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7500000065

第65章 六祖坛经7-?

机缘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他本云。师去时至曹侯村。住九月余。然师自言。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此求道之切。岂有逗留。作去时者非是)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魏一作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

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礼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富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闇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一本无西天以下二十七字)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一本无汝但以下三十五字。止云。师悯其远来。遂垂开决)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磨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顿渐第八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云。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

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宣诏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付嘱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闇。答云。明是因。闇是缘。明没即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是年五月改延和。八月玄宗即位。方改元先天。次年遂改开元。他本作先天者非)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

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此土是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磨所传信衣(西域屈眴布也)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永镇宝林道场。留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终)

附录

六祖大师缘记外记

门人法海等集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母李氏先梦。庭前白华竞发。白鹤双飞。异香满室。觉而有娠。遂洁诚斋戒。怀妊六年师乃生焉。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也。时毫光腾空。香气芬馥黎明有二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师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岁父丧。葬于宅畔。母守志鞠养。既长鬻薪供母。年二十有四。闻经有省。往黄梅参礼。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南归隐遁。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薙[髟/火]。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蜜多三藏为证戒。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授戒。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单传之旨。一如昔谶(梁天监元年壬午岁。至唐仪凤元年丙子得一百七十五年)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白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师至曹溪宝林。睹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亚仙唯然。祖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岭。因兹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并在此地。他日造塔。幸望存留。余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后营建。一依其言。师游境内山水胜处。辄憩止。遂成兰若一十三所。今曰华果院。隶籍寺门。其宝林道场。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宫。落成于梁天监三年。寺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桡林木。一日现形甚***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惧。师叱之曰。尔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曰。尔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师以钵舀之。龙不能动。师持钵堂上。与龙说法。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师后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左侧有铁塔镇处是也

师坠腰石镌龙朔元年卢居士志八字。此石今存黄梅东禅。又唐王维右丞。为神会大师作祖师记云。师混劳侣积十六载。会印宗讲经。因为削[髟/火]。又柳宗元刺史。作祖师谥号碑云。师受信具。遁隐南海上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又张商英丞相。作五祖记云。五祖演化于黄梅县之东禅院。盖其便于将母。龙朔元年。以衣法付六祖已。散众入东山结庵。有居人凭茂。以山施师为道场焉。以此考之。则师至黄梅传受五祖衣法。实龙朔元年辛酉岁。至仪凤丙子。得一十六年。师方至法性祝发。他本或作师咸亨中至黄梅。恐非

历朝崇奉事迹

唐宪宗皇帝。谥大师曰大鉴禅师

宋太宗皇帝。加谥大鉴真空禅师。诏新师塔曰太平兴国之塔

宋仁宗皇帝。天圣十年迎师真身及衣钵。入大内供养。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宋神宗皇帝。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具见晏元献公碑记

赐谥大鉴禅师碑(柳宗元撰)

扶风公廉问。岭南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公命部吏洎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增山盈谷。万人咸会。若闻鬼神。其时学者千有余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因言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誖乖****。莫克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梁氏好作有为。师达磨讥之。空术益显。六传至大鉴。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会学者来。尝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寔。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征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其号。乃今始告天子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公始立朝。以儒重剌虔州都护安南。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浮舶听命。咸被公德。受旗纛节戟。来莅南海。属国如林。不杀不怒。人畏无噩。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于宇下。使来谒辞。其辞曰

达摩干干传佛语心。六承其授大鉴是临。劳勤专默终挹于深。抱其信器行海之阴。其道爰施在溪之曹。厖合猥附不夷其高。传告咸陈惟道之褒。生而性善在物而具。荒流奔轶乃万其趣。匪思愈乱匪觉滋误。由师内鉴咸获于素。不植乎根不耘乎苗。中一外融有粹孔昭。在帝中宗聘言于朝。阴翊王度俾人逍遥。越百有六祀。号谥不纪。由扶风公。告今天子。尚书既复大行乃诔光于南土。其法再起。厥徒万亿。同悼齐喜。惟师化所被洎扶风。公所履咸戴天子。天子休命。嘉公德美。溢于海夷。浮图是视。师以仁传。公以仁理。谒辞图坚。永胤不已

大鉴禅师碑(并佛衣铭俱刘禹锡撰)

