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耳聋:“笑骂由他矣骂,好官我自为之。”但,聋子中包含有瞎子的意义,文字上的诋骂,闭着眼睛不看。
——李宗吾《厚黑学》
笑骂由人,我自为之
古谚有云:“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即无论别人怎样讥笑辱骂,我还是做我的快活官儿。窃国大盗、贪官污吏、走狗奴才亦往往引此为自我解嘲。
袁世凯实行帝制以前,想了解一下社会舆论是如何看待帝制之举的,便令内史监阮忠枢将每日各地报纸呈览。
为讨好袁世凯,阮忠枢特意挑选了京津沪几家御用报纸送给他看。袁世凯看后问:“为什么这几份报纸都是一个声调的拥护我行帝制呢?上海那两种著名的报纸为什么不见?”
阮忠枢弓腰回答:“因为您欲行帝制深得民心,所以这几份报纸都拥护您。至于上海那两份报,它们反对您称帝,所以,我命令部下将其封禁了,其余有几家也因经费困难也一律停刊了。”
袁世凯不知是阮忠枢为讨好他而谎言小报,摸了摸胡子,狂笑起来,说:“忠枢,你这人也太小肚鸡肠了。宰相肚里能撑船嘛,看来当宰相你是没有份了,我则不以为然,笑骂由他笑骂,皇帝我自为之。”
袁世凯老脸厚皮,他的御用文人,为他行帝制张声势,造舆论的所谓筹安会“六君子”,与之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筹安六君子,即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人。一天“六君子”聚餐,酒至酣处,胡瑛摇摇晃晃地说:“外界都喊我们六人是‘走狗’,我们究竟是不是走狗呢?”
口舌敏捷的杨度首先回答道:“我们倡助帝制,实行救国,扪心自问,并不感到这是过失,对于别人的‘起哄’,自然应当置若罔闻。既然以‘走狗’二字来夸耀我们,我是狗也不狗,走也不走的。”
孙毓筠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不这样认为,我啊,就是出生入死也要捍卫帝制,我是狗也要狗,走也要走的。”
严复是学界大名流。袁世凯欲行帝制,非常需要大名流做开路先锋,故曾鼓动梁启超,但未果,便想找严复来递补。杨度奉袁氏命令与严复联系,然严复对此事不甚感兴趣,但当杨度收他列为筹安会发起人时,他也未加否认,被杨度拉着一起上了贼船。这时,闻杨、孙二人之自解,严复便接着说:“我折中一下你们俩人的说法,我是狗也不狗,走也要走。”
胡瑛然后又说:“既然这样说,那我应当是狗也要狗,走也不走。”
筹安会六君子,居然把人们对自己的骂名,当成谈资,进行论辩,真正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第二天,“四狗”论辩言志,传遍京津,天津《广智报》特绘《走狗图》一幅:四狗东西南北排列,如狗也不狗,走也不走,则人首犬身,立而不动;如狗也要狗,走也要走,则傲犬昂首,四足奔腾;如狗也不狗,走也要走,则人首犬身,怒如骏马;如狗也要狗,走也不走,则一犬长顾,四足柱立。画的正中,坐着袁世凯。
《走狗图》中各走狗,别具情态,栩栩如生。此图对四走狗予以入木三分的讽刺嘲笑,从此,词林掌故又获一名典,曰:“走狗言志”。
走狗们不管他人冷嘲热讽,协同主子袁世凯终将帝制又重新搬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1916年元旦,袁世凯决定用“洪宪”纪元,以示正式登基。随即下令,凡是与外国交涉的文件亦用“洪宪元年某月某日”字样。
然而,袁世凯帝制自为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列强鉴于中国人民反帝制运动的不断高涨,便向袁世凯提出警告,要他“暂缓改变国体”,驻北京的各国公使也拒绝接受有“洪宪”年号的外交文书。袁世凯一时无可奈何,只得下令对外称“中华民国”,仍用中华民国纪年;对内则强令用“洪宪”纪年、称帝国,由此,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民国与帝国,总统与皇帝同时并存的局面。
