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一种修养,静不仅可以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纵观历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静制动,修炼自身的素养和品性,在静思的过程中,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可能会更上一个台阶。心灵最容易受伤和被污染。保持心灵宁静,人生中会少去许多诱惑与烦恼。
愤怒是片刻的疯狂,伤人伤己
有一天,国王对一位大臣说:“你到别的国家,想办法买一种我们国家没有的东西。”这位大臣心想:天下所有的东西我们这里都有了,还要到哪里找一样这里没有的东西呢?
不过,国王既然这样说了,大臣只好派遣一位商人出国寻找。商人也很烦恼,到底要买什么东西呢?他到处游历,还是没找到自己国家没有的东西。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长者坐在象背上,喊着:“卖智慧!卖智慧!”商人心想:奇怪,智慧也可以买得到吗?于是,他走过去问长者:“你要卖的智慧在哪里?”长者说:“能称重量、量长短的有形之物,价值都可限量,我卖的智慧无形体、无法称重量、量长短,这才是真正的无价珍宝。”
商人说:“那好,我要买,你要给我什么?”长者说:“我告诉你几个字:‘凡事多思,切莫猝怒,今日用不上,必定有用时。’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好好地思考人生的真理,时时把道理放在心中,不能一碰到外面的境界就转动自己的心,粗暴地发怒,如此将后悔莫及。”
商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没有拿到有形的东西,但是他把长者的话听进了心里,并且交给长者五百两黄金,算是“买智慧”的费用,然后起程回国。
商人回到家时,刚好是八月十五日深夜,月光明亮地照入屋内。他轻轻推开房门,突然看到架着蚊帐的床下有两双鞋,蚊帐里竟然两个人,其中一个是他的夫人,另一个是谁呢?
他很生气,拿了一根棍子,正当要冲向前时,突然想到自己买到的智慧“凡事多思,切莫猝怒”,于是提醒自己要冷静点,控制点情绪,不能太冲动。就在此时,一位老婆婆掀开蚊帐走出来,原来那另一个人是他的母亲。
他很讶异地问道:“妈妈,您怎么在这里啊!”
“你夫人感冒发烧,我是来照顾她的。”
他放下棍子,自言自语地说:“很便宜,真的很便宜!”
“你买什么东西那么有价值,怎么一直喊很便宜呢?”
他就对母亲说:“我遇到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我用有量有形的黄金换来无量无形的智慧。假如不是他教我要时时冷静,不可冲动,我刚才已做出伤天害理的错事了。”
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动怒,愤怒情绪是人生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克制愤怒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些怒火横冲直撞而不加抑制的人是难成大器的。制怒是一种心态,一种修养,一种能力,它更多地需要每个人自己去痛苦地修炼。
相传,有一武士向一禅师请教地狱与天堂问题。禅师看了武士一眼说:你虽是一个武士,但没有人会重用你,因为你丑而且笨。武士一听勃然大怒,他拔出宝剑就要向禅师砍去。禅师不为所动,反而轻声细语地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士闻听此言,知道自己错了,立刻弃刀于地并谦和有礼地向禅师鞠躬道歉,心中满是惭愧。这时候,只见禅师微微一笑,手拈银须脱口说道:天堂之门由此打开。禅师大智大慧,举手投足间就将人生的两极解释得浅显明白。
天堂与地狱只有一念之隔,怒的来源不外乎两个不满,要么对自己的事情不满,要么对他人及其事情不满。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克制心中的怒火,让自己冷静地思考,不因冲动而犯下错误。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全在于我们自己。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时间里,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打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因此弟子们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禅师回来后,听说了这件事,便召集弟子,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禅师虽然喜欢兰花,但是并不执著于兰花,如果因为打碎了兰花就发怒的话,反而被背离了养兰花的初衷。心底的快乐最重要,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兰花”不妨淡定从容一些,放开心胸,让怒气烟消云散。
当一个人的尊严遭受践踏,权利受到侵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自然就会生出一股愤怒之火;当一个人面对不公、面对丑恶、面对阴暗、怒火便会喷薄欲出。愤怒是人之常情,不会发怒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愤怒的生活则是一种悲哀,犹如烈马失去了奔跑的能力。愤怒犹如一座活火山,随时都有可能冲破我们的最薄弱的情志防线而喷发。愤怒是片刻的疯狂,它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所以遇事要学会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情绪便控制了你。
