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3100000068

第68章 李鸿章家训(1)

【撰主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年间进士。

咸丰三年(1853)随侍郎吕贤基回老家合肥举办团练,与太平军为敌。咸丰八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咸丰十一年奉曾国藩命编练淮军,悉法湘军。从此以后,拜巡抚,升总督,晋大学士,授爵一等伯,任首席封疆大吏兼北洋大臣达二十五年,主持海军衙署达十年之久,握清廷水陆兵权,出将入相,位尊名显。一生深受清廷殊恩,经久不衰。汉族大臣中,生受荣,死受荣,除了他的老师曾国藩之外,没有几个人能与他比肩。他在清末内阁大学士中,地位最高。自清乾隆以降,汉人为文华殿大学士、位居内阁首辅者,仅他一人而已。他被清廷赏戴三眼花翎,除王公贵族之外,在汉人官僚中是绝无仅有的。他死后被立专祠于京师,也是汉族官僚中独一无二的人。这是因为,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与他相关:他曾参与镇压过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主持洋务运动和筹办海防事务,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过程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亲身经历了戊戌维新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役,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尤其突出的是,他受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9世纪70年代主持订立了中英《烟台条约》,80年代订立了《中法新约》,90年代代表清政府亲赴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继则去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1901年即在他去世之前还与西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标志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地位完全确立的《辛丑条约》。从而,他以“议和专家”而闻名中外,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他成了一个理应谴责的人物。然而,在李鸿章的一生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即他主持从事洋务自强新政三十余年,其民用企业中出现的中国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近代化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大型煤矿、金矿、第一个大型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读经书以研寻义理为本

【原文】

朱子家训内[1],有“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兄意亦然。兄少时从徐明经游,常告读经之法: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2]。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弟亦不妨照此行之。经学之道,不患不精焉。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1]朱子家训:指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家训。

[2]骛(w俅):乱跑。

【译文】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家训内,有“儿孙虽然天赋不高,但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书不可不读”。为兄我也是这样认为。我在年少的时候跟随徐明经先生到处求学,他常常告诉我如何阅读经籍的方法。掌握经学之义理所在就是必须专攻一经,不可三心二意,泛泛而读。学习经书以探寻义理为主,考证名号物色为次。阅读经书有一不厌烦、不急躁的诀窍。一句意思未弄懂,决不看下句;今天未弄懂,明天继续阅读;今年未深入理解,明年继续阅读。这就是所说的不厌烦、不急躁的意思。弟弟你不妨照这个方法去实行。如能做到这样,那么对于经学中所说的道理,就不会担心不深入理解了。

【评析】

篇中强调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之书籍,要做到掌握和深入理解其义理所在,就必须讲究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耐”,对所学之书不厌烦、不急躁,日积月累,专攻一门,就会受益无穷。这种对于做学问须专、尤须耐得住寂寞的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练书法应因人而异并博取众长

【原文】

三弟笔性颇佳,习颜、柳各体似太拘束[1],活泼之气不能现于纸上,最宜改习赵字而参以北海之《云麾碑》[2],则大有可观。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1]颜:指颜真卿,唐临沂人。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后又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人称之为颜鲁公。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又善正、草各书,笔力沉着雄浑,称为“颜体”。柳:指柳公权,唐华原人,官至太子少师。善正、行各体,“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世人称之为“柳体”。

[2]赵字:指元代赵孟之字。赵字子昂,系浙江吴兴人。书法初以钟绍京、王羲之为宗,至晚稍入李邕,篆隶真行草各书无不冠绝一时,遂以书名天下。所写碑版甚多,回转遒丽,人称“赵字”或“赵体”。北海:

指唐李邕,江苏扬州人,唐玄宗时历任户部郎中、御史中丞、陈州刺吏和汲郡、北海太守,世人称之为李北海。工文,善书,尤擅以行、楷写碑,初学王羲之,后乃摆脱其形迹,自具风格。《云麾碑》:指李邕的着名碑刻《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译文】

三弟爱好书法是件好事,但学习颜真卿、柳公权各种字体似乎过于拘谨、呆板,活泼洒脱的气势不能在纸上体现出来,最适合于改习赵孟之字体,而配合练习李邕留下的真迹碑刻《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帖。如能坚持做到这样,你的书法必定会大有长进。

