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停了的第二天,天气如同大家预料中一样炽热,到了中午时分,飙高的温度让在地里忙着排水、翻地的庄稼汉们,都忍不住脱了上衣。
此时的温度,远远没有夏季时那么高,然而太阳光却非常炽烈,晒得人背疼,让地里劳作的人们都有些撑不住。
好在气温升高也有一个好处,便是田间地头的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干涸了,这让百姓们心里雀跃不已——按照往年节气,这个时间才刚刚收完谷物麦子,正是田地翻新,忙着种第二茬庄稼的时候。
小林村地处南北交界处,准确来说,位置更偏北一些,因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因素,小林村一般一年种两季庄稼。
春季播下种子,种植五谷,到了八九月份收割完毕,再种下第二茬。
因为第二茬种下时,基本已经是九月份了,此时种下的农作物,生长不了多长时间,便要入冬,是以,第二茬的庄稼多是以黄豆、蔬菜等生长期短的作物为主。
而这些黄豆、白菜、萝卜,收下后可以卖到镇上换少许钱财,虽然数量少的可怜,但多少可赚些买棉布、棉花的钱,可以让每家每户给小孩儿添套新衣裳,再不济,换些油盐酱醋的钱总是有的。
小林村忙的热火朝天,林家中,林江和林丁氏、林母也都下地做活去了。或是排水,或是翻地,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林家后院,此刻也是一片忙碌。
文睿领着盛子,以及另外两个比他们大了两三岁的男孩儿,在忙着捡落叶,打扫卫生。
林淮则把隔壁房间清理出来,准备做教室。
他今日早起和村长叔说,想要在家里弄个学堂,让村里适龄孩童都过来听课。学堂是免费的,只是笔墨纸张等物需要学生自己准备。
因现在地里还有农活要做,半大孩子要去给父母做帮手,且他每日也要读书练字,便决定每日上午上课,下午休息。
村长叔听了这事情,摩拳擦掌,激动的脸都红了,自然没有不应的道理。连忙让族里的两个能干的小子过来帮忙了,说是中午还要从祠堂中抬些不用的供桌来,给学生们做课桌。
林淮无可无不可的应了,回来后,也着手收拾起后院隔壁的房间,准备将这里作为授课的学堂。
玉瓷期间偷偷出来过一次,听了他的计划,虽然觉得讶异,深思后却也觉得这是情理中的事情。
在他看来,林淮是个重情的人。村里人对林家多有照拂帮衬,他自然想要回馈。
以往身子不适,自身性命难保,自然做不了什么,而现在他的身体越发好了,在家里弄个学堂,教导小林村的孩子读书识字予以报答,实在符合林淮的行事作风。
不过,玉瓷也有和林母一样的忧虑,“这样不会耽搁你读书么?”要知道,林淮决定参加明年春天的童子试,考试时间距离现在还有五个月左右,若是一般考生,现在不应该头悬梁最刺骨,抓紧一切可利用时间学习么?
林淮却摇头笑道:“玉瓷,难道在你心里,我连个童子试都考不过?”
“我自然是信你的。”玉瓷有些纠结,“只是……”
“不用担心。”林淮洒然笑道:“我也只是给这些小儿启蒙,课业很轻松,不过占用一上午时间,权作我休息了。下午和晚上读书,时间是足够用的。”
“好吧,既然你决定了,我也不说什么了。”玉瓷抿唇笑了,钟灵毓秀的眉眼间有着清灵的山水涌动,让人看得心悸,“只是,以后可不敢直呼林淮了,要称你林夫子了。”
两人说笑了一会儿,玉瓷就又回了画卷,忙着做采蘑菇的小姑娘。
山里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受破坏,这场大雨过后,出现了许多好东西,还有一些在原来世界都很难采到的,价值昂贵、营养成分齐全的菌类。
玉瓷本就对厨艺有兴趣,如今又看到这么多好食材,简直要心花怒放了。
她背着竹篓漫山遍野的转悠,将入目的各种菌菇,全都摘下来放在背后的竹篓里。
一上午时间,来来回回跑了四趟,玉瓷腿都酸了,肩膀也有些疼。不过还是不忍浪费时间休息,吃了两块红豆糕,喝了一盏热茶后,就又咬咬牙去干活了。
一天下来,玉瓷把目前住的这座小山头上的菌类几乎摘完了,日落时分,她背着最后一竹篓菌菇到了山脚下。
这里放着她这一天的劳动成果,一座不小的蘑菇山。玉瓷看了又看,心中成就感顿生,也顾不得休息了,连忙清洗起来。
洗好的蘑菇,就直接铺在鹅卵石上晾晒,准备晒成干货,留着冬天吃。
又忙了好一会儿,玉瓷才收拾好,此时腰酸背疼,起身时身上骨骼卡哈咔嚓作响,浑身力气都没了。
她狼狈的回了山上,将煲在砂锅中的蘑菇瘦肉粥盛出来吃了一碗,便匆匆洗漱睡下。
第二天玉瓷是在一片郎朗的读书声中醒来的。
她坐起身后,看了看山洞四周,还有些回不过神。又癔症了一会儿后,才后知后觉想起,那读书声究竟来自哪里。
玉瓷出现在林淮房中,此时外边少年郎们的读书声更响亮了,林淮在教他们读《千字文》。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玉瓷忍不住坐在窗边静静听起来,眸中有某种向往和怀念,神色却柔和宁谧。
听了一会儿,她面上不知不觉露出会心的笑。心里不自觉嘀咕起,没想到林淮教孩子还真有一手。
在她的认知中,古代夫子授课,都是先让学生们,将成段成篇的文字死记硬背下来,才会告知大家释义。
这种方法不是不好,毕竟许多知识都是依靠死记硬背积累下来的;但也不得不说,这种死记硬背有着硬伤。因为孩子毕竟年纪小,大的不过八、九岁,小的也只有五、六岁,在他们这个年纪,让他们背诵这些绕口又孤僻的字眼段落,实在很为难。
若是现代人,都会知道,将释义提前告知学生,再让他们根据释义一点点背诵,自然事半功倍。但是,古代人并没有这样先进的智慧,最起码在玉瓷看来,古人鲜少用这样的法子教导学生。
然而,现在她才发现,自己之前实在是太孤陋寡闻了。
因为眼前就有一个人,正用着这种先进的方法,教导学生认字,明理,读书,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