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商业学教授皮尔斯·斯蒂尔在其新作《拖拉:今日复明日》一书中指出,如今拖拉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病”。随着电脑游戏和个人日程管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分心,人们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计划安排,导致一些事情拖拖拉拉总是做不成。斯蒂尔所领导的团队以几百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拖拉习惯展开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们发现,长期拖拉的人办事更冲动,在对他人负责等方面不够尽职。
有一次,约翰·丹尼斯和他的一位副手到公司各部门巡视工作。到达休斯敦一个区加油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了,约翰·丹尼斯却看见油价告示牌上公布的还是昨天的数字,并没有按照总部指令将油价下调5美分/加仑进行公布。他十分恼火,约翰·丹尼斯立即让助手找来了加油站的主管弗里奇。远远地望见这位主管,他就指着报价牌大声说道:“弗里奇先生,你大概还熟睡在昨天的梦里吧!要知道,你的拖延已经给我们公司的荣誉造成很大损失,因为你们收取的单价比我们公布的单价高出了5美分,我们的客户完全可以在休斯敦的很多场合,贬损我们的管理水平,并使我们公司被传为笑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弗里奇先生连忙说道:“是的,我立刻去办。”看见告示牌上的油价得到更正以后,约翰·丹尼斯面带微笑说:“如果我告诉你,你腰间的皮带断了,而你却不立刻去更换它或者修理它,那么,当众出丑的只有你自己。这是与我们竞争财富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的沃尔玛商店的信条,你应该要记住。”然后,约翰·丹尼斯和助手一起离开了加油站。从此之后,那位主管弗里奇先生做事再也不会拖拖拉拉了。
每家企业都希望拥有一支高效能的工作团队。作为员工,如果做事拖延,等于自毁前程。一个习惯拖延,精于寻找借口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的。
很多时候,拖拉的人也都会下定决心改掉这种磨磨蹭蹭的恶习,也经常因拖延时间而心生悔意。但下一次又会习惯性地继续拖延下去。多次以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拖延不仅危害工作,而且最终会使人丧失了进取心,享受着病态的悠闲生活。之所以说是病态的悠闲,是因为在悠闲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煎熬和悔恨,拖延者总是在罪恶感和麻痹之中徘徊。他们脑中有着立即行动的念头,但又不由自主地想再拖一会儿,他们了解拖延的后果,却又因为心理作用而不得不一边拖拉一边担心着严重的后果。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当一个神奇美妙的幻想突然跃入他的思想里,但是却迅速得如同闪电一般。如果他在那一刹那间把幻想画在纸上,必定有意外的收获,但如果拖延,不愿立即动笔,之后即使再想画,灵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当一个灵感突然闪现在他的脑海里时,如果他提起笔来,把那灵感形成文字写在纸上,也许会成就一部惊世之作。但如果当时无暇执笔来写,而一拖再拖,那么,到了最后,灵感就会完全从他思想里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没有任何其他的习惯比拖拉更为有害,更没有什么习惯比拖拉更能使人懈怠,削弱人们做事的能力。如果任由拖拉的习惯逐渐滋生,则个人成功无望,国家、民族也没有未来。当你感到拖延的毛病正在悄悄向你靠近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立即行动!
