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费水平涨了,家庭压力大了,生活环境差了,或是感冒发烧头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会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钱至上,怨命如纸薄……似乎借此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获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过后,一切照旧。与其这样,还不如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把尘封的心胸敞开,让抱怨的声响淡去,把自由的心灵放飞,让淡定回归。这样,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就会在你的眼前层层叠叠打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潇洒快活地一路过去,鲜花的芳香就会在你的鼻边醉人地萦绕,华丽的彩蝶就会在你身边曼妙地起舞。
淡,是生活的真味
淡,是生活的真味,可惜我们常常品尝却不知其滋味。人生的种种滋味,最终都以淡收场。人生就是一杯茶,无论贵贱都要茶淡杯空,因此不妨将世间一切困扰着我们心灵的烦心琐事看淡些,再淡些。让这种“淡”成为滋润你心田的甘泉,清新凝神,平抚燥热,当我们以淡泊的心态去为人处世的时候,内心才会有一种清心自在,才会坐卧随心,才能以一种更高的心境去追求超越生命基本的需求。如此,内心才能永远平静如水,才会坦坦荡荡、安安宁宁地立身长久,享受人生。
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对自身淡泊的最好诠释;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也是一种对淡泊的追求;弘一法师的“咸有咸的味,淡有淡的味”,更是一种对淡泊心境的最好写照。然而淡泊的心境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倘若一个人能从生活中品尝出淡的滋味,以这个味道垫底,那么这个人就找到了生活的大智慧。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他才高八斗,曾是北京大学副校长。然而即便有了这么高的地位,季慕林先生也不会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将这些看得非常平淡。
在北京大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更是表现出了季慕林先生的人格魅力:
有一年9月,新学期初始,大批学子从天南地北赶到北大。这其中,有一个外地的农村学子,他大包小裹的东西很多。因为这些行李很沉,所以那个农村学子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行李放在路边休息一下。
这个农村孩子为了不耽误报到,就想找一个人来帮自己看东西。不过看了半天,他发现过来的不是学生就是学生的家长。大家都行色匆匆地为报到的事情而忙碌着,没有人有时间帮他看行李。
看着这些行李,这个学子不由叹了口气。正在这时,路边走来一个老大爷。
这位老大爷走路比较慢,看起来比较悠闲,不像是要赶路的样子。于是,这个农村学子就带着试一试的心情去拜托这位老大爷帮自己看一下行李。
令这位学子没想到的是,他刚说完此事,老大爷就爽快地答应了。学子感激了半天,就去办理入学手续了。因为当天北大的新生很多,所以,他花了两个小时才办完了入学手续。
办完手续,这位学子急忙回到了放行李的地方。令他大吃一惊的是,那位老大爷还在尽职尽责地帮自己看行李,他非常感动,对老大爷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老大爷谦虚了几句,然后就笑着走了。到了第二天开学典礼,这位学子突然发现,原来昨天帮自己看行李的那个老大爷就是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教授。从这以后,这位学子将季慕林先生当成了自己一生的偶像。
季羡林先生是大学者,更是懂得人生智慧的主人。他一生都非常反感“学术泰斗”“学贯中西”之类的称号,总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人的一切要合乎科学规律,顺其自然,最主要的是要多做点有益的事。”
可以说,季慕林先生的平淡,已经到了另一层人生境界。当然有的人说,这种平淡,不是平庸么?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内容却大为迥异。平淡源于对现实清醒的认识,是来自灵魂深处的表白。人生在世,不见得要权倾四方,威风八面,也就是说最舒心的享受不一定是物欲的满足,而是性情的恬淡和安然。
人生贵在淡泊,拥有淡泊的心境,使之不容尘埃。然而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因为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便开始了自己生命的奋斗历程,也开始了追逐梦想的历程。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人生的辉煌。然而在追逐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很多人就陷入了漩涡,最终迷失了自己。就像许许多多的富翁一样,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并不快乐,精神世界格外空虚。为了钱,他们一生劳累,也不见得他们过得很快乐。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契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在光环背后的苦衷与辛酸呢?
《福寿全书》中说:“万种疾病的毒根,皆源于一个‘浓’字。浓于美色,就会产生虚弱的毛病;浓于获利,就会产生贪婪的毛病;浓于功利,就会产生造作的毛病;浓于名声,就会产生偏激的毛病。唉!浓这个病毒对人的伤害太深了。怎样化解这个病毒呢?我这里有一个药方,它的名字叫‘平淡’!”
