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由于在地理上毗邻俄罗斯,目前该地区拥有俄天然气出口量的近30%、石油出口量的25%以上;而且,该地区还是俄向西欧、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出口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境地带。中东欧国家在俄能源出口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俄在中东欧国家天然气市场仍具有实际的垄断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初,俄对该地区就开始实施新的能源战略,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直接设立自己驻中东欧的工业金融机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天然气出口公司在中东欧国家还出资组建有限公司,以扩大向第三国的销售额,并负责维护和建设新管道。与此同时,1967—1989年间在经互会框架内所修建的将苏联与中东欧国家联成一体的八条天然气管道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较大的输送干线有“联盟”、乌连戈伊乌日格罗德、“进步”。此外,俄卢克石油公司购买了保加利亚最大炼油厂布尔加斯炼油厂6.75%的股份,还准备收购黑山、塞尔维亚和斯洛伐克的几家炼油厂,并已申请竞标一家捷克石油公司的私有化拍卖。
2006年初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天然气大战”成了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乌克兰既是俄罗斯输往欧洲天然气消费国的主要过境国,同时也是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国。乌克兰每年的天然气消费量约为800亿立方米,其中250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其余的天然气虽然大部分来自于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但也要通过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过境,使得俄罗斯在与乌克兰之间的能源外交中掌握了相当大的主动权。此前,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就天然气价格问题进行了艰难的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俄罗斯方面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停止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之后,乌克兰私自截留输往欧洲国家的天然气,结果造成了两国矛盾的扩大化。
这场看似旷日持久的能源争端,令人意外地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保全面子的方式得到解决。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每千立方米230美元的价格将俄天然气出售给“俄乌能源”公司,“俄乌能源”公司将俄天然气与来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天然气混合,再以每千立方米95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乌克兰;同时,俄罗斯也同意天然气经乌克兰出口到欧盟的过境费用由原来的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09美元提高到1.6美元,并以现金支付。事态的发展证明,对于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俄罗斯和乌克兰而言,谁都不可能彻底击败对方。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化而影响到自身的国际形象和长远利益,两国最终选择了保持原有天然气供应体系的稳定。
在波罗的海地区,原苏联燃料动力综合体的一体化和整齐划一的生产基地和基础设施的存在,客观上保持了俄罗斯对该地区的能源影响力。目前,俄石油公司在波罗的海石油市场依然占据垄断地位。2001年5月,俄石油公司尤科斯与立陶宛的Williams公司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尤科斯公司获得该公司26.85%的股份,并计划对立陶宛石油领域投资7500万美元。俄罗斯还计划在2005—2006年把波罗的海运输系统的管道运输能力从5000万吨扩大到6200万吨。如果方案实现,通过管道运输出口的石油占石油出口总量的比重将从2003年的77.5%上升到2015年的94.5%。
(二)形成依赖:俄欧(盟)能源合作
欧盟是俄罗斯能源最大的传统市场,俄罗斯将欧盟视为仅次于独联体地区的重要能源外交方向。冷战时期,苏联与西欧国家的能源合作就已经相当密切,包括德国和奥地利在内的欧盟国家就与苏联有着大规模的天然气贸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油气的主要出口市场是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市场。近年来,随着欧盟的继续扩大,欧盟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强,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能源合作进一步深化。
1999年2月,俄罗斯与欧盟签署了在能源工业领域进行合作的备忘录。
2000年10月,欧盟委员会通过“普罗迪计划”,决定进一步发展和强化欧盟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11月,俄罗斯欧盟峰会签署了《能源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确定了能源合作总体规划。在此次峰会上,双方决定成立联合能源工作组,其任务是确定发展合作的具体方向和机制。俄罗斯还一直是欧盟所需天然气的重要提供者。目前,欧盟16%的石油和25%的天然气都需要从俄罗斯进口。俄政府还计划在今后20年内实现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量翻一番。
2002年5月,俄罗斯与欧盟峰会签署《能源合作声明》,认为俄欧间的能源合作将“促使双方结成能源战略伙伴、有助于巩固欧洲大陆的能源安全”,强调俄罗斯“拥有进入欧洲能源市场的特殊权利”,表示双方要加强能源政策的协调,加快在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建立俄欧能源技术中心,加强在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加里宁格勒等沿海地区油气项目上的合作。高层次的能源对话促进了俄欧之间的能源合作。同时,欧盟国家英国、挪威、法国、意大利也参与了俄罗斯油气上游领域的投资项目,其中壳牌石油、英国石油公司(BP)等西方石油巨头的投资项目占了绝大多数。随着中东混乱局势的持续和北海油气田产量的日益衰竭,俄罗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俄罗斯能源部长维克多·赫里斯坚科甚至预测,到2020年,欧洲近70%的天然气将由俄罗斯提供。
为了抗衡美国倡议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阻挡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进入欧洲,开拓东南欧的巨大市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原有的“亚马尔欧洲”对欧出口管线的基础上,于2000年2月开始铺设经黑海海底直达土耳其的天然气输送主干道“蓝流”,并于2002年12月30日建成投入运营。2001年底,俄、保、希合资铺设的输油管线也已开工,将把俄里海石油运至欧洲。
2002年6月10日,俄又与乌克兰和德国签署合作使用天然气管道的协议,俄天然气可经由乌克兰运往西欧。普京表示,三国能源合作有助于增进欧洲伙伴对俄的信任。施罗德则称,俄的能源供应对欧洲经济极为重要,能极大巩固欧洲能源安全。2002年11月,俄罗斯开始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另一条输气管道——北欧输气管道,总投资57亿美元,从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出发,经德国北部至英国东部沿海,向沿途的欧洲国家和英国供应天然气。这条线路具有多重作用,能够扩大对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并能把天然气可靠地输送到西欧、俄罗斯西北部和加里宁格勒州。
根据预测,至2015年底前,俄罗斯每年将向欧洲出口3000亿立方米天然气,较目前的出口量猛增87.5%。而俄罗斯液化天然气(LNG)出口量在未来欧洲天然气市场中也将占据突出的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将从2000年的7%上升至12%,或每年800亿立方米左右。
