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到今日,她仍然记得下课和同学到学校旁边咖喱屋吃饭的情景。
那家店的环境很简单,白色的桌子,天蓝色的餐具,还有萌萌的大勺子。老板是一个长相英俊的年轻男子,他专门向女中学生兜售美味而便宜的食物和饮料。不知不觉地,这家店就成为她们常去的地方。
在这家小小的餐厅里,她们聊着小女生的心事。这些话题大部分都是漫无边际的,大部分是关于某某和某某交往了,某某失恋了,我爱的某某到底爱不爱我……一代又一代人过去了,而青春期的女生所讨论的话题,来来去去总是那么几个。少女们对成年社会充满迫不及待的渴望,希望像大人一样恋爱、工作、体验生活;在十四五岁的年龄里,她们偷偷去港汇买ANNASUI1的彩妆,攒着零花钱买一小管1即安娜苏,世界著名时装及彩妆品牌。
Dior1的唇膏,购买性感而华丽的裙子,故意把头发染成酒红色,这些行为并不仅仅出于叛逆,更多的是对于成人社会的渴望,迫不及待地向世界宣告——嘿,我们来了。
她们努力地长大却迟迟不被接纳,成人社会仍然嘲笑着“小破孩儿,懂什么呢?”然而,突然有一天,她和男朋友漫步在路上,说着青春时期的趣事儿,她突然明白——时光早已经离她而去,岁月已经在心智上留下一道道痕迹,少女的身份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女人。
那个傍晚,她坐在咖啡店里,面对着曾经最爱的焦糖摩卡,思考起成长到底是从什么开始的?那些欢乐和竭尽全力的模仿没有让她长大,那些长辈的孜孜教导没有,那些闺密旅行团也没有。
记忆很模糊,也很碎片化。她记起第一次和好朋友绝交,独自一人度过孤单的暑假,她开始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14岁那一年,她任性地触犯校规,结果被处罚打扫图书馆一个学期,她愤愤不平地擦着书架,被迫学习承担责任;16岁那一年,她和初恋男朋友由于价值观而爆发剧烈的争吵,她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纠结于“人与人为什么如此之不同”;18岁那一年,她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不知如何是好,开始犯错,受伤,自爱自怜……当黑历史像画面一般在脑海中展现,她仍然想不起自我意识到底是如何萌生、爆发。不过,每一年回头看看,就是觉得人生不一样了,就是觉得过去的自己太幼稚了。或许所谓的成长,就是在自我反思的一刹那,突然之间产生了。
她想了很多,有些困惑,有些抱歉(尤其是对自己伤害过的人),有些感激。在一次一次的实践中,她不断地与过去说再见,奔向下一个目标——就连曾经每天一杯的焦糖摩卡,她也不爱喝了,嫌弃它味道过于甜腻,冰水是她目前最爱的饮料。她读过许多书,作者们不厌其烦地教育普罗大众要爱上成熟后的自己,不要恐惧流逝的时光。可是,这又叫人如何不恐惧?人们之所以拒绝长大,并非仅仅是出于对旧时光的怀念,更多的是拒绝一秒一秒地迈向死亡。
电光石火之间,她萌生出一种想法,一种将会被世人嘲笑的愚昧的观念,她决定——无论再怎么长大,世间如何变幻,她永远不会杀死心中的那片幼稚。她不想圆滑机智,她想像个少女一样,一直这么活下去。
伤、实践而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