元和十年某月日。诏书追褒曹溪第六祖能公。谥曰大鉴。寔广州牧马总以疏闻。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同归善善。不隔异教。一字之褒。华夷孔怀。得其所故也。马公敬其事且谨。始以垂后。遂咨于文雄。今柳州刺史河东柳君为前碑。后三年有僧道琳。率其徒由曹溪来。且曰。愿立第二碑。学者志也。维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昏之见曶爽。后五百岁。而达摩以法来华。人始传其心。犹夫昧旦之睹白日。自达摩六传至大鉴。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同异。世之言真宗者。所谓顿门。初达摩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至大鉴置而不传。岂以是为筌蹄邪刍狗邪。将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邪。吾不得而知也。按大鉴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没。百有六年而谥。始自蕲之东山。从第五师得授记以归。中宗使中贵人再征不奉诏。第以言为贡上。敬行之。铭曰

至人之生无有种类。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南裔降生杰异。父干母坤独肖元气。一言顿悟不践初地。五师相承授以宝器。宴坐曹溪世号南宗。学徒爰来如水之东。饮以妙药差其喑聋。诏不能致许为法雄。去佛日远群言积亿。着空执有各走其域。我立真筌揭起南国。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目斗极。得之自然竟不可传。口传手付则碍于有。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佛衣铭(并引)

吾既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且思所以辩六祖置衣不传之旨。作佛衣铭曰

佛言不行佛衣乃争。忽近贵远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无一里。梦奠之后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之狂。达摩救世来为医王。以言不痊因物乃迁。如执符节行乎复关。民不知官望车而畏。俗不知佛得衣为贵。坏色之衣道不在兹。由之信道所以为宝。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还狼荒憬俗蚩蚩。不有信器众生曷归。是开便门非止传衣。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久恃。先终知终用乃不穷。我道不朽衣于何有。其用已陈孰非刍狗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众僧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鞠问。云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加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缄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衣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其余事迹。系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碑。守塔沙门令韬录

六祖大师平昔所说之法。皆大乘圆顿之旨。故目之曰经。其言近指远。词坦义明。诵者各有所获。明教嵩公常赞云。天机利者得其深。天机钝者得其浅。诚哉言也。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按察使云公从龙。深造此道。一日过山房睹余所编。谓得坛经之大全。慨然命工锓梓。颛为流通。使曹溪一派不至断绝。或曰。达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卢祖六叶正传。又安用是文字哉。余曰。此经非文字也。达磨单传直指之指也。南岳青原诸大老。尝因是指以明其心。复以之明马祖石头诸子之心。今之禅宗流布天下。皆本是指。而今而后。岂无因是指。而明心见性者耶。问者唯唯再拜谢曰。予不敏。请并书于经末以诏来者。至元辛卯夏。南海释宗宝跋

附录(终)

《六祖坛经》全文结束

同类推荐
  • 仙阵奇源

    仙阵奇源

    天地莫须有,万物终自灵,若看三千界,唯有身与名
  • 斩仙决1

    斩仙决1

    一个凡人武林中的绝世天才,少年奇侠。巧遇仙缘,却因身负五灵废根遭人嫌弃。直到遇上一个老神棍,在他的诱骗之下,踏上了修真之路……且看一个废根少年如何将修真界搅的天翻地覆。这是一个充满了乐趣和悬疑的修真故事。
  • 大鱼还真

    大鱼还真

    一日同风起,敢为天下先!漫天神佛怒,扶摇上九天!
  • 游神仙记

    游神仙记

    本书主要写一个富家大少爷子龙想成为神游的弟子,于是放着大少爷的生活不过,带上自己最忠实的伙伴小帅上了神游山。经过神游的一番考验过后他们终于成为了神游的弟子。过后他又会遇上怎样的事故,在他的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纠葛,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他将如何面对这一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酱紫修仙路

    酱紫修仙路

    她是天地法则重铸的一缕幽魂,没有爱恨只有对错,她说选错就得付出代价——择选她是背弃天道选择逆天而行的逆天之女,当最后一丝光湮灭,黑暗渐袭,她说我想抓住的不过是一个活下去的希望——偏执你得相信撒旦的邀请不过是恶魔沉沦的征兆,你得明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付出代价就可以得来的,你得懂得天命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违的,你得习惯恐惧的味道才能接受绝望的降临——记
热门推荐
  • 如果在下一世遇到你

