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大致成书于元明时期,这在现在基本已经盖棺定论,但具体年代与作者还不是很明确。不过也说不定以后在文物出土中会有新的发现。
文学考证从来都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说不定你花了数十年的心血去研究,最后却往往迎来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曾有学者认为孙膑与孙武是一个人,于是刻苦考证孙膑孙武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同时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后来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同时出现了《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证明了《孙膑兵法》确实存在,孙子与孙膑并不是同一个人。此位学者的心血白费了,但是这种质疑的精神值得赞扬,现在的人大可不必对这位学者冷嘲热讽。郭沫若就曾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考证。”,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水浒传一书,被人吹捧的太高,起始于金圣叹与李贽,现在研究水浒传,你若不提这两个人就会使人觉得你没学识,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他们有许多的观点本来就是激进错误的。就好比现在动辄以“最后一个大师”冠之某位学者,真不知道是死人的不幸还是活人的悲哀。
前文已经谈到水浒传中关于佛学的常识出现过很多错误,也许作者本来就不是很懂佛学。但水浒传中依旧大谈特谈佛学。在这里,作者提倡的是一种市民宗教,也就是不再守那些外在的戒律,更加注重于内心的修炼。
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这从形而下转向了形而上。虽然不注重外在戒律,但是比外在的戒律更加严谨,也更加难以做到。
作者甚至加入了因果报应的观点,比如爱财的因财死(李固)好色的因女色死(裴如海),为的就是添加一种无形的戒律来约束僧人,但是这种结果并不容易使人们记忆深刻,因为大多的人都在关注喝酒吃肉的鲁智深。你鲁智深能喝酒吃肉,我为什么不能?
同时作者还将儒释道三种宗教一同体现在一个人身上,这类人有林冲,鲁智深与智真长老。
在智真长老身上,这种三教合一的观点体现的更为明确,他有儒家的救世观念:靠着自己的能力,使得五台山下人们安居乐业。同时又有着道教的超然物外的意味:别人都说鲁智深不是一个好和尚,他却说只管剃度。也有着佛教的很多思想,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和尚,一个故宋时期的活佛。
后来的很多小说都仿照了这种思想模式,西游记,咒枣记,******等。比如西游记中,就直接借着孙悟空道明了:“望你把三教合一,保你江山永固。”
后来的《济公全传》也仿照了作者写鲁智深的手法来表现济公:“我自修心不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书的作者天花藏主人还写了一本《后水浒传》。
水浒传提倡修心不修口的宗教,也可以说是市民宗教,其实倘若用心一想,修心自然比修口难,没理由心修好了还那么爱喝酒吃肉。又或者说,修心的人,为何还是爱喝酒吃肉?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这本来就不是一个修行人应该有的习惯。
水浒传中的宗教,更多的只是文人心中的宗教,所以酒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不难理解,文人与酒的关系自然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
每过几百年,心学就会弘扬一次,前有竹林七贤,陶渊明,朱熹,陆九渊。后有禅宗,王阳明。到了今天,心学复兴的苗头又出现了,不过不知这次会不会如往日一样,取得灿烂的成绩。
禅宗对于中国文人的影响最为广泛,一则其入门容易,对于一个从小就接受庄周梦蝶的文人来说,佛教的知识也很容易理解,再说宗教本就是尚善之学,儒家和佛教,道教区别并不是很大。二则禅宗提倡心学,注重顿悟,内心的修炼,少了戒律,而这些文人又厌倦或者是害怕了传统的戒律,于是加入了禅宗流派。有一人顿悟了,可以喝酒吃肉,于是大家都开始喝酒吃肉了。其实这是错的,容易坠入魔道,因为别人参破的,并不是你自己参破的。这本来就不是世俗的答案,你照着文字抄就可以,需要你自己去参破。
文人的加入,给禅宗带来了一种注重空谈的陋习。所以也就有了水浒传中的各位活佛,他们虽然是活佛,但大多时候只是心中的佛。
令人惋惜的是,在七十回后,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突然变得无影无踪了,道教佛教以及儒家思想在这里又开始分道扬镳了,道教方面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奇斗法事件,公孙胜乔道清斗法,阵前斗法,排兵布阵,撒豆成兵,将一个道教弄得乌烟瘴气。此时也有佛教的出现,比如鲁智深解脱缘缠井,宋江参禅等,但是与前文相比,还是稍有逊色,儒家在最后出现的就是忠君思想,因为宋江与那一批行伍出身的军官所谓的忠君报国,谱写了一幕幕悲剧。在这里,三教各自为政,但是却刻画的都不够成功。同意前人观点:七十回后,疑为他人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