中国人历来讲求养生之道,容忍是修身养性的基本功课。但据现代科学证实,一味地压抑怒气,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极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在自己要发怒之前可以在心中从一默数到十,暂时平息自己的怒火。等事情过去以后,如果心中的怒火依然无法平息,不妨寻找一些健康的渠道来发泄心中的怒火,据说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有一制怒高招,公司里建有“精神健康室”,里面有公司各个层级经理的橡皮人,如果受了上级的委屈,员工可以到这个房间里来,拿起棍子,抽打橡皮人消气。找朋友谈心、在无人的地方大吼以及运动都可以发泄人愤怒的情绪,以维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诱惑可以是动力,太重就是累赘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延迟满足效应”实验,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镇的一个小学的校园里,其中一个班的8名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很大的空房里。随后,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人都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谁能坚持等我回来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说完,他和老师一起转身离开了这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颗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几乎不可抗拒。有一个孩子剥掉了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并发出“啧啧”的声音。受他的影响,有几个孩子忍不住了,纷纷剥开了精美的糖纸。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40分钟后那个陌生人回来。当然,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糖果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禁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面对眼前的诱惑,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控制住自己,这种贪图享受的心理我们人人都有。但是如果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抵制住这种诱惑,否则只会因为眼前的小利而失去机会,自毁前程。
有个爱金如命的皇帝,他搜刮了全国的金子,为自己造了一座金城。又在里面建了一座金宫。连宫里的器具都是金子做的。皇帝喝酒用的是金杯、金壶。吃饭用的是金碗、金筷子,桌子上的灯、笔和烟壶,统统都是金子做的。这位皇帝仍不满足,他还披着金袍子,戴金帽子,穿金鞋子。他甚至还把好端端的牙敲掉,镶上满嘴的金牙。但是皇帝仍不满足,他还想得到更多的金子。可是老百姓的钱财已被他剥削得没有一点剩余了,于是他贴出布告,要聘请有“点金术”的人,教他学点金术。
有一天,京城里果真来了一个会点金术的“神人”。这个人的手指头碰上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立刻会变成金子。在皇帝的再三要求下,这个“神人”最后把点金术教给了皇帝。皇帝高兴极了,连忙跑到花园里去试验。在他面前果真出现了奇迹——手指头点到什么,什么就立刻变成金的。皇帝看见心爱的女儿来了。便高兴地用手去摸她的头。不料。公主立刻就变成了不会动的金人。他又伸手去给皇后擦眼泪。结果,他一碰到皇后,皇后一瞬间也变成了金人。吃饭的时间到了,皇帝高兴地端起碗要喝汤,碗变成了金碗,汤变成了金汤。他想吃糖饼,糖饼变成了硬邦邦的金饼。他想吃鱼,鱼也变成了金鱼。晚上他去睡觉的时候,手刚一碰到枕头,枕头变成了坚硬的金块,险些把他的后脑勺碰坏。他刚盖好被子,柔软温暖的被子变成了冷冰冰的金板,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个爱金不要命的皇帝,就这样,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最后,他守着数不尽的金子。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
点石成金的皇帝是可悲的,但是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欲望太多,而经不住诱惑,欲望的沟壑永远也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想得到更多东西的人,总是会把现在所拥有的失去了。最后得不偿失,以惨剧收场。
