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菱歌抵万金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提起宋代的奇女子,李师师这个名字恐怕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她先后游走于宋徽宗、周邦彦和燕青三个男人之间,又与多位名门豪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终其一生,李师师都周旋在这个社会的上层而游刃有余,令多少男子牵肠挂肚而无怨无悔,上面的这首满溢赞叹之情的小令便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秦少游专门做来送给李师师的名篇。在有宋一代,像李师师这样才情高博,地位微妙,影响巨大并让文人骚客唏嘘不已而百念不倦的实在唯此一人而已。
大约不平凡的人生来就会有异于常人的地方,李师师从幼年开始,生活就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李师师出生的时代正是北宋末期,南北易朝、金兵南侵的时候,然而艰难的世事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半点影响,此时的汴梁城中还是一片繁华的景象,宋徽宗赵佶还沉浸在大宋盛世的春梦之中,李师师就出生在汴京永庆坊染技工匠王寅的家中,显然这个贫寒的家庭并没有为李师师以后名动天下带来多少有利的资本,反而成为她开始以后颠沛的生活的重要诱因。在李师师出生后不久,她的母亲便因为产后的种种病痛离开了幼小的女儿,这使得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王寅不敢奢望为李师师聘请奶母,只能用廉价的豆浆代替奶水喂养幼小的女儿,这才使得李师师保住了娇小的生命,在这个满是艰辛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也许是因为过早的失去母爱的缘故,再加上家境贫寒,无力提供更好的条件,王寅对这个可怜的女儿分外的愧疚,因而对她分外宠溺,事事都任由师师。按照宋代汴京城的传统,父母如果宠爱女儿,便要将女儿送到佛寺中去度过一段时间,算是名义上的出家,这样能够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富足,王寅对女儿分外疼爱,自然也亲自将她送到临近的宝光寺中“出家”。据说,李师师出生以后便不会哭,即便是摔倒流血也不流眼泪。那天父亲王寅带李师师找到宝光寺的方丈说明来意,方丈见李师师虽然年幼,但面相秀美,自有一段别样风流,心中十分纳罕,不禁对王寅道:“看令爱眉宇间有天生一股不凡之气,将来必是贵不可言。”王寅大喜,忙对方丈说:“既然这样,烦请方丈收留小女,代为教导。”方丈道:“这个无须施主费心,贫僧自当尽力。”说毕,将手俯在李师师的头顶,也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别的原因,从来不哭的李师师突然大声哭喊起来。方丈喜道:“佛家以为众生皆苦,所以才有出家人普度众生的悲悯之心,佛菩提曾因感念终生疾苦泪流如注,今我用手抚令爱头顶,她竟能感受佛法,与我佛有缘,实在是佛门弟子。”因此对这个可爱的孩子格外留心照顾,宋代人们将佛门弟子俗称为师,李师师因为寄宿在宝光寺,又被方丈认为很有佛光慧根,因此她便依据俗称起名叫做“师师”。