面对此况,袁世凯一位谋士进言道:“对内对外不归一律,恐有失国体之尊严。”
袁世凯有恃无恐地回答:“不管它,横竖外交上之文件,老百姓瞧不见,不知道,也不能知道,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去算了,反正我做的是中国的皇帝而不是外国的君主,外国人不承认洪宪国号也不要紧。”
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某日,政事堂适发两种文件,一件送给外交部,一件送给内务部,而国号和纪年截然不一。此事被一好事者探知,遂撰对联一副,予以讽刺,内容为:“两封书真够奇,一边标民国,一边标洪宪;四个字我要问,问到底是总统,到底是皇帝。”
但,袁世凯却本着“好官我自为之”的心态,准备美美地去享受他的皇帝梦了。
古往今来,宦海无边,清者能有几许,浊者却多如牛毛。
那些独断专横、巧取豪夺、贪赃枉法者,引得千夫指、万夫骂,却能以“笑骂由他去,好官我自为”来为自己的罪恶进行辩解。可见,得辩护之法确有妙处。
人云亦云,模棱两可
唐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味道,是个生前、死后名气都很大的人物。他的名气,首先是因其才华,“代以文章相称”。在未入士之前,他就与同乡李娇“俱以文辞知名,时人谓之苏、李”。刚一成年,他就被本州岛举为进士。苏味道善吟诗作文,并且是“援笔而成,辞理精密,盛传于代”。后人称其为唐代文学的“一代之雄”。
然而,苏味道最终却不是以一个文学家的身份知名后世的。在我国历史上,他是庸人政治家的典型。他虽然“文章资历”十分深厚,又“善敷奏,多识台阁故事”,政务熟习,但检诸史籍,却看不到他这个堂堂宰相为安邦治国贡献出什么策略,也看不见他在理财治生方面有什么才能。可以看到的,多是他战战兢兢侍奉君主,卑躬屈膝谄媚权贵的事实。例如,当时横行一时的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为了附庸风雅,曾经广招文学之士,苏味道以宰臣之重用“以文才降节事之”。大概是他很能讨张氏兄弟的欢心,所以曾被张氏兄弟画人“高士图”中,与武三思等人为伍。《全唐书·苏味道传》说他“前后居相位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当时的另一宰相狄仁杰非常鄙视苏味道,将他蔑称为不足以“成天下之务”的超越“文吏”。
那么,苏味道是否真的没有一点与宰相之位相称的为政能力呢?非也。他之所以久居相位而无所作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其中原因,苏味道本人曾有一段绝妙的解释,他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苏味道是心甘情愿地、自觉主动地去当一个没有个性特点,没有原则主见,没有责任心,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糊涂官。因此给自己挣来了“苏模棱”、“模棱手”的不雅之号,也因而生前为人所讥,死后也不断受到人们的唾弃和鞭挞。不过有失必有得,他之所以能够无所作为而久居相位,也正是靠了这本“模棱两可”的混世经。
萧至忠(?一713年)出身于“九世卿族”之家,是个“内无守,观时轻重而去就之”的投机老手,无赖厚黑人士。武则天时期,他见武三思权势过人,便一头拜倒在武三思的门下,由一个小小的吏部员外郎升为御史中丞。他“恃武三思势,掌选无所忌惮,请退杜绝,威风大行。”渐渐有了一些名气,“见推为名臣”。谁知武三思突然被中宗太子李重俊所杀,萧至忠一下子成了丧家之犬,不得不重新寻找靠山。他利用自己与武三思的深交旧情,极力向韦皇后讨好。并挖空心思,终于想出了一条与韦后结成“冥婚”之亲的妙计。