平淡的生活虽然无奇却最值得我们玩味,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你才能找到生活的快乐。其实,平淡无奇的深处也蛰伏着惊人的美丽。那披着灿烂云霞的黎明,那熙熙攘攘的人流,菜场随时可以听到的吆喝,那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那如羽毛般洁白的流云,那如流云般灿烂的花朵,那如花朵般迷人的笑脸,无一不让人怦然心动。平淡之所以值得珍惜,既是因为它存在于现实之中,每个人都毫不例外地拥有,也因为它深潜着理想基因,并非每个人都能开掘,而且一旦失去的时候,你就能发现它惊人的价值和增值的能力。
所以,人生在世只要有一份坦然的心,功名利禄就如过眼烟云。人的一生当追求什么呢?健康是福,平安是金。歌手陈红在她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中有一句歌词是:“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这是老人对儿女的期盼,其实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其实,追求平淡,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人生的得失弹指一挥间,人与人的恩怨一笑尽挥去,得志而不骄奢,失意而不气馁,明媚的春天在我们手里,金色的沙滩在我们脚下,蔚蓝的天空在我们头上,壮阔的海洋在我们心中,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让我们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平淡淡的心境闲看云舒云卷,花开花落。
让牢骚出门
在我们身边总能见到一些牢骚满腹的人,面对家庭,他们抱怨家人对他们缺乏理解;面对工作,他们抱怨工作太无趣、压力太大;面对生活,他们又抱怨生活毫无意义、没有快乐。殊不知,正是他们用这种心态来面对世界,他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糟糕。
所以,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世间便出现了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站在山峰上,满眼蓝天白云,心中充满阳光,积极向上,温暖、快乐之人;另一种是身处峡谷,满眼忧伤与阴暗,怨声载道,牢骚满腹之人。可是在人世间,人的一生就像打牌一样,抓牌的是你自己,有时候虽然牌抓得不尽如人意,但是只要你已经尽最大的努力玩好了,那么,最好的结果也就如此。
虽然世上确实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很多值得埋怨的事,但是,生活本身就没有十全十美,如果我们一味地抱怨社会、抱怨他人,将自己的失落和苦闷归结于上苍,将自己的过错和失误责咎于他人,那么结果会是怎样呢?这只能是一种无知,逃避现实的表现,也是做人的不成熟。所以,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也做不成一件事,原因就在于此。相反,有的人虽然同样会对现状产生不满,但是他们没有抱怨他人,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力求改变现状。结果行动者成功了,而抱怨者依旧一事无成。
在乌干达,有位名叫拉玛森的盲人拳击手。他原是一名拳击运动员,但1996年灾难突然降临在他身上:一只眼瞎了,另一只眼很快也瞎了。
后来,他的妻子离开了他,惟一能够照顾他的人仅仅剩下祖母了。然而,上天依旧很会捉弄人,在妻子离开后不久,他的祖母也去世了。无依无靠的他只能靠当地清真寺的一点善款维持生活,有时附近孤儿院的孩子们帮他煮一点儿粥。面对这一切不幸,拉玛森没有抱怨,而是宽容地说:“他们都有自己的难处,我不得不接受孤独。”并幽默地说:“我最不擅长的就是怨天尤人。”终于,在经历了数年孤独之后,拉玛森重返拳击场——他靠耳朵、鼻子来分辨对手的声音和气味,据此判断对方的方位。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依然迎难而上。如今的拉玛森,已经成了乌干达民众的偶像,盲人体协主席佛朗西斯·基努比更称他为英雄,因为“他向人们证明,失明并非世界末日。”
有人说,愚蠢的人坐在一起抱怨问题,从而使得问题越发地严重;聪明的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并且付诸行动。
诚然,怪老天不公正,怪亲人没有人情味,这些怨气对问题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有的也只是给自己增添些许不快。盲人拉玛森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原因有很多,但他多年来不抱怨的良好心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所以说,不抱怨是战胜自我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最有效激发自身潜能和智慧的内在力量。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牢骚虽不是字斟句酌的汇报,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也不像听恭维之词那样令人赏心悦目,甚至会让人顿生难看之色,但你要懂得掌声、歌颂未必真帮忙,批评、反对不是都添乱的道理。所以,在听取牢骚时,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要从这些牢骚之语中感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实话、心里话,并以此为镜,找准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那么很快就会药到病除”,“牢骚”自然就会减少。