又过了一年,此时的师师刚满四岁,就在她对于这个世界还没有清晰的了解的时候,又一场灾祸降临在这个可怜的女孩子身上,李师师的父亲王寅因为种种原因犯罪被捕入狱,从现存的史料上来看,王寅应该是并无亲眷,王寅入狱后由于无人营救也没有人接济,不久竟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狱中,官府将他运出城外,草草埋葬了。李师师此时在汴梁城中既无亲眷又没资财,再加上年纪又小,根本无法在这个险恶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也不知是应该感到庆幸还是感到悲哀,李师师的美貌被汴京城中有名的娼妓李姥看中,在师师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将她收养起来,为师师换姓为李。从这个时候起,在以后的岁月里名动天下的李师师便开始走上了一条让人既艳羡又鄙夷,既满怀敬慕又心存芥蒂的红尘之路。
此时的北宋正如后来史学家们常常谈起的一样,正是古代商业经济高度繁荣的时期,东京汴梁城中数不尽的高楼大厦和酒肆茶馆,每日来往客商游客不绝如缕,花市、米市、金银市等各种专门街市不断涌现,兴盛的商业直接带动了勾栏瓦舍、民众娱乐的发展和繁荣,消遣和娱乐的需要使得烟花巷陌之地成为了宋代一个非常兴盛而且重要的文化标志。生长在这个环境中的李师师很快显露出了她天生不凡的才能,她不但是姿色出众,而且自幼跟随李姥学习技艺,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再加上她天资聪慧,等到李师师及笄之年,她已经出落成为一位名声响彻京城,门前车水马龙的亭亭玉立的少女。
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个常识上的错误,古代的妓女跟现在我们一般认识上的妓女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在古代尤其是像李师师这样精通文墨琴棋的妓女主要是以卖艺为主,来客也多是因为爱慕她们的才情。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李师师与很多文坛巨匠和达官贵人来往密切,“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山抹微云”学士秦观秦少游就是李师师的座上之宾。秦少游见到李师师第一面之后便被李师师出众的姿色所吸引,随即与李师师置酒言欢,秦观本就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他听李师师的谈吐得体,文思泉涌,一点儿也没有红尘娼妓的粗鄙之色,因而倍加喜爱。我们开头说起的那首词便是他此时因爱慕师师而做的,此外秦观还有一首词也是专门做给李师师的,文辞典雅婉媚,读来百转千回,满口生香,实在难得:
年来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不只是秦观,大凡有些名气的北宋骚客很多都与李师师来往密切,著名词人张先“张三影”、宰相晏殊的儿子晏几道等等都是李师师的座上之宾,然而在这些文人之中最为后世记住并且津津乐道的还是我们熟知的大词人周邦彦。周邦彦的词作了得,曾被宋徽宗诏赐提“大晟府”。所谓“大晟府”相当于现在掌管全国音律的官方机构,由此可见周邦彦的成就在当时是得到了很高的肯定的。
周邦彦与李师师算是“神交之友”。李师师虽然出身在红尘之中,但对文人十分敬慕,对周邦彦更是仰佩有加;而周邦彦不仅怜爱李师师的美貌,对她出身风尘而满腹才学也满是欣赏,因而周邦彦与李师师两人惺惺相惜,常常是周邦彦挥毫作词,李师师操笛抚琴,丹唇轻启,和乐而歌。周邦彦作词讲究调美律工,李师师唱曲在乎声甜音正,二人珠联璧合,乐曲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此时汴梁城的正中心里,一场政治易代正在发生。宋哲宗逝世之后,他的弟弟端王赵佶意外地登上了皇位,从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十分荒诞的时代。宋徽宗这位皇帝我们在之前已经多次提到过了,他一生生性轻浮,对花鸟鱼虫、山水风月的兴趣远胜于家国军务,他笃信神仙道教,追求物质享受,对美色的追逐也从未停止。