珍惜时间才会不惶恐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论富贵贫贱,每个人每天24小时。不过,有的人真正有效地利用了它,而有的却把它白白地浪费掉了。每个人拥有的最终时间是和自己的生命等长。珍惜时间,从另一个角度就是珍惜生命。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自己的财产,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米兰·昆德拉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这是一个无情的提示,它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数着。”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所以很多的名人都非常地珍惜他们的时间。
贝尔生于英国,从小就对一些新奇的事物很好奇,并且经常自己动手做实验,还因此把家里的东西弄坏了很多,虽然母亲常常管制他,可也拿他无奈,就只好顺着贝尔。贝尔年轻时,经常配合父亲做聋哑人的教学工作,并因此对残疾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所以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能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已经担任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他希望人类在很远的距离也能够通过声音来交谈。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贝尔抓紧一切时间投入试验。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他的试验进行得非常艰难。一个猜测性的想法,有时候会让他进行上百次的试验。对时间的充分利用是贝尔的一个特点。有时候,他的助手托马斯·沃森会在半夜听到他的声音,催他起床去帮忙或者去听他的新想法。在波士顿大学的教授里,睡得最少的是贝尔,休息最少的还是他。为了自己的发明工作,他几乎不参加学校的娱乐活动。他总是显得很匆忙,甚至连走路都是一溜小跑。为了早日取得试验的成功,贝尔经常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工作,因此很多助手都不愿跟随他,害怕他这种“苛刻”的时间观念。贝尔和助手经常是清晨走进实验室,直到满天星辰的时候才出来,一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有一次,贝尔约助手一起去吃夜宵,坐在桌前,贝尔很慈祥地说:“或许我那样要求你,你会认为我很可恶。但是,你要知道,人生真的很短暂,你必须要节省时间,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有限的。”助手听了贝尔的话,会心地点了点头。时间不会辜负辛勤劳动的人。1875年6月的一天,贝尔和他的助手托马斯·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任务电报机,一个偶然的事故,让贝尔惊奇地发现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同时还发出了有节奏的声音,这个发现启发了贝尔。他把沃森房子里电报机上的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让沃森拉开弹簧,弹簧发生了振动。这种情景让贝尔的思路顿时明朗起来,他感到离成功的日子不远了。为了完成最后的试验,贝尔更是一头扎进实验室,按自己的思路不断进行反复的验证。
1876年3月7日,贝尔的助手沃森突然在电线里听到贝尔教授的一声惊叫。他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硫酸溅到教授的身上,帮助教授处理好一切后,他对教授说:“我在电线里听到了您的声音。”电话就这样诞生了。贝尔的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他想让电话通向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愿望也实现了。贝尔通过不断地与时间赛跑,在29岁时就发明了电话,加快了人类文明进程。
我们总是习惯等待,习惯拖延,习惯于时间在眼前慢慢地流逝,把事情拖到自己认为该做的时间再去做。所以我们总是没有时间去成功。殊不知,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有挤才能出来,要想在短暂的一生中有所成就,就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刻钟,不要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
哈佛教授也曾经说过:你不浪费时间,时间才不会抛弃你,失败才不会青睐你。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时间的可贵人人皆知,难的是在生活中真正地珍惜时间。不知道珍惜今天的人,也把握不住明天。哈佛大学的尼桑·科尔教授告诫学生说:“大家往往认为今天的事情不用着急。总是懒惰地等到明天来解决。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要知道,今天过去,再也无法回来。所以大家必须牢牢抓住每一寸光阴。”
被称为“工作狂”的巴尔扎克的写作速度很快,每三天他的墨水瓶要重新装满一次。正因为他珍惜时间、勤奋写作,所以才创作出了像《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90多部中长篇小说,成为一位多产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时光和空间才是恒定的主人,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我们一直在口头上强调今天的可贵,却很少有人真正地珍惜今天。很多人觉得自己还年轻,时间有的是,时间被大把大把地浪费,结果,不但一事无成,还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悔恨。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凡是将应该做的事拖延而不立刻去做,并想留待将来再做的人,总是弱者。凡是有力量、有能耐的人,都会在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充满热忱的时候,立刻迎头去做。每一天都很短暂,就像秒针滴答般逐渐缩短。时间是残酷无情的,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消逝。你对时间的态度不同,你的人生也将不同。对于珍惜它的人,它会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刻上辉煌的一笔;而对于那些肆意糟蹋时间的懒汉,它只会让你活得越来越累,越来越烦闷。面对今天,我们不要总是怀念昨日,昨日已经流逝,我们只有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让自己的人生结出丰硕圆满的果实。
充电增加人生的厚度宽度