【评析】

篇中强调学书法应结合各人的实际,博采众长,选择适宜于自己特点去坚持实践。这不仅反映出李鸿章对中国书学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使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

学书法须有恒心【原文】

三弟来函,既改习赵字,慰甚。惟以功夫太浅,不能深得其意。此天然之理,不足道。只须有恒,不必多写。多写则生厌,厌则无功。每日临赵松雪《道教碑》三页足矣[1]。尚有一言以相告,临过之后,默思赵字之结构,以指画之,多看亦易进步。所临之字不可废,至朔日斋集订成一册[2],以之比较,自有心得。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1]赵松雪:指赵孟,松雪为其号。《道教碑》:指赵孟的书迹《道德经》。

[2]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日。斋集:在书房汇合收拢。

【译文】

三弟在来信中说,已经听从我的建议改习“赵体”,非常令人高兴。

只是根底太浅,不能做到深刻体会赵氏书法之真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算不了什么大问题,只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并不一定要每天写很多字。写得太多就会有厌恶感,厌恶感一产生,就不会有收获。每天临摹赵孟所书《道德经》碑帖三页就足够了。还有一句话要提醒你,临摹一次书法之后,静静思考寻求赵字基本结构,以手指头照样作出重点划记,多看也容易有收益。每次临摹过的字,不可丢弃,到农历每月初一日在书房里汇集装订成一册,彼此比较,自然就会有心得。

【评析】

李鸿章在篇中告诫其弟,练书法不要急于求成,贪多终将徒劳无功,关键的问题在于持之以恒,才不至于产生厌恶感。在坚持“赵体”的同时,每次练毕之后静加思索其每一字下笔的基本结构,找出特点,反复推敲,必定日有收获。并且要求其弟将练过之习作保存起来,按月收订成册以作比较。这种关于练字的方法,很具体,很切要。

读书不必急于求成

【原文】

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1]。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吟[2]。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阅未阅矣。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1]遽(j俅)求:急于求得。

[2]涵吟:深入体会诵读。

【译文】

身体多病之时,有必要把名人的文集静心加以阅读,因为这也完全可以起到养病的作用。凡是读书碰到有疑难的地方,不必急于求得理解。有一字不能记的,不必苦苦寻求、死记硬背,只要深入体会诵读其意就行了。今天看几篇,明天看几篇,时间一长自然会有收获。但应将已经读过的篇章,自己作出记号,稍微批点几个字在书上,不然时间一久就会记不起究竟是读过还是没有读过。

【评析】

篇中强调人一患病,就需要休养,而适当读一些中国古代名人的文章,可以起到养病的作用。因为读名人之文章,可以使人静心入境,神志专一,身心也就会日渐健壮,抵御病毒的继续蔓延。当然,读书不要死记硬背,强求速效,只要持之以恒,且多记批点摘录,就会印象日深,不致浪费光阴。这种读书方法,是李鸿章对治学经验的总结,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做学问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人须立志自强自立

【原文】

曾夫子致其弟函曰[1]“余蒙祖宗遗泽,祖法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2],外遇无不如意[3],一无所觖矣[4]。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之不显[5]?何患家运之不兴?”余意与曾公之意正同。余与诸弟虽隔千里,盼望诸人之心未尝或断。[6]每间一月,乃作一函训诸弟,未知诸弟对余意如何?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1]曾夫子:指曾国藩。1847年,李鸿章初试于京城时,因其诗文作得好而被曾氏所器重,李即拜曾为老师。

[2]内顾:人在外而对家事的顾念。

[3]外遇:外边碰到的事情。

[4]觖:不满。

[5]令名:好的名声。

[6]尝:曾经。

【译文】

曾国藩老师在写给他弟弟的书信中说:“我承受着祖宗遗留下来的恩惠,熟知效法先人的教导,有幸获得科举考试的成功,家里的事情没有什么需要挂念的,外边碰到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不顺心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事不满意。我所希望的,是需要各位弟弟立志自强自立,齐心合力。如能做到这样,就不必去忧虑好的名声不会表现出来,不必去忧虑家庭运气之不兴盛。”我的想法与曾国藩老师的想法正相吻合。我与各位弟弟虽然相隔千里之远,但盼望你们自强自立的心愿未曾间断。每隔一月,我就写一封信开导你们,不知你们对我的想法是如何理解的?