这么看来,发牢骚不仅对公司的发展有利,而且还会促进领导者的发展。适当地发牢骚,它的价值不单单表现在公司利益方面,它对人的健康也起到了很好地调节作用。
人们常常说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女人总是比男人更长寿,原因就是因为女人总是爱唠叨个不停,而男人却总是不愿意说。”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可以看出,发牢骚并不是坏事,适当地发牢骚对健康十分有益。
据德国的《当代心理学》杂志报道:适当发牢骚和抱怨的方式能保护人们免受精神抑郁症、心脏病发作及身心失调的损害。因为发牢骚能使人对自己的处境进行分析,从而使发牢骚成为找到解决办法的第一步。此外,发牢骚从生理上能提高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助于防止忧思、抑郁。
心理学家也认为,人有消沉、烦躁情绪时,偶尔发泄一下,怨气释放出来,“气未发而先消三分”!精神可能会好些。
发牢骚虽然对我们起到很多有利的作用,但是在发牢骚时,我们也要懂得发牢骚的艺术,避免产生让人心存厌烦的感觉。因此,在发牢骚时,我们要掌握好分寸问题。
那么在发牢骚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发牢骚要选好适合的对象,找好可以发牢骚的人。发牢骚的对象应是人格上可靠,关系上放心,没有利害关系,真心关心和体贴你的人,是可以把你的牢骚听完并迅速消灭的人。而且他(她)不会把你的牢骚记在心上,也不会四处传播,这样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以讲贴心话的人。
第二,发牢骚要注意场合,讲究分寸。不要故意为难人,否则会让他人感到你是在故意挑衅,让人对你产生憎恶或不快。
第三,避免用讽刺语气,要恰当用词。讽刺类同于侮蔑。你如果用讽刺的语气发牢骚,等于无视对方的尊严,极易诱发新的冲突。
第四,发牢骚要理智。要让你的牢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你发泄牢骚才会恰如其分地达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第五,发牢骚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没完没了,这样让人听起来会感到不耐烦,容易产生对你人格方面的不良看法。
抱怨是一种恶习
现代人都生活在一种很大的压力之中,有些时候,遇到不顺心之事,感觉抱怨一下,好像能得到一种缓解,并且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每回都听他抱怨,便让人不耐烦了。
一般的抱怨有三种,一种是工作上的抱怨,如抱怨上司不公平、待遇不佳、工作太多、同事不合作等;另一种是生活上的抱怨,如抱怨物价太高、小孩不乖、身体不好等;还有一种是对社会的抱怨,总是愤世嫉俗,对不公平之事极度不满。
人都有一种正义与刚毅之气,有一种自尊之需,因此难免会对周围的不平之事发泄自己心中的情绪,但是你要知道:
——别人没有听你抱怨的义务,你的抱怨如果与听者毫无关系,会让对方不耐烦。如果你经常抱怨,下次他看见你便会躲得远远的。
——有问题才会抱怨。如果你抱怨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而且天天抱怨,那就会给人一种“无能”的印象。一个能干之人如果因为爱抱怨而被人当做“无能”,那不是很冤枉吗?
——如果你时常抱怨别人,那么你会被认为是个不合群、人际关系有问题的人,否则为什么别人不抱怨?
——对工作的抱怨如果言过其实或无中生有,那么不仅听的人不以为然,不同情你,反而会抵制你,连上司也会对你表示反感。
——抱怨也会使自己的情绪恶化,看什么都不顺眼,使自己陷入一种自己制造出来的情境之中。
——经常抱怨也会变成一种习惯,遇到压力或不如意之事,便先抱怨一番,这是最可怕的事。
——抱怨也会影响其他人的情绪,让不明真相的人心理产生波动,这会破坏工作场所的气氛,而你这种行为也必将受到周围人的指责。
因此,抱怨绝不是好事,它不会为你带来多少正面的效益,反而让你的心情越来越坏。要知道,出现这样的心境不是你周边环境的不如意,而是你的心态造成的。
在我们的人生漫长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疲惫状态。本来生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然而却常常心存厌倦,习惯抱怨一番,这种心态大多由于对生活缺少激情,所以即使面对再精彩的生活,也会熟视无睹。
人至少要给人生一点惊奇,惊奇处便在停脚处,只有停下脚步的人,才能窥见生命之美。停一停,望一望,生活的美丽便会进入你的脑海。
一个印第安男孩同他的一个朋友走在纽约市中心的街道上。突然,这个印第安男孩对他的朋友说:“我听见一只蟋蟀在叫!你听到了吗?”他朋友仔细地听了一会儿后回答道:“没有!你一定是听错了!”
“不,我真的听到一只蟋蟀叫的声音了。真的!我肯定!”
“现在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吵闹声,汽车喇叭声,出租车尖叫声……你怎么可能在这里听到一只蟋蟀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