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率领大军进击孟获军队,南中民族军队不是诸葛亮军队的对手,不久,就被诸葛亮大军击败,诸葛亮又严令对孟获只能活捉,不准杀死。所以不久首领孟获就被诸葛亮活捉了。
孟获长的膀阔腰圆,鼻直口方,人高马大,粗俗不堪。他被绑来后,诸葛亮一见他的样子,心中不由一笑,是啊,只有这样的凶恶的人,才能吓唬住人,独霸一方。孟获一看到诸葛亮,本来坦然自若的脸色,瞬间变得面如土色,浑身打颤。旁边素来了解他视死如归的部下不解,问他怎么了?孟获对被绑来的部下说:“诸葛亮果然长得是白面书生,温文尔雅的样子。你不知道,如今外貌长成这样的,做起事来,那就不是粗人可比,那是更毒更狠啊!”
大家方才了解孟获的恐惧。
活捉了孟获后,诸葛亮却没有如孟获预料的那样,不仅不绑他,还在军营中摆下压惊酒,准备下招待宴,请他享用。古往今来的俘虏,得到孟获的待遇的,恐怕也不多见。
喝过酒后,诸葛亮又请他去观看营阵。
孟获到底是彝族人,十分豪爽,该吃吃,该喝喝,让去看就看。
只见蜀汉的军营,错落有致;蜀汉的军人,整齐严密,至于粮草丰足,刀枪鲜亮,杀气盈野,更不在话下,果然是一流的好军队。与南中各民族军队的懒撒拖沓,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军队不是南中民族军队所能抗拒的。
丢人不丢面,打人不打脸。孟获自然强撑着面子,不会输了士气。面对诸葛亮的询问,他故作不屑说:
“你们就这点本事?以前是不知道你们本事有多大,现在看过了,如果放我回去,我能把你们打的落花流水。”这就告诉诸葛亮,我不服。当然也是南中各民族不服。
孟获也看出诸葛亮不会杀他。尽管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也懒得去想。---反正白面书生都不是好东西呗!心中有什么诡计那是天才晓得。---不过,他本来就不打算,也不会屈服这些战胜者的压力投降。否则,南中民族首领就不是他了,会是别人了。
诸葛亮听到孟获的回答后,淡淡一笑。就下令释放孟获回去。这可是孟获没想到的。没想到,吃进嘴里的肉还有吐出来的!
呵呵。诸葛亮该不会是犯了疯病吧?
不管他,先跑了再说。孟获回去后,发现诸葛亮没有反悔,就重整兵马,来反抗蜀汉侵略者。结果各民族军队还是惨败收场,孟获本人又再次被俘。诸葛亮又放他回去,弄的大家都以为他们有亲戚关系似的。要不为什么一再放过他?
幸好都知道诸葛亮是第一次来南中,孟获也是第一次见到诸葛亮。两个人是不可能有亲戚关系的。
孟获是屡败屡战,到第四次战败,诸葛亮又要放过他时,蜀汉的广大官兵不愿意了。他们拦阻着孟获,纷纷向诸葛亮请愿,要杀孟获,给战死的袍泽报仇雪恨。
是啊,几次血战,蜀汉军队和各民族军队死伤不少人,仇恨是越结越深,双方称得上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这仇疙瘩是解不开的。幸亏诸葛亮个人在蜀汉政权中的威望够高,广大官兵知道了是他的主意,都是默默地执行,没人再说什么。
可是,也不能总是如此啊!诸葛亮面对大家的激愤情绪,成立了工作队进行开解。他向大家保证,最后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的。经过他反复的做思想工作,加上他在大家心目中的诚信形象,大家还是相信他了。于是,都不再说什么,让他放手自由发挥。
孟获回到了自己的地方,也重新组织起残兵败将,准备再一次攻击蜀汉大军。他屡败屡战的事迹,这时已经传遍了南中地区,南中的各民族兄弟非常淳朴,本来都是欢呼胜利者,鄙弃失败者。不过,大家也都知道蜀汉政府军是很厉害的,孟获屡败屡战的韧劲,一心为各民族服务的韧劲也感动了他们,他们破例真诚的向孟获欢呼,给孟获鼓气打劲。
也在这种情况下,青羌骑兵,叟族山兵,夷族藤甲兵、侗族步兵······,各民族都拿来最强大的兵种,总共有几万人,汇聚在孟获旗下,听从孟获将令,准备与蜀汉大军决战。
孟获也获得了南中各民族的真诚拥护,成为真正的南中之王。
可是,孟获的军事才能可能真不怎么样。他手中握着居于绝对优势的兵马,面对着劣势的蜀汉军队时,还是可耻的失败了。他们的失败,说明光凭着血气之勇,哪怕是人数占优,可是以散漫的纪律、原始的武器,妄图抗拒组织精密、武器先进、战术先进蜀汉军队,那只是美好的愿望,永远成不了现实的。
这次大败,孟获本人又一次被诸葛亮抓了俘虏。一再的失败终于打破了孟获心中的美梦,使他意识到现实的残酷。
孟获按照惯性,又组织几次对蜀汉军队的进攻,可是,不幸也失败了。当诸葛亮又一次决定放他走时,孟获终于代表南中各民族,拜服在诸葛亮脚下,喊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关于诸葛亮的屡战屡胜,南中各民族也都有所议论。大家认为,只有神,才会是不败的。而诸葛亮就是受神祝福的人,所以才能一直胜利。孟获的失败,不是本人的能力问题,是受了神的诅咒。
