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都要处处留心。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定首先要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应留心洞悉与我们交往之人的心理。
在常人看来,成功人士似乎都身怀一种隐秘的技巧,善于了解他人的性情、特点,掌握他人的苦乐、嗜好以及优缺点。这种技巧在一般人看来有些高深莫测,其实我们只要学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加上平日的经验和摸索,也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那些善于识人的人,只不过平日里对别人常常忽略的细节、琐碎处都非常留心罢了。一旦真正用人时,他们便会根据一个人过去做什么,现在做什么,还有其性情表现出来的细节,来判断这个人的人品、性情,并据此推断他以后会做什么,遇到关键问题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会识人者自会用人。古代那些善于识人用人的君主、大臣和贤人,其实基本上也是依据这些方法而得出其准确而独到的结论。这方面,战国时李克的“五视”识人法可以为我们借鉴。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要选国相,他召见大臣李克问道:“先生,你经常对我讲‘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要从魏成子和霍璜两人当中挑选一位国相。对这两个人你是怎么看的呢?”
李克回道:“大王您只要观察一下他们过去的表现就可以判断了。居,视其所安;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大王通过此‘五视’识人法来观察,就可以判断谁最适合做国相了。”
魏文侯听后就说:“先生请回去休息吧。听了你的话,我的国相可确定了。”
李克的“五视”识人法,大意如下:
“居,视其所安”,即观察其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看他安于怎样的生活方式。
“富,视其所与”,即观察其在富有时,援助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达,视其所举”,即观察其在做官时,推荐和提拔的是哪些人才。
“穷,视其所不为”,即观察其在不得志时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不去做的事情。
“贫,视其所不取”,即观察其在贫困时,对待财物取舍的态度,特别是他拒绝什么样的财物。
李克的“五视”识人法,其实就是通过观察一下别人生活、工作中的表现,还有处于富贵、贫穷时的不同处世态度,就可知道其为人处事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根据这些方面来观察他人,了解他人。
当我们观察一个人时,应当留心,他有哪些比较特别的生活习惯?他全神贯注的是什么?他常常忽略的是什么?他有何喜怒哀乐?他因何而动怒?什么事情使他感到震惊?他骄傲的是什么?他不满足的又是什么?只要我们能将其性格特点掌握了,我们也就能了解、掌握或操控这个人了。
比如,出了事情,或有了困难,一个人究竟如何去做,我们一下子或许难以断定。但是,如果我们事先对此人的上述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有所观察和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以往处事的情形,根据他经历的或者干过的事情中去寻找线索,从而预测出他的行为和反应。
有些人,每逢烦闷或不顺心时,就爱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或者喜欢将手插在裤袋里,低头走路,不多说话,也不大看人。旁人一见他这个样子,便知道他这段时间的处境和心境都不好。如果再结合近段时间他的言谈内容,以及特别或反常的行为,就能够大概猜出他这段时间做了些什么事情,做得程度又如何。
公元前645年,齐国宰相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前来探望。就在病榻前,齐桓公询问管仲谁可以接替其相位。
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
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有这样的短处,不可以为相。”
齐桓公问:“易牙、开方、竖刁怎样?”
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十五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竖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可择隰朋为相。”
后来,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推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容身之处?”
易牙讨了个没趣,深觉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管仲一生的智慧和阅历,自然是看人至深至透。但管仲独到的识人术,在今天看起来其实也并不复杂,只要我们有心,我们也是可以学会的。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平常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众人,我们主要是根据其过去的言行,待人接物,其生活习性,以及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反应来观察一个人。
身边众人,孰劣孰优,很难一下子看得明白,所谓日久见人心,要认清其本质,尚需假以时日。但如果我们平时多有留心,那么就能比他人更早更准确地识人了。
但很多时候,并不允许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充分地了解一个人,我们往往只能通过短暂的接触去观察、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人。因此,除了能够在长时期观察一个人的本性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了解他人的基本技巧,以便对他人的大致性情,迅速地作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相貌、气质、行坐姿势、说话方式、话题、面部表情、服饰发型,还有处事方式、生活习惯等等个人的外部特征,来了解对方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其他深层次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说了解了对方。
.了解对方的性格特征。所谓性格特征是一种表现在行为、思想上相对稳定的一种个性特征。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家庭和社会等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有不同的性格。由于性格的不同,兴趣爱好、处世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观察其性情悲观还是乐观?忧郁还是开朗?活泼还是安静?如此,你就可根据不同性格的人决定应采取何种方式与其交往。
.了解对方的道德品性。与人相交共事,了解对方的道德品性很重要。道德品性优良的人,做事品行端正;相反,道德品性卑劣者则手段卑下,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因此,你必须对一个人的品性了解清楚后,再决定与之相交的深浅,而这些,往往可以通过生活的一些微小细节、个人的独特生活习惯等观察出来。
.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一个人内心真实的反应。这往往能通过人外部的表情和身体的姿态等自然地流露、表现出来。如果你能通过这些了解到他的心理活动,便可以知道他的真实想法,这样,你处理事情才能做到因人而异。
只有看穿了对方的内心,我们才能分清在求人办事时,哪些人可以求助,哪些人不能出语相求,哪些人可以帮大忙,哪些人只能帮小忙,才能决定自己应当采取何种办法。不然,若对对方不甚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也就是兵法所说的“不知彼”,只能是乱打乱撞,其结果是四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