所谓“冥婚”,即是将已经死去的未婚男女同穴合葬,使其在阴间结为夫妻,又称“鬼婚”,“幽婚”。这是一种起源甚古的陋俗,在唐代曾经盛行一时。韦后的弟弟韦询死时未娶,而萧至忠恰好有一个女儿未嫁而终。于是萧至忠便去和韦后商量,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韦询为妻,韦皇后满心欢喜,一口答应了下来。到了某一吉日良辰,萧至忠便将自己亡女的棺柩从老坟中起出,吹吹打打送入韦询的墓穴,完成了“冥婚合葬”之礼。死人虽然无知,但活人却大获收益。萧至忠靠着这层冥婚之亲,迅速密切了与韦后的关系,很快就官至宰相。他用女儿的清白之骨为自己换回了权势、荣耀,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升官有术。
但时隔不久,李隆基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了专权的韦皇后并追究其党羽。萧至忠唯恐自己受到牵连,便急急忙忙地重新发掘开韦询的墓穴,将自己女儿的棺柩起出,还葬家坟。以此来表示自己与韦氏恩断义绝、再无瓜葛。他的这种见风使舵的无耻行径,立刻遭到了当时人的广泛指责。只可怜他那死去的女儿,因为有了这么一位寡廉鲜耻的父亲而屡被惊扰,以致芳魂不安于九泉。
王錤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幸人之一。当他权威最盛之时,曾身兼二十余职,玄宗每天都要派专使到他府上赠食赠物。李林甫虽然炙手可热,但对他也敬畏三分,他人则更不在话下。王錤何以能够挣来如此威风?用史臣的话说,他是“以剥下获宠”。
天宝四载,王錤出任御史中丞,兼任勾当户口色役使,成为负责监察百官和财政赋税的政府要员。他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唐玄宗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不惜用种种手段聚宝敛财。
庸调是唐朝的正税,征丝、麻织物。玄宗天宝初年,全国库藏绢布堆积如山,而宫廷所需的珠宝等“轻货”则相对不足。王烘于是指使有关部门,故意对交纳来的各种绢布大加挑剔,或言其有水溃,或言其有伤破,再不就说颜色不匀,以各种借口将它们退还各州县,转而高价征收钱币。然后再用这笔钱低价征购轻货,如此反复折腾,官府大获暴利,而民众则倍受其苦。
按唐朝旧制,各地征收的庸调及折租等物需送至京师的左、右库藏,以供皇室之用。但这些贮于左右藏的财物,支用手续很是严格,“凡出给,先勘木契,然后录其名数,请人姓名,署印送监门,乃听出:若外给者,以墨印印之”。唐玄宗当时沉溺于酒色歌舞之中,“妇御承恩多赏赐,不欲频于左右藏取之”。王錤便巧立名目,擅改成制。他利用职务之便,从州郡上交国库的租赋当中选取出精良美好之物岁进所宝百亿万”,将其送入皇室内库,“以恣主之恩赐”。内库即是大盈库,是皇帝个人的私藏,所藏之物可由皇帝随时任意取用。王錤还生怕玄宗使用起来不敢放开手脚,便对玄宗说:凡是贮于内库的钱物都是“岁租外物二”,是专门供天子私用的额外收入,尽可放开手脚支用。玄宗从此更加“荡心侈欲”,而且还以为王錤“有富国术”,对他“宠遇益厚”。剥下益上的王錤受到皇上的宠遇,而大唐的天下却变得危机四伏了。
明为君子,暗为小人
厚黑人士“耳聋”,本质上是厚黑人士的大脑里不存在道德上的负担,因此能甩开膀子抛开一切道德上的顾虑和束缚,把害人“智慧”发挥到极致。厚黑人士是真正的适应者,把自身的人格结构踩个粉碎之后获得了一种轻松与解脱,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碍,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一一抛开,从而成为彻底的“自由人”。厚黑人士宁愿人们需要他,而不需人们感谢他。