大家的议论,传到了孟获的耳朵里,他心里也不能不犯嘀咕。这一次,南中各族的大军,对不到二万人的蜀汉军队,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结果,还是被诸葛亮打败了。他就接受了南中各族的说法,认为诸葛亮是不可战胜的。看来,迷信有时候,也是有点好处的。
孟获的投降,让诸葛亮也大松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七战七捷,对孟获是七擒七纵啊。诸葛亮带领大军又向前进入了滇池,分兵安抚各地,至此,南中地区全部平定。
孟获是南中地区各民族公认的共同首领。他代表各民族一投降,就意味着南中地区再也没有了反抗势力,南中各民族承认了蜀汉政权的中央地位。
平定了南中,可是怎么处理南中的事务呢?那自然还是隆中对提出的“南抚夷越”,也是马谡提出的建议,安抚为主。
可是具体怎么安抚呢?
诸葛亮对于孟获等各族有威望的头人,选拨到朝廷做官,既增加了朝廷的代表性,也算是各民族的人质,对战争中表现神勇的各族兵马,尤其是青羌骑兵,编成五部兵马,号为“飞军”,充实到蜀汉军队里边,大大增强了蜀汉军队的战斗力。
诸葛亮也没有像别的战胜者一样罢黜各民族首领,而是给了各民族的首领蜀汉的官衔,让他们继续担任各民族的管理任务。
看来,他不准备对原来的人和原来的管理方式做任何变更。作为战胜者,蜀汉官员有点不理解诸葛亮的用心,劝谏他,让他像别的胜利者一样,对南中指手画脚一番,以体现自己战胜者的地位。
是啊,能爽一下,干吗不爽一下?
这种想法是当时很普遍很正常的,连失败者也是如此想法。不过一与诸葛亮的想法比较起来,就显示出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来。诸葛亮说:
“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宜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安,夷、汉粗安故耳。”
就是不留粮不留兵,用本地人统治本地人,取得一个大致安稳和谐的局面。
诸葛亮这一招在****社会里,无疑是很高明的。谁统治不是统治?只要我的政令能够在这里通行就行了。
至于细致一些的管理,那需要完全变化这里的风俗,变化风俗就意味着革命!只有革命才能给这里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那就不是诸葛亮现在拥有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了---“改土归流”这个政策,是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清朝才在这片地区实行。
更何况,完全变化这里的管理方式,用中央的流官来统治这里,那就需要中央拿出大笔的银子来,对这里各民族兄弟进行扶贫。这等于让战胜者自己不仅没有收入,反而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大包袱。这怎么能行?
现在保持南中地区大致安稳和谐,又不用自己出钱维稳,多划算的买卖。尽管南中地区各民族是因为不自由,因为贫困而造反的,现在这种情况,诸葛亮不仅没有改变,一切还是照旧不说,事实上,诸葛亮还向各民族征收大量的物质,尤其是金银漆器耕牛战马等等特产。这导致南中各民族更贫穷。
不过诸葛亮南征,也对各民族大有好处。他从汉族区引来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了这一地区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提高了本地的生产力。促使各族进一步向农业社会转化。
而本地区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也意味着各民族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意味着本地区会生产出更多的剩余物资。
由于诸葛亮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他不仅从南中地区选拨了人员,掠取了大量物资,极大地充实了蜀汉政权的国力,而且,使各民族感恩戴德,为他在本地区修造了不少祠堂来纪念他,使他的影响深入民心。南中的各族,也从此臣服于益州政权,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叛乱。
史书记载,这次南征,使南中地区“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也解除了诸葛亮北伐的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对付北方的曹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