欧盟国家目前进口的石油与天然气分别占总供给量的70%及40%。欧盟能源专家预测,欧盟的能源需求从2002年起到2020年将翻一番。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资源与地缘政治部负责人菲利普·科隆巴尼认为,从现在起到2030年,欧盟对进口能源的需求将上升到70%,对进口石油的需求将上升到90%,对进口天然气的需求将上升至70%。与美国等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一样,欧盟将分散能源进口渠道,以减少对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因而将相应增加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与天然气。鉴于俄罗斯在天然气领域无人能出其右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再加上通过技术改进等途径,突破向欧盟出口石油的瓶颈问题后,可以想象,俄罗斯与欧盟的能源合作将进一步提升。此外,自1997年以来,俄罗斯还是土耳其所需天然气的主要提供者,土耳其所进口的天然气中近70%来自俄罗斯。俄罗斯政府希望在今后20年内增加对土耳其的天然气出口。为此,俄罗斯专门铺设了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气的“蓝流”输气管道。
尽管俄罗斯与欧盟的战略关系由于一系列问题而出现了裂缝,例如,欧盟2004年5月的新一轮扩大、俄罗斯国内集权体制的强化、双方在车臣问题上一直存在的分歧、在乌克兰总统选举问题上的角力、俄罗斯再次拒绝成为欧盟《新睦邻计划》成员国、俄乌天然气危机,以及双方至今未能达成能源协议等,但是这一战略关系却不可能破裂,双方在能源问题上仍需相互依赖。由此可见,俄欧在能源领域合作的扎实推进是与双方在彼此外交战略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并行不悖的。对俄罗斯而言,自独立以来,其融入西方的战略基本上一直保持不变,但选择的路径还是经历了一个从以对美关系为重中之重到美、欧并重的转变。对西欧而言,随着大西洋两岸关系渐行渐远,对俄关系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出来。对于正在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欧盟而言,欧洲的未来很大程度上维系于俄罗斯能否成功融入进来。正因如此,俄欧开展能源战略合作,既给俄欧战略关系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内容,也是双方发展长远战略合作的需要。
三、开拓东方
在俄罗斯能源外交的诸向度中,与中国的油气合作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很早就认识到亚太地区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具有很大吸引力。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亚太地区市场和南亚市场,特别是东北亚——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是最有活力的销售市场,经济上与俄罗斯的互补性很强。其中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为世界第一,而资源保障则严重不足。俄能源专家认为,如果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类似于俄欧之间的天然气输配系统,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洲际能源市场并辐射整个亚洲地区,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广大。
(一)得天独厚:中俄能源合作的背景
随着俄罗斯政府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与中国全面改善和提升关系的战略意义,对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与支持。这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体现在中国利用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2003年3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了《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油气综合体发展的基本方针》。俄中两国不仅在能源供求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为能源合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中国原油供需缺口进一步增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近1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77%,而国内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据《财富》杂志报道,自从1990年以来,中国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7%。国际能源机构2002年9月的一份报告称,过去10年中,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至少占世界的25%,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消费者。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12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了2000年的31.0%。
2000年,中国进口石油达7000万吨,2001年略有下降,为6500万吨,2002年则又回升至6941万吨,2003年高达9112万吨,使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2004年,进口石油量突破1亿吨,2005年,达1.56亿吨,进口比例高达40%。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淑和称,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方式,2020年,中国石油预计缺口将达2.5亿~2.7亿吨,对外依存度接近60%。国际能源署(IEA)2004年11月1日发布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从每天200万桶增加到2030年的每天1000万桶,到203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实际上已是生产与需求间缺口巨大的石油进口大国,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严重依赖国际石油的局面已不可逆转,油气产需失衡已是一个严重影响中国未来战略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保证国内供应以及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遂成为中国解决产需失衡问题的最佳办法。
2.中俄油气合作是中国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石油进口的“路径依赖”十分明显,迫切需要开辟新通道。近年来,中国原油进口来源过于单一,集中于政治纷争不断的中东地区。有专家指出,在未来几十年内,中东仍将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而且,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可能占到进口总量的80%。除中东地区外,从亚太地区进口约占进口总量的22%,从非洲的进口量占18%。对于进口的高度依赖会大大增加石油资源的供应端风险,并损害中国确保石油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能力。
二是中国的原油供给受大国牵制,运输通道的安全性脆弱:(1)一方面,对中东石油依赖性的增加已经使中国难以承受该地区政治动乱和战争风险的冲击,再加上美国借伊拉克战争已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东地区石油的控制权,导致供应端风险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中国原油水路进口——中东、亚太、非洲都要经过水道狭窄的马六甲海峡,因而上述三地并非战略上最为理想的进口地。更为重要的是,马六甲海峡还是美国全球战略明确必须控制的最重要的16大战略通道之一,“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必然构成严重威胁。(2)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是中国的近邻,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力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3)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横加阻拦,妨碍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