说",养儿为防老"。可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四二一"的结构,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父亲、母亲二人和一个独生子女所构成的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孩子工作在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天天就呆在家中,盼着十一、盼着过年……人们都说,母亲是海、父亲是山。但是,海需要温暖,否则也有结冰的一天,山呢?他又需要什么?
媒体曾经报道福建一位75岁的退休老人,在妻子去世49天的时候,穿戴整齐,留下遗书,从9楼跳下,追随亡妻而去。老人生前,身体硬朗,儿女孝顺,并有一笔不菲的退休金。
一个统计数字让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有超过1万,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人自杀,占所有自杀者的36%。
如果你足够关注老人,总会发现他们是孤独的--只要子女长大,不在身边,老人会一直默默地企盼;或者相伴几十年的老伴儿撒手离去后,很多老人甚至没有勇气一个人活下去……老年人自杀率升高,不只是中国才有的问题,目前也是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欧美国家。应该说导致老人有孤独感的外在原因非常多,比方说对生病和死亡的恐惧和失落感,子女不孝顺,或者孝顺但因为忙,一年见不了几次面,丧偶,农村老人进城后,对新生活的不适应等等。
其实,老人是不是孤独,不完全取决于儿女是否孝顺,社会体制是否完善。很多老伴儿健在,儿女孝顺的老人,内心里仍然会觉得孤独。他孤独什么呢?就是感觉没人理解他。男人退休以后,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亲人了,做妻子和子女的,这段时期对老人的理解和帮助非常重要。
虽然男人时常表现出种种抗拒亲人关心的姿态,但是,他是需要被人关心的。当他感觉他是被需要的,才能够获得一种存在感,一种价值感,他的情绪才能得到安慰和平复。
男人到了更年期,失眠、焦虑,生理和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觉得有些恐慌,心想:哎呀,完了,我老了,这辈子快结束了。当亲人、朋友还不理解的时候,所有感伤全涌上来,要么脾气大了,要么更加闷不作声。
想对更年期朋友说,调好你的体质,更年期也能平平稳稳地度过,你会变得非常自信,开开心心地生活,多好!
1.养老,关键是一个"养"字
其实咱们想想,更年期而已,不像得糖尿病、高血压的朋友那样,要终生服药,更不像中风的朋友,躺在床上下不来还需要人照顾,咱们的更年期轻松很多。伴随那些精神上的压力,你只要知道,这些只是生理周期的变化,我们应该敞开胸怀,一下就过去了。
更年期有什么大不了的?没事儿爬爬山、散散步,约几个朋友出来打打门球,总之,不要把自己憋在家里。有时候一股脑儿的火全上来了,对外人发火?你不敢。在家里对爱人发火?不值当,显得咱们多没气度是不是?对着天空大喊几声,疏一疏肝气,或者出门快走几圈出出小汗,这事也就过去了。
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做好变老的准备?
王琦教授:
在中医理论中,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无所不在,老年,应该说是初冬的季节。
人们到秋末的时候会做什么准备?一定是要整理衣柜,将薄衣服收起来,将毛衣、毛裤和棉衣、棉裤拿出来,放在面上,方便换穿。这是因为,温度的下降,树木的愈渐凋零,都在提醒人们,下一个季节是冬天,很寒冷,需要保暖了。
但是,在中年阶段,出现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开始怕冷,容易疲劳,甚至小便"射程"缩短等一些情况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在内心里很淡定地对自己说,下一季节是冬天,很寒冷,要从现在开始就注意保暖,饮食清淡,减少房事,尽量找机会睡觉。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节能减排",是为"冬季"在储蓄能量。
关于老年,《黄帝内经》中说得很清楚: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也就说,男性,一般在56岁之后,肝气和肾气都将慢慢走向衰竭。