【评析】

李鸿章借用曾国藩家训的话语,以平等的姿态反复开导他的弟弟们要立志自强自立,个个学好,人人功成名就。这虽然是从一家一姓之兴旺发达这个目的出发的,但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对治家的理论颇有研究,抓住了问题的要点所在。因为兄弟之间的言行好坏,是否立志自强自立,关系到长辈的榜样作用如何的问题。

有恒则终身家居自读也可成名

【原文】

为学之道,勿求外出,亦可成名。昔婺源王双鱼先生家贫如洗,在三十岁之前为窑工画碗,三十岁之后读书训蒙到老[1],终身不应科举,着作逾百,为本朝杰出名儒。彼一生未拜师友,不出闾里[2]。故余所望诸弟亦如是,惟不出“恒”之一字耳。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1]训蒙:教育儿童。

[2]闾里:乡里。

【译文】

做学问的方法,不寻求到外面去,也可以成就名声。从前婺源有一个叫王双鱼的先生,家里很穷,在三十岁之前为烧窑的工人画碗,三十岁以后他一边读书做学问,一边开设私塾教育儿童,终身从没有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但着作超过一百种,是清朝杰出的着名学者。他一生从未拜过老师、交过朋友,足迹不出乡里。因此,我所寄希望于各位弟弟的也是这样,强调做学问不外乎一个“恒”字。

【评析】

篇中强调做学问不一定要拜师交友,游学外地,也不是单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重要的是在于做真学问,持之以恒。这里反映出的踏踏实实自学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很有道理的。二九九学书法应了解中国书学流派特点【原文】

四弟来示言书法云,“钩联顿挫,纯用孙过庭草法[1],而间架纯用赵法[2]。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等语。弟亦欣慰此说。子昂集古今之大成[3],于初唐四家内师虞永兴[4],而参以钟绍京[5],因此以上窥二王[6],下法庭间[7]。此一径也。唐中叶师李北海[8],参以颜真卿、季斯之沉着[9]。又一径也。晚唐师苏灵芝[10],亦一径也。

由虞永兴以溯二王,以及六朝诸家,世称南派。

由李北海以溯欧阳询、褚遂良及魏、北齐诸家[11],世称北派。欲学书者,先明二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宋之苏东坡、黄山谷[12],似近南派;米襄阳[13]、蔡襄[14],似近北派;子昂合二派而为一。嘱四弟从赵法入门,他日趋南派或北派,庶不迷于所往也[15]。望将此意转告二弟,大哥于公退之余,可随时指导诸弟、侄。甚盼。

——节录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1]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虔礼,陈留(今属河南)人。工正、行、草各书,尤以草书擅于名。所撰《书谱》阐述正、草二体书法,有精辟独到见解,历代书家很重视这部书文并茂的书学理论着作。

[2]赵法:指元代赵孟的书法体裁。

[3]子昂:指赵孟,字子昂。

[4]虞永兴:虞世南唐初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贞观七年(633年)授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秘监”或“虞永兴”。工于书法,亲承智永传授,勤于学。骨力遒劲,温润圆浑,世以其与欧阳询并称“欧虞”,后增褚遂良、薛稷,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5]钟绍京:唐代书法家。虔州赣人,官至户部尚书、太子詹事。平生研究前人书法颇深,集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各体于一身,并多有创造,自成一体。

[6]二王: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7]庭间:孙过庭的字体间架布局。

[8]李北海:指唐代书法家李邕。

[9]真卿: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季斯:人名。待考。

[10]苏灵芝:人名。待考。

[11]欧阳询:唐代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属长沙)人。累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书法宗循王羲之、王献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王民。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目,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褚遂良:唐代书法家,字登善,钱塘(今属杭州)人。贞观末年受唐太宗命辅政,高宗即位被封为河南县公,人称“褚河南”。工于隶、楷二体,初学史陵、欧阳询,继学虞世南,终取法二王,融会汉隶。遒劲温婉,丰美富艳,自成一家。

[12]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赡,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翰林院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善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为“宋四家”。黄山谷:黄庭坚,宋代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分宁(今属江西)人。善行书、草书,纵横奇倔,有独特之处。

[13]米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

世居太原,迁襄阳。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妙于翰墨,用笔俊迈,尤得王献之笔意。

[14]蔡襄:北宋书法家,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工正、行二书。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并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格。