    如果在下一世遇到你

    下一世在遇到你,我一定不会再错过你!“对不起,云殇我来晚了”主子你这么欺骗苏星姑娘会不会遭报应那?“闭嘴!本王的追妻之路这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搞笑又有一点点虐情的故事俗话说虐虐更健康嘛~
  • 科技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科技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科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生活的个个领域,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现代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的科学技术产品会有所了解,但是对于更多的还只是初识而已!比如:数字化虚拟人、科学考察船、宇宙飞船、新概念武器、DNA重组技术、纳米技术等。本书对这些新兴领域的科技成果做了一一的展示,不仅拓展了读者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还丰富和方便了大家的生活。
  • 冬风暖过了骄阳

    冬风暖过了骄阳

    【新文:老师,你掉了一个小娇妻】欢迎各位收藏阅读。一不小心的忽略差点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过。她说:“肖阳,我真恨你那爱多管闲事的个性,如果你不多管闲事我依旧还是那个在别人羽翼下活的简单过的快活的安凉,如果你不多管闲事我就不会注意到你然后忽略掉了一个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人,甚至于我们分手也是因为你那该死的个性!”------“我相信你。”季临说。一句话,不浪漫不华丽,却让人很感动。如果说肖阳是骄阳,那么季临就是冬风,骄阳热过了冬风,而冬风则暖过了骄阳。幸好没有错过,拥抱着你把你当成是世界,我想我是最幸福的。
  • 归零往事

    归零往事

    无知的地球文明认为自己已经统治宇宙,其实只是才学会生存。他的傲慢与无知使他成为众文明中的肥肉,终躲不过一场星际大战。一场星际阴谋伴随地球文明一同度过最重要的成长期。太阳落下去了,谁能保证明日在升起的那轮太阳不会被乌云遮挡呢。(本小说中实验请勿当真,纯属虚构。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的事在雷同就太可怕了……)(才开始不太好看,前几章只是续集,所以请读者朋友们耐心哦谢谢大家的支持)
  • 火榕树灵法学校

    火榕树灵法学校

    很早以前,有一个名叫九索阳的国王,他是个权利欲极强的野心家,一心想征服整个世界。雕心国的王族被九索阳消灭得剩下十四岁的野王子,隐姓埋名逃亡到隔心国都城的贵族灵法学校。
  • 致那年即将毕业的我们

    致那年即将毕业的我们

    每到毕业季,眼前就不断的浮现出我们以前的影子。笑也好,哭也罢;第一次的毕业总会多多少少给予我们一些收获,即使爆笑,却也蕴含着淡淡的忧伤。回首望去,让那些只属于那个季节的回忆,至那年即将毕业的我们
  • 一半人生的回忆录

    一半人生的回忆录

    --“这里有我的回忆,有我的故事,也有我的经历”这是作者的话只是让每一位读者有所感悟--只是回忆,也是故事,更是幻想
  • 画江湖之鬼王

    画江湖之鬼王

    《不良人》是北京若森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继动画连续剧《侠岚》在获取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三维成人武侠动画连续剧。这部动画巨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描述了交织着战乱与黑暗的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朱温篡位、李氏族诛、友珪弑父、沙陀争霸等著名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贯穿于其中。几位主角同群雄侠隐仗剑高歌江湖,于历史漩涡中的乱世里经历了青春与爱情、背叛与忠诚的沧桑变幻、悲喜轮回,最终成为了终结这个时代、开创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也堪称是一段浪漫辉煌的中国式武侠历史传奇。《畫江湖之鬼王》是《不良人》续集。
  • 君子何若:夫君,求路过

    君子何若:夫君,求路过

    忆往昔,孩提时代:一个衣衫褴褛,面容猥琐的乞丐直勾勾的看着若莲。若莲以为他会说:“美女,我看你骨骼惊奇,天生就是练武奇才,我这里有一本某某某……”然而,事实却是:“丫头,我看你印堂发黑,天生短命相,你一定活不过二十的。”对此,她不以为然,很不削的掉头就走。于是,二十岁那天,她死了……
  • 校园的护身高手

    校园的护身高手

    特种兵回到校园,军训的第一天就被美女教官抓去当男朋友,一段美妙人生因此展开。武能揍人把校花,医能救人迷老师,秦天的愿望就是在校园里帅出一片天。“学姐学妹别这样,我只是个纯洁的孩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