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应泰虽然是个白痴,但基本道德还是有的,知道拿了钱没办好事就要受处罚,还不如自杀殉国,落个美名。
袁应泰是死了,那谁来办事?沈阳和辽阳的失陷使明朝失去了辽东,现在只剩下辽西可守。谁去守?
于是我们的熊廷弼熊长官又登场了。
熊廷弼,字飞百,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熊廷弼小的时候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可实事告诉我们,放牛娃都不得了(朱元璋)。熊廷弼虽然人穷,但志不穷,从小对知识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望,并十分刻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万历二十五年,熊廷弼考中了乡试第一名(省第一),后来中进士。
熊廷弼曾经已两次赴辽,都没有什么结果,这第三次,将是他证明自己的机会。不过很遗憾,他非但没有证明自己,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天启元年,也就是袁应泰自杀后,熊廷弼被重新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兼右副都御使(监察院长官的副手),经略辽东。
出手实在大方,熊廷弼直接从一下课的穷光蛋变成了说一不二的大臣。
不过由于熊廷弼之前的行为,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尸位素餐,拿钱不办事,为了“监督”熊廷弼,朝廷特地给他派了个助手——王化贞。
这个王化贞很有来头,他的老师是之前的内阁首辅叶向高,也就是说,王化贞是东林党人,而熊廷弼是楚党,并且与东林党扳倒的方从哲有交情。
从这儿可以看出,党争已经不仅仅存在朝中,战火已经遍及地方。
朝廷给王化贞的官职是辽东巡抚。熊廷弼的官是辽东经略,是地方的最高长官,但是他管不了王化贞,这个辽东巡抚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特派员。
也就是说,两边儿可以各干各的,谁也管不了谁。
熊廷弼曾经两次赴辽,虽说未收复失地,但努尔哈赤也不敢有大动作,对沈阳用兵,也正是瞅住了熊廷弼下课的空子。
熊廷弼知道,失地得收,但不能心急,必须一步一步来,他的计划是先召集流亡,打造火器战车,将战线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找机会一口咬死努尔哈赤。
这个计划虽然看似很笨,实际却很聪明,也很实用,对付努尔哈赤这种人,就得这样干。
辽东失陷后,在关外的控制仅剩辽西,而广宁,是辽西的咽喉。
此时镇守广宁的正是大明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
为了进一步向辽西用兵,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了辽阳。没多久,听说熊爷爷上任了,努尔哈赤吓了一跳,知道自己又折腾不起来了。
但努尔哈赤并没有想到,王化贞会帮他折腾。
熊廷弼主守,但王化贞觉得熊廷弼窝囊,不买账,他认为应该主动出击,出其不意,打败后金军。
一个主守,一个主攻,这出戏似乎在王化贞出场时就猜到了结果,经抚不和,就要出事。
王化贞很聪明,他也不是没做准备,相反,他准备得很周全,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只要不是个傻子都明白,跟八旗军硬碰硬拼刀子对砍,是绝对打不过的,于是王化贞想到了一个人——李永芳。
希望这个人大家还没忘记,王化贞的算盘打得很精,他打算劝降李永芳,以李永芳为内应。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完美的计划,当然只是想象中。
李永芳在明朝是干嘛的?一个小小的游击。在后金摇身一变,变成了总兵兼努尔哈赤的孙女婿。
虽然后金不如明朝地大物博,但至少待遇还是好的,要他跳槽,这不可能。
搞笑的是王化贞非但没招来李永芳,自己手下的人却被招了去,这个人叫孙得功,是这场战役的灵魂人物。
本来努尔哈赤是不想去招惹熊廷弼的,但王化贞给了个这么好的机会,不用白不用。
王化贞将十三万人马全部驻守在广宁城,打算和努尔哈赤来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搏斗。
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八旗军迅速渡过辽河,兵锋直指广宁城外围的西平堡。
广宁城外有三堡,是广宁外围的主要防线,一旦失守,敌人将长驱直入广宁。
王化贞嗅到敌人来者不善,立马派人增援西平堡。
很不巧,他派去的人就是孙得功。不仅如此,他还让孙得功带去了广宁全部兵力。
孙得功在平阳桥遭遇八旗军,几乎没做什么抵抗,直接扔下刀子灰溜溜的跑了。而西平堡的守将罗一贯一直等不到援军,力战而亡。
努尔哈赤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全歼了广宁的主力,当然,这一切的功劳离不开国际友人王化贞。
孙得功逃跑后,并没有直接去找努尔哈赤,而打算送佛送到西,送努尔哈赤一份大礼。
这份大礼就是广宁城。
孙得功放出了一个消息——努尔哈赤已到城边。
城中顿时一片大乱,连王化贞也仓皇逃往,努尔哈赤轻松拿下广宁。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熊廷弼呢?王化贞折腾了这么久,熊廷弼干嘛去了?
其实,在这场战斗中,熊廷弼就是个打酱油的,王化贞是中央特派员,他要干什么熊廷弼也拦不下。王化贞带走了所有人,熊廷弼没兵,只能干巴巴望着。
王化贞救援西平堡时,熊廷弼派了一支小部队增援王化贞,就没了。
熊廷弼的做法虽是错的,但可以理解,比如你本来就是某个地方的老大,某一天你的上司派了个人过来,关键是这个人对你指手画脚你还不能管。最后,这个人把你的家当全赔了进去,你说气不气。
证据嘛,王化贞逃亡见到熊廷弼后,熊廷弼微笑着说:“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
战事到此基本就结束了,由于广宁的失守,明朝丧失了整个辽东,熊廷弼与王化贞退守山海关。
现在辽东这块土地就像一个魔咒,杨镐、袁应泰、熊廷弼,谁碰谁遭殃,直到那个人的出现。
辽东出了岔子,身为国防部长的张鹤鸣自然脱不了干系,直接请命,经略辽东,不过后来告老还乡了。张鹤鸣挺聪明,知道这烫手的山芋碰不得,但没办法啊,你不碰,总得有人碰吧。
张鹤鸣走了,朝廷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经略辽东,解经邦哭着说,我不去。最后被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随后,朝廷再命王在晋经略辽东,王在晋也不干,朱由校毛了,说你必须去。王在晋怂了,说我去。
后来,王在晋说了一句话,很全面的概括了辽东的局势,“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河)抚(顺),再坏于开(原)铁(岭),三坏于辽(阳)沈(阳),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王在晋的意思是说,现在辽东都是努尔哈赤的了,还经略个屁啊,安安心心守好山海关就行了。
分析得很有道理。熊廷弼这颗钉子努尔哈赤是跨过来了,但第二颗钉子已经整装待发,这第二颗钉子不仅将磕死努尔哈赤,还磕死了他的儿子皇太极,这颗钉子将推翻王在晋的所有理论,狠狠打了他一脸。
随着熊廷弼的战败,朝中一场阴谋也随之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