有一个老方丈分三天派三个小沙弥到某个山涧去采药。第一个小沙弥一走进那个山涧,马上被遍地的天然美玉迷住了,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佛像的,就喜出望外地捡了许多回来了。老方丈含笑表扬了他,并嘱咐他暂时不要把捡到美玉的事说出去。第二个小沙弥一步入那个山涧,也马上发现了那些非常漂亮的美玉,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菩萨的,就非常激动地捡了一大包回来了。老方丈也含笑表扬了他,也嘱咐他暂时不要把捡到美玉的事说出去。第三个小沙弥来到山涧之后,就开始抱怨前面的两个沙弥:这么多的美玉不捡不是有眼无珠吗?若用这样的美玉做成念珠,岂不完美无比?于是,他抱着沉甸甸的美玉回来了。为了不独占这份“功劳”,他邀上前面的两个小沙弥一块去见老方丈。可是,老方丈迟迟下不了床,病得很重。三个小沙弥就非常惊恐、非常关心地问方丈这是怎么了,老方丈说:“我病了三天了,可是,手握你们仨为我采来的美玉,一点儿也不起作用,而且越来越重了。”直到这时,三个小沙弥才意识到他们在美玉面前居然忘记了自己是去干什么的。
我们往往就像小沙弥一样在诱惑面前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只把目光放在了眼前,为了一时之欢成了诱惑的俘虏。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要在之后的日子里承受长久的痛苦,所以我们必须要直面诱惑,冷静地思考,理清头绪,从小事上防微杜渐。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人在诱惑面前缴械投降,用奢侈品来炫耀自己,奢求通过这种渠道向社会高级阶层靠拢。更有人把模仿他人和另类当成独特的个性来标榜。物质、欲望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挑战着我们人性的弱点。
虚荣浮华,纸醉金迷,光怪陆离,对诱惑的屈服直接导致的就是不同程度的堕落。诱惑能够考验人们的意志力,只要你向它屈服了一次,抵制诱惑的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薄弱。所以我们要用强大的意志力勇敢地去抵制诱惑,并把这种果断和坚毅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让烦恼如云一样飘过
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难免会有种种烦恼,这很正常,烦恼是人之常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认为人烦恼、迷惑的原因是“实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有一个耄耋老人,留着一副花白的胡须,足有一尺多长,人称“美髯公”。老人也以此为自豪,没事的时候经常精心梳理和抚摸自己的胡须。有一天,老人在门口晒太阳,过来一个小孩,歪着脑袋看了一会儿,问道:“老爷爷,您这么长的胡子,晚上睡觉的时候,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放在被子外面呢?”老人一时答不上来。晚上睡觉的时候,老人就想起了白天小孩问他的话。他先把胡须放到被子外面,觉得不妥;他又把胡子放到被子里面也觉得不舒服。这样,老人一会儿把胡须拿出来,一会儿又把胡须放进去,一整夜他都没想出怎么放胡须好,甚至连以前睡觉的时候,胡须到底是怎么放的也弄糊涂了。老人为自己的胡须烦恼不已,病倒了,儿孙们纷纷猜测老人可能是不行了。直到有一天,老人的小女儿从国外归来,给他带回来一副髯托。老人见了髯托,忽然从床上坐起来,说:“哈哈,好了,好了!”从此以后,老人每当吃饭、睡觉的时候,就用髯托把美髯托起来,这样可方便多了,他再也不愁怎么放胡须的问题了。老人鹤发童颜,美髯飘逸,俨然年轻了许多。
其实所谓的烦恼皆有心生,就像老人一样,之前从未想过、在意过自己的胡须睡觉的时候放在什么地方。小孩的疑问让他突然过于关注这个问题,烦恼自然就产生了,自己本来的快乐与祥和也不复存在了。烦恼是一个古怪的东西,你若执著妄想去想,再小的烦恼也会瞬间变大。反之,再大的烦恼,你若视而不见,能及时放下,它也会自动消失。
有一个中年人,年轻时努力奋斗,家庭事业虽然都有了基础,但是却突然觉得生命空虚,彷徨而无奈,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最后不得不去看医生。医生听完他的话,开了四个药方给他,对他说:“你明天9点钟以前一个人到海边去,不要带报纸杂志,不要听广播,到了海边,分别在9点、12点、3点、5点,依序各打开一个药方,你的病就会好的。”那位中年人将信将疑,但早上还是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了海边,看到晨曦中的大海,心灵为之一震,心情也跟着变得轻松了。9点整,他打开第一个药方,上面写着“谛听”二字。于是他坐下来,倾听风的声音、海浪的声音,他感受到自己的心跳与大自然的节奏是那么的协调,很久没有这么安静地坐下来听了,他的身心仿佛得到了清洗,突然觉得很舒畅。12点,他打开第二个药方,上面写着“回忆”二字。他开始回想从前:童年时的无忧无虑、青年时的艰辛努力;父母的慈爱、朋友的关爱,生命的力量与热情又重新被点燃了。
到了下午3点,他打开第三个药方,上面写着“检讨你的动机”。他想起早年创业时,自己怀有远大的理想,为了追求人生的福祉,他热诚地工作。可等到事业有成了,全然忘记了当初的信念,只顾着赚钱,失去了经营事业的快乐,又由于过于自我,也不再关心别人的冷暖。想到这里,他已经有所感悟。
到了黄昏,他打开最后一个药方,上面写着:“把烦恼写在沙滩上。”他走进离海最近的沙滩,写下了他的烦恼,可是一波海浪立即淹没了它们,洗得沙上一片平坦。他愣住了。他顿时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在回家的路上,空虚与彷徨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再度恢复了生命的热情与活力。
对于烦恼,要把它写在沙滩上,要学会忘却、学会放下。唯有放下外物的纠缠,方有真性情的流露,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呈现生活自然的本色。放下就意味着解脱,放下就意味着心灵得到了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