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无止境的。面对孩子,大人要做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很多。透过分析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方珐,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厦引用。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反映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也有所不同。中霉的家长趋于保守,管孩子事无巨细,而西方国家趋于开放,一些父母对孩子只管原则,不拘泥于小事,给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中国的父母习惯于站在“长者”的位置上对待孩子,西方的父母更愿意做孩子的朋友;中目的父母疼爱孩子,热衷于替孩子做事,西方的父母把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作为爱孩子的基本准则。
德国人怎样做家长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所欣赏的父母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父母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德国的家长们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指导:
☆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从蹒跚学步起,就开始注重孩子坚强性格与意识的培养。孩子跌倒后,父母不是赶紧去扶,而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多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家长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
☆在择业的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的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德国家教特征
德国的家庭教育注重民族习惯,要求孩子听父母的话,尊重前辈,传统意识根深蒂固。主要有:
(1)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父母从孩子的婴儿时期就开始让孩子认识周围事物。经常抱孩子出去散步,再大一些就带他到全国各地去旅行,在这过程中使他接受各方面知识的教育。每到星期天,大多数家庭都由家长带孩子去郊游或去参观展览,借以开阔孩子的眼界。
(2)重视并支持家庭体育活动。家庭注意为孩子提供一个体育活动场所或备有一个塑料膜制的近似澡盆的圆东西,充气放水后让孩子在里面游泳嬉戏。家长们还注意在体育运动中对孩子进行坚强、勇敢、活泼的良好品格教育。因此孩子从小身体就十分健壮。
(3)注意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从很小起就和大人分开睡,4岁孩子就到自己房间去睡。其室内也根据孩子意愿安排布置。这里有他们喜欢的书籍、玩具,有供他们进行手工制作的各种材料。穿衣、吃饭等凡是自己能干的事都由孩子自己去干。
(4)让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早在100多年以前,德国的法律就明文规定:孩子应当帮助父母做家务活。德国勃留尔法院明确规定:孩子0-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洗汽车和在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这样,孩子既可以在劳动中得到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又可以加强对生活意义的了解,并认识自己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
(5)重视孩子的文明礼貌教育。孩子从懂事起就要遵守礼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时由大人给他们分好,自己到一个小桌上去吃,不足时再由大人添;杯盘餐具都有固定放法,不能乱来;孩子再大些,当家中来客时也要参加迎送、行礼致意,并大大方方回答客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孩子上了学和同学们也都相处良好。
抽象思维从小学习
正当中国的父母们特别关注于努力培养孩子的想象、表演、创作、绘画、演奏等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能力时。德国人却也更积极地鼓励婴幼儿学习一点抽象思维。德国父母认为。父母应当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启动孩子抽象思维的开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游戏是德国人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包括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等。
给一个故事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不同结尾,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选择、舍弃和讨论,孩子们往往便拥有了较强的思辨水平。
绘制地图则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三四岁的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或学校,周边的房屋、花园、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标示出来。
德国人还强调必须加强对女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比起男孩子,她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此“软肋”往往导致她们在日后的数理科目的学习上相形见绌。
和我们不少父母相反的是,德国人似乎并不主张学龄前的孩子必须掌握多少词汇,或背诵多少首诗歌。他们认定,注意培养孩子拥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会给他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孩子日后的成才铺平阳关大道。
法国的家教方法
“感性”教育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1)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怎样想的,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2)创意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
“宽松”教育
“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多给他们一点自由。”这是法国家庭教育专家们从成功与失败的家教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我们不无启迪。
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家庭“望子成龙”的愿望与有些中国人相比并无二致,他们常常给孩子安排一系列课外课,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因此而加重。一位叫科尔内的家长反省说:“我的女儿卡尔尼刚刚5岁,她从托儿所回来后,每周还要上三次业余课:星期二学舞蹈,星期三学体操,周末学滑冰。后来我发现她累得不愿从冰上站起来,才决定停了这些课。让她喘口气。”
法国的教育学家们指出,孩子们学的课程越多并不意味着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许多业余课程不仅使家长们的钱包变瘪,还消耗掉孩子大量的精力。只有有了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进发出创造的火花。如果要求他去做太多的事,会使他产生厌烦的心理。为了使孩子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引导他学会合群比学会某些技能更重要。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带小孩去公园游玩,鼓励他与同龄的小朋友进行交往。
为此,在巴黎的街心都给孩子们留出一些空地来,或当旱冰场,或作自行车练习地,或用来搭建滑梯、秋千板等,孩子们在那里玩得非常开心。
专家们认为,扩大孩子们的自由活动空间,是培养孩子兴趣、发展个性和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美国家教经验
美国的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家教“四个一”
竞争充满着美国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人人凭本事吃饭,没有人身依附,“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勤奋、节俭成风气。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并成为强者,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不溺爱儿女,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总结起来。美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美国家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孩子们像伙伴似地称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父母与孩子说话永远是蹲下来。
二、注重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美国父母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是会感到高兴,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美国,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有一间房子。在孩子打理日常事务上,父母只帮孩子做一些当时年龄还无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挣钱读书。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美国小学在课堂上对孩子从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通过思考得出的一切结论。
家教三句话
(1)Stand behind do not push.
站在后面。不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