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995年8月初印度外长慕克吉访问莫斯科后,时隔不到一年的1996年3月,普里马科夫便火速访问印度。这是他出任外长以来所访问的除独联体和东欧国家以外的第一个国家。俄罗斯对印度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反映了俄罗斯已在实施其全方位的“多极化外交战略”。访印期间,俄外长高度称赞印度为“全球大国”,首次提出要建立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另外,双方外长还就在俄印两国政府之间开设“热线”电话、加强军工技术合作、开展文化教育交流等问题达成了诸多协议。总之,普里马科夫的印度之行将俄印关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1997年3月24—26日,印度总理高达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访俄期间,印总理分别会见了俄总统和总理。会谈期间,两国就重建战略伙伴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地磋商,并提出每年举行首脑会晤,以加强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另外,俄罗斯还顶住美国的强大压力,坚持向印度出售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核反应堆,并决定向印度长期提供各类先进的武器装备。
是年10月,印国防部长亚达夫访问俄罗斯,同俄总统、副总理以及国防部长等政要进行了会谈。会谈的结果是,莫斯科重申不向巴基斯坦出售武器,双方同意将两国长期军事技术合作协议的有效期延长至2010年。此外,俄印双方还决定建立联合工作组,以便共同开发和研制陆基导弹,这已是两国间的第三个武器生产联合工作组。可见,1997年印度总理和国防部长的相继访俄不仅推动了两国关系的继续回升,而且为未来俄印建立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12月,叶利钦总统因病不能出访印度,改派普里马科夫总理代其出访印度。普里马科夫这次出访印度的主要目标是为俄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作先期准备工作。访问新德里期间,俄总理除首次非正式提出建立俄、中、印“战略三角”关系的建议外,更主要地是与印方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立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重大双边问题。经过协商,俄印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达成了协议,同时还签署了《2001—2010年军事合作协议》。普里马科夫这次访问印度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尤其是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方面俄印可谓是达成共识、打牢基础了。
总而言之,在叶利钦执政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随着俄总的对外战略的演变与调整而经过了一个由冷到热的曲折历程。几年来,俄印两国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从而为双方在经济、军事、安全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90年中期以来,俄印两国不断积极致力于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并在90年代末期达成协议,初见成效。该伙伴关系虽不像冷战期间苏印“特殊关系”那样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但毕竟使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合作基础更加坚实以及合作层次步步提升。
二、更上一层楼:普京时代的俄印关系
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俄罗斯告别了叶利钦时代而进入了普京时代。叶利钦的辞职以及普京的走马上任对俄罗斯的国家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亦较叶利钦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普京执政之初,俄罗斯可谓是内外交困。就国内情况而言,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的俄罗斯是一个烂摊子:政治动荡不安、经济一派萧条、社会危机四伏;就国际形象而言,俄罗斯远非昔日威风凛凛的苏联,世界大国地位有名无实,一落千丈。面对国家的衰落和严峻的国际形势,普京提出“富国强民”
的口号,决心重整旗鼓,把俄罗斯带上复兴之路。为了给国内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国际环境,普京在对90年代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进行审慎反思后,决心调整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使其更加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与叶利钦相比,普京奉行的是灵活务实的大国外交战略,尤其是凸显国家利益至上这一原则。早在2000年2月25日,普京在竞选总统时致俄罗斯选民的公开信中就明确强调:“我们的优先方向是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切实的国家利益,其中包括经济利益理应成为俄罗斯外交家的法则。”把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与叶利钦时代科济列夫钟情西方的浪漫主义外交、普里马科夫对西方的强硬主义外交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普京在2000年就任总统不久所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表示:“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
新世纪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正是在此背景下翻开了新的一页。普京就任后,立即于2000年7月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并在其中就俄印关系做了如下描述:“俄罗斯打算加深与印度的传统伙伴关系,包括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这有助于解决南亚存在的问题,加强地区性稳定以及欧亚大陆的战略平衡。”
(一)“又一次飞跃”
2000年10月,普京在其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还不到半年时间,就匆匆南下,对印度进行了单独的访问,这是自1993年以来俄总统的首次南亚之行,同时也是普京为重振大国雄风所采取的一次重大的外交举措。此次普京访问印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专程来签署期待已久的《俄印战略伙伴宣言》,为两国关系揭开新篇章。《俄印战略伙伴宣言》
的签署标志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正式确立,同时也为两国发展新世纪关系与合作构筑了法律基础和战略框架。
