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势力遭遇猇亭大败后,刘备带着遗憾离世,荆州也彻底丢失。魏、蜀、吴三国势力的疆界正式固定。
刘禅在这年的五月就继承了帝位,后世称为后主。后主刘禅这一年才十七岁,还从来没有掌握过最高****权力,也还不懂得****权力如美酒般动人的魅力。这时年少的他还非常纯洁,只知道自己没能力管理好益州,也驾驭不了益州复杂的内外局势,何况,既有刘备的遗诏明令,诸葛亮又是可堪信任的老人,就全部委政给诸葛亮,公开宣布:“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也因为后主刘禅不熟悉政务,不会处理复杂的各种厉害关系,何况,他的性格是事必躬亲,事事谨慎,这时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老实不客气的拿过最高****权力,亲自处理内外事务。
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体制家天下的政体。这一政体是皇权和官僚阶层组成了这个社会的上层阶级。这一阶层通过暴力统治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它通过强调忠孝的理论来符合整个人群的需求,以此来取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并巩固这个阶层的统治权
刘备在时,这种体制有最高统治者,名正言顺的****益州,刘禅也可以通过血统关系合法取得最高****权。可是,现在是诸葛亮掌握着最高权力,尽管他有最高****者本人的授权,可仍然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益州的各派势力也不会心服口服的,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提出了“兴复汉室”的大目标。他也在实际上克制了自己的权欲,放弃了部分权力,在益州各派的上层,实行严格法制。
他制定严格的法律,对上层,大家都是互相平等的,机会公平。这样他与上层各派势力就减少了矛盾冲突,以合作来治理益州。诸葛亮实行的治理体制实际上是贵族共和制。
这和后来清初皇太极接掌大权后,被迫实行的四大贝勒共治的贵族共和制一样的。这种方法使皇太极团结了各派,度过了他执政以来最危急的时刻,此时,也使诸葛亮成功摆脱了自己当政以来的最大分裂危机,使益州进入了发展的坦途。
诸葛亮主政益州后的第一件命令就是关上汉中和三峡的关口,封闭国界,营造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让益州百姓专心休养生息,积蓄生机,恢复实力。
他向一切帝国的统治者一样,劝农垦殖,生产粮食。和平的环境又不需要征发民众,从事各种徭役杂役,所以得到时间保证的益州民众,可以专心致力于各种生产事业上。
当时益州有很多北方地区和荆州地区来躲避战乱和饥荒的百姓。他们游荡在益州的土地上,今东明西的,惶惶不可终日,成为益州暴动攻击官府的兵源。这些游户打家劫舍的,也严重扰乱了地方的治安。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就出台政策,放宽落户要求,鼓励游民落户地方,给他们财产权,给他们可耕地······经过这些措施,这些百姓成为地方安定和为政府税收服务的重要力量。
当时一些民族还住在贫瘠的山里,没有多少产出,政府也不能收税。为了吸引他们出来,居住于平地,开发更多肥沃的土地资源,诸葛亮一方面给他们优惠政策,招呼他们出山;一方面在平地为他们营建家园,发给农具,落户地方。使他们安居乐业,开发了土地。
刘备得到了汉中,可惜,只是汉中的土地。曹操是什么人?一世英杰,早看出了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财产。他把汉中的百姓大都迁到了关中地区,刘备只得到了汉中的土地。可是,自古以来,汉中的土地肥沃、雨水丰沛,物产丰富就闻名天下。现在这地区空空荡荡的,多可惜!诸葛亮下令李严移民益州的百姓两万户,前去汉中开发,极大的增强了汉中地区的财富。为以后诸葛亮的北伐,打下了坚实的财产基础。