学海无涯,现有的知识储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得单薄,一个人不管积累了多么丰富的知识,总还有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识,所以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认识到充实自己的重要性,不断学习。持续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苏轼从小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记性特别好,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成饱学之士。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有一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仆人突然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便问老人家有什么事。老婆婆指指门上的对联,问苏轼是否真的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说自己绝对不会骗人。于是老婆婆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一本书让苏轼帮她看上面写的是什么。苏轼接过书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老婆婆问道:“先生,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吗?”苏轼羞得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你连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老婆婆说。苏轼听了,伸手要去撕门上的对联。老婆婆急忙上前阻止,把对联改成了:发奋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告诫苏轼说学无止境。
自此,苏轼把“学无止境”的条幅张贴起来。他开始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现代显得更为重要,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瞬息万变,成败可能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进取意识,主动充电学习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不断获得新机遇、新信息,最终获得成功。
王清5年前毕业于一所不知名大学的专科班,后来在一家中型的广告公司从事文案策划工作。她因为进公司比较晚,加之学历偏低,因此上司同事从来没有认真地对待过她,每次她用心策划的方案会被无情否决。王清明白“知识就是金钱”,于是她除了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之外,还细心地向同行前辈讨教,业余时间全泡在图书馆,很快就拿下了本科文凭。
接着她开始探寻晋升的途径,她开始参加了国际商务策划师的培训,虽然当时她只有1000多元的薪水,但是面对数千元的培训费,她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接下来的培训课程,她更是一次不落,虽然课程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而且还要在下班后赶很远的路,但她总是设法尽早赶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国际策划师资格证书。成为高级策划师的王清眼界开阔了,考虑问题更加深入和全面。之后她凭着自己出色的策划能力成功地跳到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出任策划总监,年薪20万元,让原来单位的同行大跌眼镜。
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像王清一样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些人虽然在学校时成绩平平,但毕业后在学识及事业上往往有惊人的表现,原因也就在于懂得不断地充电提升自己。
研究表明大学毕业后五年内将有一半的知识过时,十年全部报废。生活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要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处境,就必须不断充电。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够生存,要充分地利用一切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80年代则为每3年增加一倍。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不断地充电学习,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还有助于我们实现梦想中的生活。
海伦一直是个酷爱学习的人,她喜欢需要动手的工作,她的业余爱好是艺术和体育。18岁的时候,她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装配工人,任务是将不同的电子元件组装在一起,月薪是800美元。她很快又掌握了更加复杂的工作,并成为厂里干活最快和质量最好的装配工人。她还有维修设备的天分,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经常是海伦让它重新运转起来。
几年之后,海伦依然很喜欢在那家工厂工作,但她很希望能够晋升到薪水较高的管理职位。她意识到这样的提升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于是她参加了社区学院举办的夜校。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她获得了学士学位,顺利地被提升为车间主管,月薪到达4000美元,是当工人时的5倍。这大大地改善了海伦的生活状况,并且让她更有财力去发展自己的爱好——艺术和体育。
实现财务自由是很多人的梦想,自我充电既是自我进步的需要,也是一笔划算的投资,投资自己以期提升职业地位,进而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我们永远都要充电。人的生活其实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事实证明在知识方面的“自我投资”是成功者的一个必备条件。
有些人一份工作干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意思了,想跳槽换一份工作。跳槽需要条件和实力,而实力来自于不断的学习。虽然工作机会很多,但是如果不学习的话,必然会逐渐落后于社会,只能从事低端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天天有进步,就会天天有机会,你的生活才会有转机。如果因为目前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就感到很放心,不知进取,那么就意味着目前的情形就一定不能维持很久了,失败的日子也许不远了。
好习惯就是好人生
有一对父子住在山上,父亲是个瘸子,儿子是个瞎子,他们有一头老驴。每天,父子俩牵着驴下山,都是儿子在前面牵驴,父亲在驴背上指挥方向。山路有一处很不好走,每当走到拐弯处时,父亲都会叫道:“儿子,拐弯,小心了!”于是儿子就小心翼翼地把驴安全地牵过那处险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