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回到汉中后,继续务农垦殖,积蓄粮草。他总结前几次北伐失败的教训,以为主要就是败在粮食运输上。他又把月英送的流马图拿出来,经过仔细研究后,他改造了流马的结构,使之更加适合汉中的地势,然后批量生产,作为运输工具。
这个发明非常实用,帮了他大忙。不过,这样的发明,在****的社会体制下,也只有诸葛亮利用他手中的巨大权势才能够引起人们重视,才能够生产出来。如果是普通人,即使是小官吏如魏国的马钧之类,因为机械发明与****者提倡的忠孝观念是相异的,****者会排斥这样的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之物”,而束之高阁,那这样实用的发明也只有被埋没的份。
他把汉中生产出的大量粮草通过木马运到褒斜谷口,建立粮站储存起来,为下一次北伐提前做准备。
从他运粮到褒斜口可以看出来,这一次北伐,他是考虑直出北方的关中,攻击魏国的要害部位。这个战略与他以前的做法,有了巨大变化。
也是,以前向西出兵陇中,路好走,也没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不过,即使蜀汉士兵勇敢,全部占据了陇中,也不过是损害了魏国的皮肤而已,对五脏六腑没有任何影响,实在是无关紧要。
可是,关中可是魏国的核心地区,一旦失去,实力顿减。即使成为战场,也会全国扰攘不安,对魏国影响巨大,可是,有得必有失,蜀汉占据的汉中与魏国的关中之间,隔着更加险要的重重山峦,只有人工的栈道可通。如果魏国凭险而守,蜀汉军队十分危险。
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过这个建议,当时给否决了。现在看来,恐怕是不得不采用这个战略啊。只是,现在已经没有当时那样好的条件了。
时光荏苒,不觉间又过去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诸葛亮始终住在汉中,一方面讲武练兵,把自己发明的八阵图,用在练兵的实际中,一方面大造流马,生产运输粮草。时光就在这紧紧张张中渡过,北伐的准备工作也逐渐齐全,北伐的时机也逐渐成熟。
可是,在这时,蜀汉内部的政坛发生了一件事,严重影响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就是人们的厌战情绪!连上层也感受到了这股子情绪,并付诸实际。蜀汉大臣们纷纷劝皇帝刘禅和丞相诸葛亮,都是说既然曹魏不来打蜀汉,进行统一战争,那就是老天爷照顾,可以闭关锁国,不要去主动招惹曹魏,安安心心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多好。
蜀汉大臣谯周上书刘禅,以天文说事,说天象不好,不利于出师北伐。他这是公然与诸葛亮唱反调,扯北伐的后腿。这是蜀汉特色的自由化倾向!谯周代表的是整个贵族阶层的厌战情绪,他只是冒出头的人物而已。
连皇帝刘禅也受了这种主张的毒害,不再是乖宝宝一样的人物,他劝诸葛亮说:“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侵,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这局势太严重了。诸葛亮明白,如果不打下这股自由化的风气,他主张的北伐,将在舆论上成为众矢之的。于是,他又一次写了《出师表》,给的是刘禅,其实让大家都明白。
在表中,他清醒地告诉大家“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指出现在的局势是“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为此目的,他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平定南方,又不辞劳累,出师北伐。
又举例说,汉高祖刘邦“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后仍然遭遇了许多坎坷,才开创了汉室天下。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用兵如神,不输于孙、吴,可是也是失败多次,狼狈不已,这才苟安于一时,创立了曹魏王朝。
而我们,精锐不断损失,到现在数十年来纠合的四方精锐,已然损失三分之二。如果不早北伐,以敌强我弱的现状,是抵挡不住曹魏的国力的。
至于北伐结果,“凡事如是,难可逆料,”“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我只能做到“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个表仍然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把大家聚合团结在这个旗帜下,召集了同志,统一了思想。
诸葛亮这个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对蜀汉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见上层的思想得到表面上的统一,没有人再敢于公开反对北伐。就在公元234年的二月,率领大军十多万,向着北方秦岭出发。
这年的四月,经过近两个月在山里的艰难跋涉,他率领大军终于到了褒斜谷的北口,再往前就是渭南平原了。
关中还是司马懿任军事统帅,他已经担任魏国的骠骑大将军之职,位高权重,名倾朝野,此时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司马懿这时受命总统关陇军事,他早就盼着诸葛亮来了。只有诸葛亮来进攻,他才能聚集更大的权势,更进一步的巩固自己在魏国的地位。
没办法,此时的他已经向过去的曹操一样,骑上了权力的虎背,下不来啦,只有攫取更多的权力,才能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平安。而要想攫取更大的权力,只有诸葛亮的来侵,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重要性才行。
此时的司马懿还没有篡夺魏国最高权力的想法,只是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是任何人都想的事情,是人之常情。不过以后局势的发展,在****体制下,为了保住自己的一切,不得不毅然决然的发动政变,攫取最高权力。到那时,他像曹操一样,不是驾驭着老虎向前飞奔,就是被老虎甩下吃掉。没有别的路可选。
司马懿估计诸葛亮是一定会来北伐的,并正确的估计到诸葛亮这一次北伐不会去甘拢地区,而会直接来攻击关中。他把这个估计给雍州刺史郭淮说了。郭淮也是一代英才,他尽管相信这个判断,可是,仍然准备了二万兵马,严防死守关陇地区。小心驶得万年船啊!再说魏国国力雄厚,兵力也比蜀汉要多得多,用一点也没有什么。
两个人在关陇地区做好了准备,就等着诸葛亮来了。
三个沉滞的冬天过去了,三个轻狂的春天过去了。眼看着第四个百花怒放的春天也要过去了,才终于等来了诸葛亮。好不容易啊,司马懿和郭淮松了一口气。感觉轻松多了。
在渭河向南直到秦岭山区是一片大平原,土质肥沃,是关中粮食的主产区。如果诸葛亮占据这个地方,就占据了关中的粮仓,可以夺取这个地方的存粮来作为军粮,也可以在这个地方实行军屯,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这是魏国不能承受的后果。
司马懿看到了这个后果,毅然决定,领军渡过渭河,在河南边驻军扎营。魏军在河南边扎营,是背水扎营,从军事上来说,这是死地,如果出战失败,连后退都没有地方,只能被歼灭。昔日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渡河决战;韩信被水为营,大破赵军,可是,他们都是为了进攻对手获胜,也赢得了胜利。可是,司马懿不同,他只是为了防守。如果魏军一旦失败,就是全军尽墨的结果。
现在司马懿渡过了渭河,背水扎营,对蜀汉采取守势。冒这么大的危险只是为了防守。那不太赔本了吗?其实,魏军在河南扎营,威胁着蜀汉大军不敢过于分散,前去河南各地开荒种地,解决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