[15]庶:将近;差不多。

【译文】

同类推荐
  • 问题爸爸成长方案

    问题爸爸成长方案

    本书记录了一个个大男人的情感表露,探究问题爸爸教育中的难题。从真实鲜活的案例入手,分析了各种问题爸爸背后的家庭故事,并为问题爸爸的提出解脱的方法。
  • 培养聪明宝宝就这样简单

    培养聪明宝宝就这样简单

    本书介绍了婴幼儿教育的相关内容,包括孩子就是孩子,要玩着教育聪明宝宝成长环境什么样接纳孩子,发现他的闪光点天才的家教智慧,你懂吗等内容。
  • 教育孩子从父母开始

    教育孩子从父母开始

    本书汇集国内外权威教育理念,融合国内外专家教育经验,吸取成功父母教育的精髓,试图回答父母们关心的问题,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助一臂之力。
  •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关于教育的话题,从来都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表明:20年前,只有1%的中国家长质疑“高分低能”和“教育体制”问题;20年后,只有20%的家长坚定支持精英教育,而80%的家长程度不同的对精英教育模式提出了异议。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好爸爸胜过富爸爸

    好爸爸胜过富爸爸

    本书结合当前最常见的教育问题,分析爸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用现实的问题和教育的理论来帮助爸爸认识到教育中爸爸的重要作用;从社会关系的建立、理财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品德上的培养等方面来罗列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让爸爸轻轻松松掌握教育的规则。
热门推荐
  • 跟我吃不得痛风

    跟我吃不得痛风

    本书由痛风防治专家张明医生等人精心编著而成。全书共分七章,依此论述了“怪病”痛风的流行病学及遗传倾向;痛风的发病机制;痛风的诊断和鉴别;痛风的并发症;痛风的预防、保健及饮食原则;痛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和动动原则等。并收集了几十种低嘌呤类的动、植物食物推荐给痛风患者食用。
  • 共桐小传

    共桐小传

    一本旷世秘籍引发一场血雨腥风,正派倒戈相向,人人尔虞我诈。究竟谁才能在这飘摇的风雨之中坚守本心。
  • 复国之凤起凰落

    复国之凤起凰落

    一朝穿越,沦为前朝公主,身份隐秘,计划复国,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她”回来了,两人共用一个身体,一个阴险毒辣,手段残忍,一个愚笨白痴,天真小白,这场复国之争,又该如何走下去
  • 万紫千凰

    万紫千凰

    “阿弥陀佛!我佛普渡,众生喜迎。圆寂一生,愿往极乐……”“……虽为我佛之心,却是红尘之身……”
  • 大明护国少将

    大明护国少将

    金戈铁马,护山河;铁血柔情,明丹心!厉兵秣马,荡除逆乱。只为守护,这一片,如画江山!乱世之秋,国之大厦将倾,谁能力挽狂澜,奔走四方以图存?但看这,铮铮男儿,保家卫国!虽千万人,吾往矣!
  • 鬼影迷案

    鬼影迷案

    一桩离奇的命案,引出一条条匪夷所思的线索。拨开迷雾,他将看到怎样的结局?阴谋?手段?内鬼?等待他的,还会有什么?
  • 女科要旨

    女科要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我们往往过多地干预孩子的成长,将他们捧在手心,当做盆栽来浇灌养育,为他们浇水施肥、修枝剪叶、遮风挡雨,甚至早早地为他们规划好了未来。殊不知,教育者的每一次强势干预都是对孩子内在成长动力的一种破坏,盆栽的花草永远不可能像野花那样富有生命力!《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作者林格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对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
  • 锦绣人间

    锦绣人间

    人的一生就是艰难的旅程,而注定不会是孤独的,或者你是我吐芽时的一缕春风,或者我是你倒地痛苦的顽石,恩与怨,因与果总是简单明了,凡人也好,修行也罢,总会有人陪你走完一生,而无论走的多远,藏在心底的永远是那一方锦绣人间......
  • 傲凌苍天

    傲凌苍天

    乱世中平静安逸的生活被打破,亲人惨死,主角被迫背景离乡踏入尘世。后来无意中得知这一切都是天道命运提前安排好的,愤怒的他一路苦修,战人战神战魔战天道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