肝气弱,则"筋不能动",身体不再柔韧,走路也迈不开腿了,腰稍微扭到,就得躺上一两个月,男性功能基本消失。不是说他的器官有毛病,而是情绪低落,就是没有那方面的想法。所谓"天癸竭",意指这个年纪的男性,除非天赋异禀,或后天调养得特别好,一般来说,没有生育能力了。而且,肝主情志,注定情感也更脆弱,时常怀想过去,看到儿女,脑子里经常回忆他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孩子们都还小,一转眼都长这么大了,他也老了,这种"垂暮"的气象,总让他感觉到自己老了,什么事情都觉得索然无味了,提不起兴趣了……肾气不足,在男人来说,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小便的时候没有力气了,经常尿到裤子上,他就会觉得老了,不中用了。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骨骼的老化也开始表现出来,轻摔一下就容易骨折,脑又为"髓海",于是记忆力也不行了,容易得老年痴呆症。还有,肾开窍于耳,这时候听力也不好了……这种衰老是天地之道,自然规律。很多中年人,被"将老"的恐惧捕获,反而"今朝有酒今朝醉",成宿熬夜拼事业,或者想抓青春的尾巴,发展异性朋友……其结果当然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反而使"肝气衰"和"肾气衰"提前到来。
历史上最著名的长寿老人之一,大医孙思邈,年逾百岁,仍能著书立说。我认为,不是因为他老年吃了什么仙丹、妙药,四个字最重要--"养精蓄锐"。
所谓养精,是养肾精、养肾气。不管年轻的时候,多么肆无忌惮地享受生活,到了45岁以后,也要做到两点:1、保证睡眠;2、减少房事。
如果把肾气比喻成一罐氧气,无时无刻不在消耗,氧气用光了,就意味着生命结束了。当人到中年,大家都剩下半罐儿的时候,省着用的人,必然要比铺张浪费的人用得更长久,活得更长久。也才能让其他的肝、肺、心、脾,有足够的能量,尽可能长时间地正常"工作"下去,人也才不容易衰老。
饮食方面也很有讲究,注意多吃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和钙质较丰富的食物,比如乳类、蛋、海带、紫菜,少吃甜食及动物脂肪,多吃蔬菜、水果。
根据体质,有几种药物可以对证而食,比如怕冷的阳虚体质,可以用金匮肾气丸,阴虚内热宜服六味地黄丸,肝肾精血亏损可用左归丸。
其他不同体质的具体调整,可以看一下《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为自己做个体质测试,找到更好的调整方法。
古代医家张景岳提出"中年求复,再振根基"的理论。简单来说,尽管中年的到来,意味着要向老年过渡,意味着衰老,但是,只要这时保养得当,就能"再振根基",甚至可以将内经中的56岁,延长到66岁,甚至76岁……所谓"养生",从字面理解是"养在活时",其目的不在于养长寿,而在于每一天都活得很有质量。
2.再婚吧,为失重的生命找回平衡有篇文章里写着:自从老伴得了严重的关节炎,我就成了她的活拐棍,其实老伴也没有恃强凌弱硬下命令,而是我甘心情愿做老伴的拐棍。说来也怪,我更怕老伴免了我的职。
在很多人的婚姻观里,婚姻是围城,是"坟墓",然而唯有突破心里的围城,跨过"坟墓",当两个人慢慢老去,子女都独立了,才能体会"老伴儿"的重要--孤独时总有一个人相守;失落时总有一个人安慰;寂寞时总有一个人可以吵吵闹闹……尽管生理功能慢慢衰弱,疾病不断出现,但只要心灵的拐棍还在,就还有乐趣和希望。
应该说,婚姻观、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很多年轻人,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丧偶后,如同生命失重,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支点。
王琦教授:
我这儿曾经来过一个老人,坐着轮椅,他儿子推他来的。老人也是退休的老干部,曾经在单位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儿子也很好,是个很成功的企业家。
两个人来了之后,我问老人:哪里不舒服了?他也不跟我说话,一副倔强的表情。后来他儿子开口了,说:我爸本来挺好,一个多月之前突然不愿意下床走路,也不说话,成天喊全身疼,现在连饭送到嘴边儿上都有一口、没一口地吃。去医院检查,哪儿都没问题。
我当时考虑了一下,对老人的儿子说,让我单独跟你爸爸聊一下。其实问题很简单,老人跟妻子结婚四十多年,3年前老伴儿过世了,他情绪一直挺低落。后来去公园儿散步的时候,认识了一个脾气挺好的老太太,两个人想结婚。他儿子说什么也不让,说:除了再婚,我什么都答应你,但我不能让咱爷儿俩丢脸!老人想不通,我就老了,觉得孤独,找个伴儿,怎么就给你丢脸了?结果一气之下,腿就不能动了。其实不是腿出了问题,是老人的心受伤害了,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年抑郁症表现。
现在拒绝老人再婚的子女仍然很多,电视上经常能看见一些节目,因为老人想再婚,结果全家人闹得不可开交。当然,这里有财产的因素,但确实有很多人,觉得自己老爸、老妈几十岁的人了,再婚是给全家都丢人。