对此,印度官方和舆论界普遍认为,该宣言标志着“俄印两国友谊的又一次飞跃”。
宣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性质上将俄印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这是其不同于以往俄印之间所签订的所有协议的关键之所在。尽管伴随着冷战的结束,苏印之间那段“特殊关系”宣告破产,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与印度也签署了众多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协议,但这些协议均为短期性的,且主要涉及的只是诸如经济或军事等某一方面的内容。
《俄印战略伙伴宣言》则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协定,它赋予了俄印两国全方位的双边关系以全新的性质和内容,使两国关系不仅具有长远性和稳定性,而且更加突出战略性。《俄印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并非一纸空洞无物的文件,而是有其实质性的内容,它是以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具体合作领域为支撑的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巩固传统的俄印关系,而且代表了冷战后俄印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
1.《宣言》的政治方面
这也是《俄印战略伙伴宣言》最能反映两国关系实质、最富有核心意义的关键所在。《宣言》明确规定,“加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并推动建立公正的世界新秩序”,“双方希望共同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在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以及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中的合作”,等等。以上这些内容可以反映出俄印双方对国际事务有着共同的看法,这是双方加强战略合作的共同基础。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彻底消解,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快。然而,冷战思维并未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消失。后冷战时代霸权主义依然盛行,从而给国际关系民主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危害。尤其是进入21世纪,美国国内新保守主义重新抬头并走红,“罗马帝国”的幽灵开始徘徊在美国的大地上;伴随着小布什的上台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霸气冲天,单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这不仅仅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而且是背道而驰的。对于在新的国际格局下谋求国家发展的俄罗斯和印度来说,主张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关乎两国国家利益的共同诉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虽说有所下降,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单就军事实力而言,俄罗斯仍是可与美国相抗衡的大国,而印度在后冷战时期也发展很快,并在逐渐崛起而成为南亚地区的大国。因此,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希望能在多极国际格局中发挥大国作用并最终成为有重要影响的“一极”,是俄印两国的共同愿望。
正是基于此种战略需求上的共识,俄印双方走得很近,相互支持对方的大国地位,最终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对于共同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双方的战略活动空间,以及增加两国与国际社会大国打交道的筹码无疑具有极其现实的重大意义。众所周知,走出南亚、迈向世界大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印度梦寐以求的理想。普京在这次访印期间,就安理会改革与印度领导人进行了磋商,并取得了某种共识。普京对印度急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迫切愿望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这令印度十分感激。作为回报,印度对俄罗斯在世界多极化、导弹防御体系以及车臣等问题上的立场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另外,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大国在中亚的角逐与竞争日趋激烈,南亚的地缘战略地位再度凸现,从而为印度赢得了难得的外交好气候。基于反恐的需要,一些大国都十分看好与印度的合作,希望能在印度为其谋取更大的国家利益。为此,《俄印战略伙伴宣言》有专门的条款就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方面俄印进行合作做了说明。鉴于阿富汗局势日益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稳定与安宁,在印度访问期间,普京提议由俄印两国成立阿富汗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并呼吁塔利班及其国外庇护者,特别是向其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的国家回到和平谈判的轨道上来,以成立“各族代表参加的建立在广泛基础之上的政府”,并表示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付塔利班运动,直至其停止支持国际恐怖主义运动,停止非法贩运毒品,停止践踏国际人权准则的行径。
此外,为了使双方关系更加密切和稳固,《宣言》还规定,双方最高领导人每年举行一次会晤,政务和外交部门定期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正是这种定期会晤机制得以保障俄印战略伙伴关系的正常运作和持续有效的发展。
2.《宣言》的军事合作方面
普京的此次印度之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军事合作曾是苏印传统合作的最主要的项目和内容,即便在冷战后的俄印双边合作中,其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中心地位。很难想象抛开军事合作去谈俄印合作,更何况军事技术合作被认为是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柱。就在普京访印期间,俄印双方在军火贸易和军工生产方面达成四项协议,其中包括双方建立政府间防务和技术合作委员会;俄罗斯赠印度航空母舰一艘,并由俄国为其购置舰上装备;印度购买100辆T90型主战坦克,购买和特许组装140架苏30MKI战斗机等内容。由此可见,基于互信的政治基础,俄罗斯与印度军事技术合作的力度在明显的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