诸葛亮又通过研究益州的特点,从本来就极少的军人中,抽出一千二百人常年维修都江堰,开展水利事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
事实上,对益州农民,诸葛亮只是提供他们需要的不受打扰的环境和服务,不干涉他们的具体的生产和生活,这就够了。诸葛亮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
就这样,益州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逐渐富裕了起来,也给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军用粮食。
可是,城市里的市民呢?诸葛亮对市民却没有采取无为而治的手段,他主动出击,成立了司金中郎将和司盐中郎将,管理铁器和益州特有的井盐的生产。又成立了最重要的衙门“锦官”,管理益州闻名全国的丝织业。
益州出产的丝绸,号称蜀锦,行销全国,有悠久的历史,充斥了魏国、吴国的市场。前朝著名赋家杨雄就大加赞美,后人左思也在他《三都赋》的蜀赋里,赞美道:“百家离房,机杼相和。”可见当时生产的盛况。刘璋投降刘备时,CD的府库里,就还贮藏着二十万匹的蜀锦。
诸葛亮给城市百业的生产提供了相对和平的安静的生产环境,可是也设置了官员进行管理,把手伸向了各行各业。他动用政府的力量输出以蜀锦为首的商品,通过经商赚取了魏国、吴国权贵们大量的钱财,这些钱财成为政府最主要的收入,大部分都用来充作了军费。
也就是说,城市市民没有从这种交易里边获得多少收入,政府拿了大头。这是典型的国富民弱。
当然,城市手工业因此是不是受到了影响,从而做不大做不强,从史料上,我们看不到任何记载。可是,诸葛亮通过这种手段,短时间也解决了益州政府的军费问题。
最麻烦的还是人事。
因为战乱,关中和荆州地区几万家都流落到益州,在益州形成强大的势力,称为东州势力。他们剽悍勇敢,组成了益州军队的骨干,也在政界形成很大的势力。前益州的主人刘璋就利用东州势力,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可是他对东州势力又过于放纵,致使东州人在益州横行无忌,侵掠本地居民的利益。本地居民不堪其扰,向刘璋申诉,刘璋性情暗弱,不能压制一下东州人。
于是,益州本地人群情激愤,征东中郎将赵韪连接益州大族,代表益州本地利益起兵围攻CD。结果东州人害怕被株连,东州兵奋力反击,击败赵韪。赵韪逃到江洲,也被东州兵赶到。赵韪被叛乱的部下所杀。
赵韪死了,可是也没有解决东州和本地人的矛盾问题。刘备做了益州的主人后,从荆州有带来了一帮人,组成荆州帮,成为新的主导势力。于是,在CD,荆州人、东州人、益州本地人,三股大的势力互不服气,进行争斗,益州顿时也如大海中的小舟,晃荡不安。
诸葛亮还深深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本地最大的风俗人情就是本地人特别抱团排外,看不起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中原人。他们称呼中原人叫“虏子”,称呼中原在本地做官的人叫“虏官”。这是诸葛亮任命的一个中原人亲口告诉他的。
这个中原人被诸葛亮任命为CD下辖县的县令。他一次审理一个案件。诉讼人是益州人,围观的人也都是益州人。他早就听说益州人都说北方人不通人情世故。他接手这一件官司后,认真看了状纸,升堂后,认真问明了情况,然后,秉公断案,为这个益州人伸冤昭雪。
这个益州人千恩万谢时,他当着围观众人的面说:“我也是中原人,你们不要说虏官不通民情了。”围观的益州人都笑了。大家却还是不肯承认中原人和他们一样,都纷纷说他是个特例。
本地人死认为本地人比外乡人,尤其是中原人高人一等这件事,给这个“虏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本地人最为明显的地域歧视,也是地区文化优越轮的表现。这对****统治特别不利,所以他见了诸葛亮,也告诉了诸葛亮。
这些关系掺杂一块儿,如果诸葛亮处理不好,益州迟早会在狂风巨浪中翻船,自己就会把自己打到,根本不用等外人来打。
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实行贵族共和制和各派势力平等相处之外,就是个人在行政上绝不搞特殊化,一切特供没有,特殊待遇也没有。如果有的,只是比别的派别的人更加的努力工作,个人生活也更加的简朴,希望以此来感化本地人。