其实有什么丢人的呢?他只是觉得寂寞,想找个伴儿。在九种体质当中,有一种体质叫做气郁质,这一类型的人,有些还没有到达抑郁症的程度,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灰色的调子,很纠结,有可能看到一排路灯都亮着,就一盏坏掉了,也会马上情绪低落,有哀伤的感觉。即使是这样的人,他潜意识里也不想一个人呆着,也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环境中,这是一种内心里生发出来的"自救"反应。
老年丧偶,也正是如此。有些做子女的不理解,觉得妈妈刚走,你就想找别人?现在有个词叫鳏夫。鳏是一种鱼,鱼是从来不闭眼睛的,用鳏夫来形容失去伴侣的男子,很恰当地说明了男人内心的忧愁和思念,导致彻夜不眠。失去相伴数十年的伴侣,他内心的哀伤和孤独,任何人都无法理解,包括儿女。
在这段难熬的时期,能碰到一个让他重新找到快乐的人,是他的幸运,也是做儿女的幸运,所以为什么要阻止老人再婚呢?
3.建立自己的老年生活
佛家有句话:无欲则刚。把这个"欲",简单理解为对钱财、美色等物质上的贪婪并不十分准确,父母对孩子好,百依百顺,含在嘴里都怕化了。但是,如果做父母的,将这种好,当成索求子女回报的筹码,也是一种"欲"。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当自己一辈子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却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去发展时,必然要遭受打击。
其实,老人也需要独立,不要全将自己对老年生活的憧憬,架构在儿女身上,要学会为自己找到快乐。
王琦教授: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很多人,从年轻时就立愿,我要趁年轻赚多少钱,然后就可以退休养老了;不管生多少孩子也一定要生到儿子,好给自己养老送终……但是有句俗话叫"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听上去很悲观,细琢磨却非常有道理。
前阵子播了一个电视剧,叫《老牛家的战争》,说一个叫老牛的老头儿,老伴儿刚去世,两个儿子,为了争家产,把半瘫的老牛给扔荒郊野外了,女儿倒是很孝顺,但是自己生活条件又太差,帮不上什么忙。
这就充分说明:人到老,有钱没有用。因为钱带不来快乐,也不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你可能想帮大的一把,二儿子觉得你想把财产都留给老大,你想给闺女买个项链,大儿媳妇会觉得你这个做公公的偏心……结果你的好意,却造成了孩子之间更深的矛盾。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便是孝顺的孩子,他成家立业之后,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创业、养家中去了,没有时间回来看你,你也不能怪他,因为他也在重复你曾经的理想:赚钱、养儿防老。
写作了《窦娥冤》的关汉卿,在一本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我觉得他是一个看透了人生的人,尽管做父母的生养了孩子,但是子女的命运,尽管与你有所交集,但是作为个体生命,他们的人生,仍然是父母很难干预和改变的。
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说:我们要在社会快速跳动的脉搏中找到稳压器,我们依旧要在世界的不确定性中握紧方向盘。
对老年人来说,这是一句对未来人生方向的指引,我们可以为变老做好一切准备,心理的、生理的,但是一定不要服老,仍然要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过一种独立的,从内心就"闲庭信步"的生活。
具体来说,可以将对儿孙的关注,转移到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上来,不用花很多钱,比方选择睡硬板床,多铺几层褥子,选一个偏低稍长的枕头,保持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睡得好,精神才好。早起,出去散散步,买点菜,顺便晒晒太阳,也花点小钱,给自己买个按摩脚盆,每天用热水泡泡脚。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每天做几个蹲起,锻炼腿脚,动作一定要慢,不要让过快的血流速度冲击了心脏和大脑,以微微出汗为度。
花甲之年,作为男性象征的睾丸也会慢慢退休,经常按摩一下,或用温热水洗会阴部及睾丸,促进血流速度,延缓衰老。
扣齿也是很好的"运动"。每天都想着将这些运动做一遍,再养只小鸟、小狗做宠物,没事儿就出去遛遛,生活充实了,身体也一天天强健,很多烦恼和忧虑自是不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