厚黑人士善于伪装,本来是个邪恶小人,却能装出一副君子的形象。本来他在害人,却能装出一副可怜相,好像大家在害他。厚黑人士不仅精通厚黑人士逻辑,而且也熟悉君子规矩,因此善于把两者故意搅浑。当你与其讲大道理的时候,他们露出鄙弃一切大道理的神情。当你知道了这个秘密,刚想回过头去,以无赖逻辑对无赖逻辑时,他们又道貌岸然地递过来一句最正常的大道理,使人觉得最无赖的竟然是你。
晚清时期,湖南有个道台单舟泉。这人善于观察,办起事来面面俱到。所以大小官员都很佩服他。
有一年,一个游历的外国人上街买东西,有些小孩因未看见过洋人,便追随着他。洋人很恼火,手拿棍子打那些孩子。有一孩子躲闪不及,被打中太阳穴,没多久就死了。小孩的父母当然不肯罢休,一齐上来,要扭住那外国人。外国人则举起棍子乱打,连旁边看的人都被打伤几个。这样,激起公愤,大家一齐上前,捉住那外国人,拿绳子将他捆了起来,送到衙门。因为是人命关天,而且又是外国人,所以感到很棘手。
此事落到单道台手里,他不愧是官场老手,又有丰富的办案经验,马上就将卖乖绝招运用自如。一方面他认为湖南阔人很多,而且民风开放,如果办得不好,他们会起来说话,或者聚众为难外国人,到那时,想处治外国人做不到,而不处治又办不到。不如先把官场上为难的情形告诉他们,请他们出来帮忙。只要绅士、百姓动公愤,出面同外国领事硬争,形成僵持局面,外国领事看见老百姓行动起来,就会害怕,因为洋人怕百姓。到这时,再由官府出面,去压服百姓,叫百姓不要闹。因为百姓怕官,所以他们也会听话。而外国领事见他压服了老百姓,也会感谢官府。
主意想好,他马上去拜会几个有权势的乡绅,要他们大家齐心合力与领事争辩。倘若争赢了,不但为百姓申冤,而且为国家争了面子。此话传出去,大家都说单道台是一个好官,能维护百姓利益。他又来到领事处,告诉领事,如果案子判轻了,恐怕百姓不服。外国领事听他这么说,又看着外面聚集的人群,果真感到害怕。单道台又说:“资领事也不必太害怕,只要判决适当,我尽力去做百姓的工作。不会让他们胡闹,案子判了下来,自然也是虎头蛇尾。但单道台却两面得到好处:抚台夸他处理得好,会办事;领事心里感激他弹压百姓,没有闹出事来,于是替他讲好话;而绅士们,也一直认为他是维护百姓的。
单道台这种搅和毕竟是没有坑害百姓,所以算不得厚黑人士,而且还可算是有办法之人。而唐朝的奸臣李义府,则是一个善于搅和君子小人操守的佞臣贼子。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出巡。途中,发现一人才学出众,一贯爱才的李大亮立刻将此人荐举给朝廷,很快诏下,补为门下省典仪。此人便是李义府。唐太宗想试试李义府才学深浅。一日,召见他,令他当场以“咏乌”为题,赋诗一首。题目一出,李义府脱口吟道:
日里扬朝彩,
琴中闻夜啼。
上林如许树,
不借一枝栖。
此诗流露出李义府渴求朝官的急切心情。太宗听后倍感满意,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当场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时李治为太子,旋被授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因其颇有文采,与太子司议郎来济被时人并称为“来李”。
李义府在皇帝面前善于伪装,这个奸佞小人很懂得君子的操守,他曾写《承华箴》奉上,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又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此言有文有质,冠冕堂皇,不仅太子,就是皇上,面对此言,也说不出什么不好来。
太子李治将《承华箴》上奏父皇,太宗览毕大喜,称:“朕得一栋梁也!”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第二年,又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