终其一生,宋徽宗始终沉溺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和温柔乡里,从来不问外事。他只知道宠信那些只识花鸟风月、蹴鞠游乐的奸佞之徒,童贯、高俅、杨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步步地唆使和怂恿徽宗沉溺在荒淫无道的生活里从而使自己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使朝廷上下一片黑暗,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此时更加岌岌可危。
然而宋徽宗全然不理会这些,他日日混迹在后宫之中,史书上记载,宋徽宗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即使是这样,宋徽宗仍然不满足,他命人在汴梁城北边修建一座名字叫做“艮岳”的离宫,里面充斥着美女琼浆和金银珠宝,他日日混迹在这里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然而,醉卧在后宫之中的生活让宋徽宗日渐乏味,有一天,徽宗百无聊赖之中召集大臣们在御花园中饮酒赏花,宫女们所上的各色珍馐虽然是流香四溢,但对于徽宗来说无非是自己平常所食之物,他转念又想到自己虽日日缠绵后宫,但一如这美食一般,终究难免厌倦,心中突然怏怏不乐,随手拿起一支狼毫在团扇之上写下“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这十四个字。宋徽宗虽然在国事之上资质平庸,毫无建树,但是在书画之上确实造诣匪浅,尤其是书法更是自古一绝,其自创的“瘦金体”笔力劲瘦,影响十分巨大。这十四个字用“瘦金体”写出来,笔力遒劲,甚得书法精髓。徽宗写完这十四个字,忽然朱笔一停,低头沉思片刻,却是再也接不下去了,遂对群臣道:“众位爱卿都是大宋朝几番遴选的饱学之士,朕今日得此残作,谁能对上,赏御酒一杯以示嘉奖。”宋徽宗虽然荒唐放荡,但是一如他的书画一样,在诗词上虽然说不上造诣,但也绝非是庸庸之辈,众臣一方面碍于君臣之礼,另一方面确实难摸清皇上心思,因而虽然百思千解,却无人敢上前回话。正在宋徽宗打算呵斥群臣之时,忽然有一人答道:”
“臣有一联,不知对否?斗胆吟出,恳请陛下批驳指正。遂开口吟道:“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大叫道:
”徽宗一听,“甚妙,朕所缺的就是这一点江梅啊。”此时在座的朝廷众臣还不知道,宋徽宗所缺的这点江梅正是名声在外、惊动京城的青楼名妓李师师。
◆帝王嘴角的江梅
宫中心思细腻、惯于揣测圣意的人从这首词中看出了徽宗的心思,其中有一个叫做张迪的太监为了讨好徽宗,看到他对后宫日渐厌倦,心中陡升一计,怂恿徽宗出宫作乐。张迪在入宫之前是一个混迹在秦楼楚馆的浪荡子,对于青楼妓院十分熟悉,此时的李师师正名满京城,数不清的名门豪士争相一掷千金只为一睹师师风采,常年混迹在这里的张迪与师师的养母李姥十分熟络,对李师师也是早有耳闻,于是将眼见耳听的种种传闻都一股脑儿地告诉了徽宗。徽宗本来就是个贪恋女色之徒,一听张迪所言,喜不自胜,马上命张迪带紫茸、霞毵、瑟瑟珠、白银等各色宝物亲自到李姥那里联络,编排出家财万贯的大商人赵乙倾慕于师师,但一直未尝得见的故事来,让李姥代为安排周旋。李姥本就是个风尘中人,贪恋钱财,一看来人出手如此阔绰,便十分痛快地答应了张迪的请求,并且很快就为所谓的“赵乙”安排了跟李师师的见面。
这天入夜之后,宋徽宗急急忙忙地换上便装,带了几个贴身的护卫,在张迪的指引之下,一路出宫来到汴梁城中最热闹和繁华的地段。摆脱了皇宫束缚的宋徽宗一行人一路轻马快行,不一会儿便到了目的地镇安坊的樊楼,这樊楼正是李姥和李师师的所在。宋徽宗虽然说早些年做端王时一直生活在宫外,对烟花柳巷并不陌生,但是毕竟入宫很久,对于秦楼楚馆多少还是十分新鲜,更何况这樊楼供养的乃是李师师,气派自是与别家不同,宋徽宗虽然富有天下,但初到这里仍是赞叹不已。到了楼前,徽宗为避免招摇,屏退左右,命一干人等在楼外守候,自己让张迪随驾来见李姥。却说这李姥一见宋徽宗,看他衣着光鲜,腰间金石环佩甚是雍容,又见张迪对这位来客十分尊敬,知道来者不是个商海巨贾就是朝中大员,心中一喜,忙上前行礼。张迪道:“这位便是我跟你提起的商人赵乙赵公子,你速将李师师请出,”李姥道:
为赵公子弹奏一曲。“赵公子天生贵相,老奴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您是新客,大约还不知道,师师见客有个规矩,只在房中见客,望您海涵,还请移尊过去一叙。”张迪正待说话,徽宗忙制止道:“这样也好,就依你的说法,请您带路,我们一起过去。”
却说这李师师此时在京城中犹如花中牡丹,鸟中青凤,门口正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时候,今日听李姥谈起巨贾赵乙求见,只当是铜臭俗子,并不十分待见,因而听门外李姥呼道“赵公子门外求见”时,命下人回道:“姑娘尚未沐浴更衣,烦请贵客门外稍后片刻。”身为堂堂天子的徽宗只好兀自杵在门外等候,徽宗正等得望眼欲穿的时候,只听得闺门轻启,又看见珠帘慢挑,晃出一个绰约的身影来,徽宗还没来得及细看,只听得一句:“贵客远道而来,耗费若许时间,让您久等了。”一句话犹如溅落玉盘的大珠小珠,又似游走冰下的幽咽流泉,让宋徽宗心摇神曳,不能自已。宋徽宗连忙仔细端详眼前之人,只见她身穿一袭白衣,淡妆素裹,虽不用十分胭脂,但双腮泛红,不描眉角,但双眸若星,全无半丝红尘俗气,心中暗叫一个“好”字。徽宗忽觉自己虽为天子,自以为尽得天下美女,但若将她们与眼前此人相比较,这所谓的三千粉黛不啻为以星比日,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再说这李师师出身在风尘之中,是见惯了权贵巨贾的女子,今日见这赵乙,衣着纵是不俗,但更令她注意的却是他雍容典雅的气质。转而又见随行之人对赵乙的前倨后恭之态,心中更觉得疑惑,这么一想,李师师不敢怠慢,忙道:
“刚才多有怠慢,请公子见谅,您且稍坐,听我为您弹唱一曲。”李师师才情了得,操琴而唱,声音婉媚,徽宗听得如痴如醉,仿佛饮尽琼浆玉酿,沉醉其中。
一曲作罢,宋徽宗的目光已经完全不能从李师师身上移开了,李师师看此人来历不凡,更是百般殷勤服侍,徽宗从来没有见识过风尘女子的手段,自然是倍感新奇,乐不思蜀。当晚徽宗索性留宿在李师师这里,而没有回宫,可见李师师的美貌确实是让徽宗无法自拔。两人缠绵之后,李师师好奇地问徽宗道:“公子初来此地,看您器宇不凡,绝非俗子,贱妾可有幸拜闻高姓?”徽宗道:“我初来之时已将姓名报上,姓赵名乙,卿何故如此健忘?”师师假意嗔怒道:“我久居此处,每日尽是见识各色人等,你若不方便透漏,大可不说,何故欺骗贱妾?”徽宗见她聪慧至此,心中既惊且敬,不禁哈哈大笑道:“久闻你秀外慧中,没想到竟然如此厉害。也罢,我且题词一首,你若有本事猜中也罢,若不能猜中,只能怨自己才能不济。”徽宗兴致正高,要过笔墨,随手写道: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这首词作水平倒是庸庸,更何况内容艳俗,让人不忍卒读,但是用他独创的“瘦金体”写出来,却是笔力瘦劲,全没有艳情词的脂粉气,让人拍案。李师师本也是精通文墨之人,如何不识这“瘦金体”?如今看这个叫“赵乙”的人竟能写出此中字体,心中大惊,忙跪倒大拜:“贱奴不知陛下驾临,多有怠慢,望陛下治罪。”宋徽宗忙扶起李师师,大笑道:“朕今日单身独来,本就没有打算让人知道,你又何罪之有?不过今日朕微服私游,留宿于此之事千万不可对外人道来。”李师师是何等人物,各中利害岂能不知,忙道:“陛下无须多言,贱妾定会守口如瓶。”徽宗满意一笑,又置酒,命师师为自己弹奏一曲。直到天已傍明,只听张迪在外低语道:“陛下尚宜早些回宫,切莫耽误早朝。”徽宗才命李师师更衣洗漱,留下一巾鲛绡作为信物,趁着蒙蒙的月色,回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